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雄 黄御瑕
关键词:法律教育;法治人才;普法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法工作,尤其强调“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前进,法律体系必须随时代和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法律教育能够为立法体系培养优秀的法律人才队伍,因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教育思想就显得尤为重要。法律教育包括法律的职业教育和法律的普及教育,前者旨在培养法律领域内的专门人才,后者致力于普通国民的法律教育。[1]法律教育在培养法治人才、普及法律常识、增强人们的法律意识、培养人们维护和遵守法律的行为习惯方面起着巨大的作用,法律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工程,这是预防犯罪的重要措施。法制教育的基础工作是普及法律常识,也包括遵守法律的习惯养成和评价,运用法律知识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这是法治社会的基本遵循。目前各大高校均有开设法律专业,对于法律方面人才储备十分重视,对于法律人才的考核制度也日趋完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教育思想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背景下提出的法治理论与教育理论相结合的思想。
习近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论述。习近平强调,在坚持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个根本问题上,我们要树立自信、保持定力,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构建法治国家的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中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必须加强党对法治工作的组织领导,要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工作布局,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准确把握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点任务,着力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坚定不移推进法治领域改革,坚决破除束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体制障碍。领导干部要做尊法守法用法的模范,带动全党全国人民一起努力,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上不断见到新成效。深化体制改革,建设公正高效
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习近平关于教育重要性的重要论述。“教育兴则国兴,教育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教育事业,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坚持把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作为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先手棋,突出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对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具有重大意义。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实践中,我们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一是坚持党对教育事业的全面领导,二是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三是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四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五是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六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七是坚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八是坚持把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教育的重要使命,九是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基础工作。
宪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制定一切法律的依据,是保证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强大武器,每个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都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又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人人都要养成遵守宪法,维护宪法的观念和习惯,同违反和破坏宪法的行为进行斗爭。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领导人民实施宪法法律,党自身必须在宪法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公民、社会组织和国家机关都必须以宪法法律为行为准则,依照宪法法律行使权利或权力,履行义务或职责,都不得有超越宪法法律的特权,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2]我国宪法是符合国情、符合实际、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好宪法,是我们国家和人民经受住各种困难和风险考验、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根本法制保证。首先,学习宪法可以了解我们国家的性质、基本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明确遵守和维护宪法权威的意义,从而坚定自己的爱国主义情怀。其次,学习宪法有助于公民了解自身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从而使公民树立正确的权利和义务相一致的观点,明白既没有脱离权利的义务,也没有脱离义务的权利,更好地运用宪法维护自身的合法利益。最后,学习宪法还有助于每个公民积极投身到推进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和法制建设的进程中去,为实现依宪治国的目标,端正自己的宪法观和权利观,牢固树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理念。
民法典。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2020年第12期《求是》杂志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充分认识颁布实施民法典重大意义,依法更好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法典要实施好,就必须让民法典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这部被誉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是公民权利的宣言书,只有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深入领会、广泛普法、加强解读,才能让民法典真正走进群众心里,让其更好地发挥作用。伟大的时代,催生伟大的法典。纵观民法典的编纂历程,细读民法典的通篇内容,深入领会民法典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其标志着中国法治的新时代,也寄托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是“人民至上”这一执政理念的最好体现。要深入领会民法典颁布实施对推进全面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依法维护人民权益、推动我国人权事业发展,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方面具有的重大意义。
其他法律法规。法律法规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有效的法律、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地方规章、部门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以及对于该等法律法规的不时修改和补充。除了上述谈到的宪法和民法典,刑法、行政法、诉讼法等法律法规也是法律教育的重点课程,这些法律法规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规定了人民的权利义务,在保护自身权益、防止侵犯他人权利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加强,未来的工作生活中都会涉及很多法律问题,所以现在的我们就算不从事法律行业也要具备一定的法律常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民普法和守法是依法治国的基础性工作,要将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社会法治观念。同时,要推进法治队伍建设,发展壮大法律服务队伍,加强法学教育和法治人才培养。
首先,法律教育可以有效地扫除法盲。当今社会基本没有文盲了,但是法盲仍然是普遍存在的。法盲是指没有法律知识或者法律意识的成年人,其对自己的权利义务缺乏了解,法律意识极其薄弱,不能以法律规范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也不能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利。一方面,对于不能以法律知识约束自己行为的法盲对社会来说存在很大的隐患,例如盗窃、抢劫、贩毒、虐待同居成员等等犯罪行为往往容易发生在缺乏法律知识的人群中,很多犯罪被抓的人总会辩解自己不知道这是犯罪行为或者懊悔自己不懂法,然而法律并不会因为别人不懂法而对其作出无罪判决。人犯了罪总是要受到相应的刑罚的。为了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大力发展法律教育是最基本却也是最不可或缺的工程。另一方面,不能用法律维护自己的权益的法盲对社会来说也具有一种潜在的危害。在一些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的曝光案例中可以看到,一些人在遭受到家暴、诈骗、故意伤害等非法侵害时,他们不懂得用法律途径去解决问题,往往有些人会选择以暴制暴,有些人会选择隐忍。然而这些做法可能会对施暴者或加害者,甚至是社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这是一种悲哀,我们要吸取教训,培养自身的法治观念,同时要配合国家机关进行普法宣传,只有大家都具备法律意识,法律才能更好地发挥它的作用。
其次,法律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对法律的尊重与信赖。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一切法律中最重要的法律,既不是刻在大理石上,也不是刻在铜表上,而是铭刻在公民的内心里。小到文明行走,大到依法治国,法治的根基在于公民发自内心的拥护,法治的伟力源于公民出自真诚的信仰。法律的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重要的是法制观念的树立,形成对法律的尊重与信赖。实际上,我们可以把法律教育看成是一个态度,是现代人必须对法律持有的一个基本态度。法制很健全的国家并没有执行庭,这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民众的法律意识。法律具有强制执行性,但是,我国现在面临着严重的“执行难”问题,比如具有还债能力却拒不还钱的老赖,即使其被告到法院,面对生效的法律文书还有可能拒不履行义务,最后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受到限制高消费等信用惩戒之后才被迫履行义务。这里实际上涉及民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问题,其表现为对法律的尊重和信赖,被执行人需要尊重法律,自觉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申请执行人信赖法律,相信法律可以替自己挽回损失,真正地把法律当做保护自己权利的一个最主要的准则,而且是一个最基本的、绝对不能去突破的底线。
最后,法律教育可以為国家的法制建设提供优秀的法律人才队伍。一个不懂法律的人是无法承担从事国务活动的重任,无法更好地为公民服务,更无法维护自身和公民的合法权益。[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着力建设一支忠于党、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忠于法律的社会主义法治工作队伍,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进法治专门队伍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提高职业素养和专业水平,要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法治人才及后备力量。[4]总体来说,我国的法律人才缺口比较大,法律行业从业要求升高,法律专业增多,不仅包括原来的法官、检察官和律师,还包括检察员、公证员、法律顾问、法务、公务员、法律讲师、法律编辑之类等职业。再加上现在是法治社会,根据党的领导依法治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倡学法懂法守法护法。法律人才队伍可以推进完善立法体系、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和帮助普法。
第一,在法律职业教育方面,要注重德法、知行二元融合。“德法兼修”“知行合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人才的内在要求,也是法学教学改革致力于实现的人才培养目标。[5]道德是最高的法律,法律是最低的道德。道德与法律都是一种行为规范,但是道德主要是依靠人们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保证实施的,而法律的实施则主要是依靠国家强制性来保证。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不成文的法律,二者相辅相成才能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首先,在德法二元融合方面,学校在保证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前提下,也要注重对学生道德素质的培养,例如开展道德第二课堂、邀请著名学者开展道德讲座、道德演讲等活动,加强学生的道德教育。学校要坚持立德与修法齐头并进,促进德才兼备法治人才的培养。当然,除了学校要注重对学生进行德法教育外,学生也应该积极配合学校的德法教育安排,积极参加德法教育的课堂学习及课外活动,在学习活动中提升自身的道德与法律素养,争当德法兼备的优秀人才。其次,在知行二元融合方面,由于法律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学科,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而且目前我国法学教育的课堂理论与法律实务严重脱节。作为学校来讲,要注重法学生的实务操作,加强学校与律所、法院等的合作,定期组织学生参加法院的旁听或实习、参加律所的实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邀请法律实务经验丰富的法官或律师到学校开展实务知识讲座。作为一名法学在校生,必须要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的热情和决心,例如参加法律援助活动、下乡普法活动、班级法务活动以及模拟法庭活动等,在帮助弱者和其他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最后,法律职业教育离不开学校、学生和社会的共同参与,共同为国家的法律事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决心。
第二,在法律的普及教育方面,要注重“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的具体落实。国家机关是国家法律的制定和执行的主体,同时肩负着普法的重要职责。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将法制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首先,国家机关要按照普法责任制的要求制定普法规划、年度普法计划和普法责任清单,明确普法任务和工作要求,建立健全普法领导和工作机构,明确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其次,国家机关要充分利用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起草制定过程向社会开展普法。在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起草制定过程中,对社会关注度高、涉及公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听取公众意见。法律法规规章和司法解释出台后,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义务、权利救济方式等主要内容,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公布或在公共场所陈列,方便社会公众理解掌握。再次,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法官、检察官在司法办案过程中要落实好以案释法制度,利用办案各个环节宣讲法律,及时解疑释惑。要通过公开开庭、巡回法庭、庭审现场直播、生效法律文书统一上网和公开查询等生动直观的形式,开展以案释法。最后,创新普法工作方式方法。在巩固国家机关橱窗、板报等基础宣传阵地的同时,积极探索电子显示屏、电子触摸屏等新型载体在普法宣传中的运用,建好用好法治宣传教育基地,切实将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
在我国全面推行依法治国,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时代背景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教育思想为我国的法律职业教育和普通国民的普法教育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法律教育事关我国的法律职业教育和法律的普及教育,首先必须明确法律教育的内容,其次要全面认识法律教育的重要性,最后要牢牢把握法律教育的方向,为贯彻落实习近平總书记的法律教育思想而努力,为国家的法治建设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兰照,韩德阳.公民意识视阈下大学生法律教育问题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9(48):53.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第1版.
[3]杜学元,王新兵.西塞罗法律教育思想及启示[J].2007(04):40.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6.第1版.
[5]刘耀辉.德法兼修 二元融合 法学实践教学模式构建[J].教育教学论坛,2019(48):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