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及历史生成

2020-10-15 00:01唐红江
大观 2020年8期
关键词:逻辑起点文学

唐红江

摘 要:对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分析,首先要对审美意识进行了解,并非对意识形态进行完全掌控,生命意识也是人在长期劳动和生存实践活动中产生的审美意识,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增强对生活的感悟,人的生存感的多方面表现形式的融合成为一种新的审美意识形态。

关键词: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逻辑起点;历史生成

文学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诗意,在对文学进行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分析时,一定要对其意义和价值进行了解,不断地对文学的结构和审美意识进行进一步的物化,在话语和文字等多种结构中不断地组织,使它们的高度和张力达到平衡。对逻辑起点和历史的生成进行研究,能够有效地了解现代意义上的审美意识形态,更能将其与现代文学融合,实现我国文学艺术形态的新发展。

一、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概述

近年来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在文学界流行开来,但最近一段时间却受到质疑。目前文学的观念随着新媒体等宣传方式的变化而改变,文学不仅能给人们提供阅读的材料,更能激发人们的情感。文学能够记录人们当前的情绪,人们能从不同的文学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对开心、焦虑以及多种回忆进行书写,能够抒发作者心中压抑的情绪,也能够让读者更加畅快。有些人认为文学什么都不是,无法起到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我国文学观念不断涌现,不同的形态融合多种文学观,增强了文学观的象征性,实现论文的综合性,能够在不同层次体现文学的本质,使其得到全方位的概括和发展。文学不可能面面俱到,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接受文学的本质,如今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各种媒介的出现也使文学的形态变得愈发丰富。文学的形式也在更新,人们的思想逐渐多元化,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理念,大家运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诉说着自己对文学的理解,所以在当前的时代,按照相关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进行反思十分有必要。

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逻辑起点

有些人认为审美意识形态不需要对问题的来龙去脉进行掌握,只把它当作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想要使其有效地推动思维方式的横向和纵向发展,即使对多种文学理论、观念进行融合也很难实现。文学就是一种特定的本质,就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来说,可以从发生学和人类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并且对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自然形态进行掌握。针对人类审美意识形态的形成和发展,首先要对历史、地理以及其他语言形式的审美形式进行分析,加强对语言文字结构的了解,有效地融入文化精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代文学审美意识形态。此外,在哲学知识加入时一定要融合道德、伦理、艺术等多种形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展开每一个环节,通过各种形态的融合实现文学的认知。马克思针对这种建立在抽象精神基础上的意识指出,主体始终表现在意识上或者更加抽象,而人仅仅表现在自我意识上。人类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形成语言意识和思维意识,跟外界逐渐接触形成了审美意识。我们在劳动和实践过程中,在现实基础上对周围进行感知,所以加强思维的掌握,使其艺术形式与当前的发展相结合,增加语言意识内涵,让多种行为意识处于共存状态,才能真正提高各方的认识程度。

在远古时代,人类还不具有真正意义上的语言,通过身体的动作、手势、表情等交流感情,这种方式融合了主体和客体,让各种知觉和感情融为一体。自然界起初是一种完全的力量,人类也是对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纯粹的动物意识,不断强调人的本性,摆脱动物本性,使人们具备推理能力,人们逐渐具备旺盛的感觉和生机勃勃的想象力,自我的观念和当前的社会同时存在这种思维被称为智慧意识的起源,也就是思维的起源。最初这种充沛的感觉力和想象力不断地进化,由于记忆和知觉的不断形成,我们具有今天更加协调的思维能力,不断地加强自身和外界的融合,使思维具有生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认识环境。逻辑关系也是不断地通过这种社会关系的有效融合而实现的,成为人类共同的初级知识,在这个过程中,现实生活的语言紧密地交织。人们通过共同劳动进行交往,不断发展语言,形成感觉、知觉和记忆。

人类通过本性的改造逐渐改变了与自然界的关系,通过长期的劳动实践出现了分工,人们适应和改造环境的能力逐渐加强,人类本身也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进一步的发展形成了审美,内在和外在都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审美意识的改变。人类的想象力飞速发展,最大的想象力就是人类的特征,原本的思维和生存状况在古代社会就已经出现。因此,一定要重视想象力的发展,想象力就是不去想象某种真实的东西,通过不断地积累推动人类意识的改变,将人类的感觉以及与自然界融合的事物直接融入心灵,在自己脑海中反复出现,从而使人们在生活中以自由人的身份去欣赏世界,人在发展过程中不断锻炼自己以及关照自己,只有审美活动和审美意识发展才能够推动社会发展。

三、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历史生成

在审美含义日渐丰富的过程中,人们增强对社会的认知,推动了社会制度的发展,在这种生存环境中人们对审美的理解也愈发全面。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社会关系的变动,人们逐渐掌握自己的命运,人的感觉不斷出现,在感情和交互过程中维系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通过对自我的肯定显示自身的力量。此外,审美意识日渐丰富,在社会关系中形成多种具体性。祖先造福子孙后代,由此激发人们更加神圣庄严的感恩之情;战争杀戮使人们产生了生离死别的感受;获得食物使人们产生了喜悦;祭祀的庄严和肃穆以及舆论戏谑等使人们具有不同的审美能力。从人和自然的关系来说,人们能够掌握大自然的规律,了解自然环境和社会的变化,从而不断地产生敬畏之感,对于难以使用人力抗拒的自然灾害也会产生恐惧心理。在逐渐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人类的心灵打下烙印,人们在劳动和生存的过程中通过不断地积累产生价值追求、活动评价的观念,从而不断丰富自身的审美意识,人们的感性愈发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价值。

从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审美意识也在萌芽状态中发展,社会组织与政治、军事、宗教等的有效融合使群体意识生存法则产生,出现了艺术和文学,并成为少数人才能拥有的,艺术和美感是政治权力的工具和象征,各种制度的建立让人们具有等级和贵贱之分,这些无不显示了政治宗教理论的井然有序,人们也根据伦理意识和价值追求树立观念。审美意识发展过程中的重大转折表现为审美意识和日趋精致的语言融合,在收获实践过程中,审美活动的心理意识生成的表现具有偶然性,在这个过程中,审美意识也获得了质的飞跃,体现了自由创造和美的规律。人们创造了结构系统,加强了与对象之间的联系,形成了符号,就像历史人物中的地名和人名都是真实存在的。在文学语言中,字词句的组合使审美意味更加具体,节奏也更加符合人们的审美趣味。审美与意识形态的融合在于回归本身,回归基本的逻辑起点,也就是它本身的复合性特征,通过了解审美意识形态人们更能理解审美含义的丰富性,增强感知力,将文学作为相对独立的形态进行分析,使其更加系统和完整。

四、结语

在人类发展过程中,审美意识形态融入了象征意义,加入了符号的含义,通过各种独特的节奏、韵律以及多种语言文字结构,有效地形成了文学审美意识形态,其逻辑起点和历史生成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究,不断增加文字的多种结构样式,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社会功能,推动我国文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念然.“审美意识形态”论与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中国形态的建构[J].华中学术,2018(3):11-20.

[2]李军.审美意识形态与译者主体性研究:以沙博理的“侨居地”翻译思想研究为中心[J].东方丛刊,2018(1):251-264.

[3]祁志祥.钱中文的“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说及其历史地位[J].中国语言文学研究,2018(1):77-86.

[4]杜娟.文学审美意识形态论的构建功能[J].学术交流,2017(5):220.

作者单位:

内江师范学院

猜你喜欢
逻辑起点文学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中外文学中的“顽童”
高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析
红色基因融入精准扶贫工作的价值研究
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逻辑起点和发展演变
建构体现学术自由精神的现代大学制度
基于货币视角的“经济生活”的逻辑分析
文学小说
文学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