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蜂囊状幼虫病是一种由病毒引起的,在蜜蜂幼虫间传播的恶性传染病,具有传播快和地区差异性强等特性,在我国中蜂饲养区普遍危害严重。潜育期5~6天,患病幼虫大多死于封盖后,发病初期出现“花子”,接着脾面出现“尖头”。体色由珍珠白变黄,继而变褐、黑褐色。尸体不腐烂,无粘性,无臭味,只是表皮增厚变得粗糙,里面充满颗粒状液体,用镊子夹出时形成“嚢状”。
从2018年起,国家蜂产业体系寄生虫病防控岗位科学家团队和晋中综合试验站密切配合,从事中囊病的无污染防治研究。中国农科院蜜蜂研究所蜂产品营养专家孙丽萍研究员、蜜蜂病虫害防控专家徐书法研究员与晋中综合试验站郑永惠站长从蜜蜂营养学、蜜蜂健康学和蜜蜂发病机理等方面着手,采用传统中草药对中囊病的防御和治疗进行研究和探讨,针对中蜂囊状幼虫病特别设计,研制出蜂用营养添加剂。
2020年春晋中综合试验站在山西省2个蜂场采用蜂用营养添加剂对感染中囊病的蜂群进行实验,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蜂场分别位于长治市武乡县和晋中市太谷区。
图1 武乡用药前后蜂巢情况(上1-2用药前,下1-2用药后)
图2 太谷用药前后蜂巢情况
长治市武乡县绵亘于太行、太岳两山之间,地势呈东西高,中间低。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季风强盛。冬季寒冷少雪,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温和凉爽。各地因海拔高低不同,气候差异较大,最热的监漳滩,年平均气温均在10℃左右。该县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植被区,可分为东山辽东栎及次生灌木丛类型区;西山油松及次生灌木丛类型区;中北部残余黄土丘陵蚂蚱腿子(羊凤梢)、荆条、酸枣、白羊草灌草丛类型区。森林植被除东山一带分布有白桦、山杨、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外,其余植被均为人工林。人工造林以洋槐、核桃、枣树为主,造林面积39600亩,森林覆盖率24.2%。据初步调查,武乡县现中蜂人工养殖2000群左右,年产蜂蜜30,000kg左右。主要蜜源有蚂蚱腿子(羊凤梢)、狼牙刺、山桃、山杏、洋槐、荆条、臭荆芥等。
2020年3月底的蜂群试验选在山西省长治市武乡县石盘村中蜂场,东经113°22′31″,北纬36°39′22″,海拔2150m。染病蜂群15群共计42脾。采用蜂用营养添加剂进行饲喂,经3次饲喂后停药观察,发现蜂群采集积极性增强,有大量蜜粉进巢,蜂群总脾数由治疗前的42脾发展到105脾,子脾平整漂亮,蜂群稳定,工蜂密度理想,用药前后蜂巢情况见图1。到5月初采集群达到7~8脾足框,采收洋槐蜜平均单产6kg,最高达7.5kg,总产量91kg。
晋中市太谷区位于山西省晋中盆地东北部。该区南部属太岳山脉象峪河,右侧属太行山边沿,是太岳山主脉之一段,也是汾、漳二河系之分水岭。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一般介于5℃~10℃之间。该县东部属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植被区,以黄土丘陵地貌为主。据调查,太谷区中蜂人工养殖1200群左右,年产蜂蜜18,000kg左右。主要蜜源有山桃、山杏、狼牙刺、山桃、山杏、洋槐、荆条、臭荆芥、菟丝子等。
2020年5月初的蜂群试验选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区种蜂场,东经112°58′48″,北纬37°43′63″,海拔803m。染病蜂群20群。共计105脾,有17群相当严重,发病率80%~90%,基本没有好子。饲喂蜂用营养添加剂4次后停药观察,蜂群工作正常,蜂王产卵补房,蛹虫面积增大,蜂群出现增长趋势,5月下旬蜂场转场到榆社县采集山花,蜜蜂采集积极,大量蜜粉进巢(山花盛开),蜂群大幅度增长,完全达到采集群要求,蜂群总脾从治疗前的105脾增加到154脾,子脾恢复正常,群势平均7.5框,用药前后蜂巢情况见图2。采收山花蜜平均单产3.8kg,最好的5.25kg,总产量76.5kg。
据统计,试验蜂群使用营养添加剂后,蜂群维持大群,生产能力增强。武乡县的试验蜂场15群蜂,蜂群平均达10.5框,全部上继箱。目前取蜜三次,比当地普通中蜂蜂场单产提高达23.5kg,总产量达430kg。太谷区试验蜂场有20群蜂,每群蜂平均达11.2框,全部上继箱。目前取蜜三次,比当地普通中蜂蜂场单产提高达25.5kg,总产量达620kg。
中蜂囊状幼虫病是在中蜂幼虫间传播的恶性传染病,对中蜂养殖是毁灭性病害,在我国中蜂饲养区普遍危害严重。通过在长治市武乡县和晋中市太谷县的营养添加剂针对性试验,使用后的蜂群子脾健康,封盖整齐。选用具有清热解毒、扶正祛邪作用的中草药提取精制而成的蜂用营养添加剂,针对囊状幼虫病毒特别设计,对中囊病作用独特。
该蜂用营养添加剂采用先进科技手段进行提取精制,可强化蜜蜂免疫系统,改善幼虫发育不良和蜂群亚健康状态,在抑制病毒爆发与传播的同时促进蜂王产卵及卵的孵化,提高蜂群繁殖,壮大群势,达到控制病情的目的。使用这种中草药试剂对蜂产品无污染,对蜜蜂无毒副作用,适合高品质蜂产品生产基地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