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甘宁边区“组织起来”的合作政策及其成就(1943—1945)

2020-10-15 09:15陈福荣
关键词:边区劳动力生产

陈福荣

(1.延安大学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与文化资源研究中心;2.延安大学 校史研究中心,陕西 延安 716000)

1943年至1945年8月,陕甘宁边区根据中共中央“发展经济,保障供给”[1]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总方针,坚持毛泽东首倡“组织起来”的合作政策等,边区农业得到空前的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雏形日益显现。

一、毛泽东首倡“把群众组织起来”的合作政策

从1938年起,边区即开始提倡“发展生产合作社”。[2]651939年10月30日,《陕甘宁边区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会决议》也指出,“当前耕三余一,全面自给,加紧生产,丰衣足食,是保卫边区,打败日本的实际任务”[2]62,要求边区合作社担负起该任务“来组织人民生产”[2]62,发展边区的国民经济。

毛泽东首倡“组织起来”的合作政策,“边区经济面貌的改变,是从毛泽东同志提倡‘组织起来’而来的”[3],而“组织起来”的合作政策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领导边区建设的重大政策之一。

1943年10月,毛泽东在西北局高级干部会议上指出,边区1943年在发展生产上“又来了一个革命”[4]889,即“用合作社方式,把公私劳动力组织起来”[4]889,从而“发动了群众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了劳动效率,大大发展了生产”。[4]889毛泽东认为:“如果全体农民的劳动力都组织在集体互助劳动之中,那么,现有全边区的生产力就可提高百分之五十到百分之一百。这办法,可以行之于各抗日根据地,将来可以行之于全国,这在中国经济史上要大书特书的。”[4]889毛泽东要求“各地同志注意提倡合作社的生产”。[4]8911943年11月29日,毛泽东明确提出“组织起来”的合作政策,指出,其想讲的意思,拿几个字来概括,就是“组织起来”。[5]毛泽东认为,1942年冬中共中央西北局所召集的高级干部会议制定的方针,其主要点“就是把群众组织起来”。[5]毛泽东强调:“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是一种方针”;[5]“不组织群众,不注意把农村、部队、机关、学校、工厂的广大群众组织起来”是“另外一种方针”[5],“是错误的方针”。[5]毛泽东指出,“把群众的力量组织成为一支劳动大军”是“人民群众得到解放的必由之路”、“由穷苦变富裕的必由之路”、“抗战胜利的必由之路”。[5]毛泽东要求“每一个共产党员,必须学会组织群众的劳动”[5],号召其他各抗日民主根据地“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广泛组织这种集体互助的生产合作社”[5],并要求边区劳动英雄和模范生产工作者“按自愿的原则把群众组织到合作社里来,组织得更多,更好”。[5]1944年7月3日,中共中央招待出席边区合作社会议的全体代表,毛泽东出席并发表讲话,再次要求边区“通过合作社把全边区的人民组织起来”。[6]1944年12月15日,毛泽东在边区参议会上又一次明确要求边区1945年“组织生产互助团体”[7]663,并要求边区的地方工作人员“用绝大精力”组织互助团体。[7]663

这一时期,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如任弼时、朱德、陈云等,多次就陕甘宁边区经济发展作出指示,要求边区实行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合作政策。1944年4月7日和8日,任弼时在边区高干会上指出:边区经济工作的第二个基本方针是公私兼顾,互助合作,一致对外。任弼时要求边区贯彻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使边区“70%以上的劳动力组织到各种合作组织中去”。[8]1944年6月27日,朱德出席边区合作社联席会议并讲话,认为合作社是生产运动、群众运动最好的组织形式,要求边区特别重视把劳动力组织起来发展生产。[9]朱德批评有些合作社不去设法组织人民生产,而致力于投机生意,对于边区经济有害无益,并特别提出“一揽子”合作社的重要性。[10]1944年12月3日,陈云在边区参议会第二届第二次会议上发言指出,“边区人民通过合作社的方式,组织起来,发展生产、运输,开展内部贸易,兴办许多福利事业”[11],“合作社的政策是正确的,必须坚持下去”。[11]陈云强调,“组织合作社有着重要作用”[11],边区政府“对合作社特别予以减税的优待”[11],“希望各阶层人民参加合作事业”。[11]

在此前后,《解放日报》也数次刊发文章,呼吁边区“组织起来”,发展边区生产。《解放日报》1943年1月25日的社论指出,只要把“边区农村中的30多万个全劳动力和30多万个半劳动力”“组织起来”[12],“便是一支雄健的生产大军,便能发生雄厚无比的力量”。[12]社论认为,劳动互助是“把边区农村的几十万劳动力更好的组织起来”的“有效的办法”之一。[12]社论要求,“必须学习延安县的模范,对于组织劳动力这一重要问题,放弃消极的自流现象,采取积极的领导提倡”[12];并首先要在1943年的春耕中“大大推广这种劳动互助组织”[12],“把一切具有劳动力的”人员“组织起来,实行劳动互助”。[12]1943年12月26日的《解放日报》社论再次指出,不把边区群众组织起来,就不能发挥他们的力量,“在这次劳动英雄代表大会上,特别是经过了毛泽东同志深刻指出之后,完全证明了只要采取适当的形式,把人民群众在经济上组织起来,就会发挥出雄伟无比的力量”。[13]社论强调,边区“在自愿的原则下,采取各种合作形式,来组织广大的群众”是“领导生产的中心环节”。[13]1944年4月16日,《解放日报》发表《学习仝万明同志》的社论,指出,鄜县(今富县)太乐区模范区长、劳动英雄仝万明“利用新年农闲,正月初二下乡,亲自动手组织变工,掏旧井41孔,打新井4孔,修水窖20个,三个月解决了全区1000户的吃水问题”[3]的例子说明,“只有我们新民主主义的社会,把劳动力组织起来,才能大规模的掏井,才能把多少年代以来的梦想变为现实”。[3]社论认为,边区有了仝万明这次的经验,“各地好好组织,准备下次利用农闲来到处打井,其成绩一定更为可观”。[3]

二、陕甘宁边区积极执行毛泽东“组织起来”的指示

陕甘宁边区坚决执行中共中央、毛泽东“组织起来”发展生产的重要指示精神,发展“在经济上组织人民群众的最恰当与最重要的形式”[13],即组织成立“农业合作及生产、消费、运输、信用等综合性的合作社和运输合作社”等。[13]在赵超构看来,响应毛泽东的号召“是边区干部动员民众的有力口号”[14]61;毛泽东的口号,“其魅力有如神符”[14]61,“说一声‘组织起来’,于是通过干部,通过报纸,以至于无知识的乡农都说‘组织起来’”。[14]61

中共中央西北局明确要求边区实施“组织起来”的合作政策。1944年7月9日,西北局作出关于贯彻合作社联席会决议的决定,指出:合作社是边区“组织人民生产,实现耕三余一,全面自给,丰衣足食的基本形式”[15]506,并要求把合作社联席会决议当作“今后指导与帮助合作社工作的基本方针”。[15]506

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三五九旅旅长兼政治委员王震也多次号召实施“组织起来”的合作政策。1943年12月5日,林伯渠要求边区劳动英雄响应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除组织在合作社里,参加变工、扎工队外,还要组织生产竞赛,储粮备荒,每个劳动英雄最低限度做到“耕一余一”,全边区做到“耕三余一”。[16]1943年12月16日,林伯渠再次要求边区劳动英雄“响应号召组织起来,响应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17],“成为团结群众的核心,创造模范乡村、模范工厂、模范连队,组织所有的劳动力参加各种的生产事业”[17],并指出,“依靠群众,使群众和武装结合起来,使生产和组织结合起来,我们是不可战胜的”。[17]1944年1月,林伯渠在边区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作关于边区政府一年工作总结的报告,再次明确指出,“今年全部工作中最急需和最主要的任务”是“‘组织起来’,开展经济战线上的合作运动,更加发展生产”。[18]14根据1944年2月21日《解放日报》的报道,在延属分区家属代表大会上,王震发表讲话,指出,1943年劳动英雄代表大会后,边区党政军民各界“都在热烈的执行毛主席的指示,‘组织起来’”。[19]王震认为:“我们党政军干部家属,也就很有必要实行‘组织起来’”,“干部的家属,都组织起来生产自给,开辟了一条道路,值得我们以后可以大大地发展革命的家属”。[19]

边区召开的第一届劳动英雄大会和合作社联席会议也先后发表宣言、决议等,呼吁“组织起来”,发展边区生产。根据李维汉的回忆,边区1943年底召开第一届劳动英雄大会,“劳动英雄们互相交流了经验,热烈地讨论了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制订了‘组织起来’搞互助合作的计划;提出了1944年进一步“丰衣足食”的生产任务和具体计划”。[20]大会通过的宣言中指出,边区要实现“耕三余一”或“耕二余一”,“必须实行毛主席的号召,大家‘组织起来’!”[21]宣言号召,在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的领导下,“大家组织起来,加紧生产”。[21]1944年6月27日,边区召开合作社联席会议,号召:“组织30万人的纺织,穿衣自给!”[22]会议提出“推广南区合作社的方向,组织人民生产,贯彻民办公助”的合作社方针。[22]1944年7月7日,边区合作社联席会决议再次要求,边区合作社要担负起“耕三余一、全面自给”这一“实际任务”,“组织人民生产,发展国民经济”。[18]280

边区所属各分区、县(市)也积极贯彻“组织起来”的合作政策。

在延属分区,1943年2月19日,延川县县长辛兰亭认为,“把所有的劳动力组织起来”[23],这是延川县棉花生产事业(即一般的生产事业)中“所应努力的基本方向”。[23]1943年3月8日,由蔡畅等发起的边区延安市妇女合作社正式成立。“据该社发起人谈:妇女合作社之创办,其目的即在于把生产战线上的妇女组织起来,自已动手,解决自已在手工业生产中之原料、工具及成品推销等困难问题”[24],“同时该社并希望将这一合作社的办法,推广到全边区,根据各地不同情况,组织各式各样的妇女合作社,互相取得密切联系和帮助”。[24]1944年1月7日,延安县举行全县劳动英雄代表暨生产动员大会,出席大会的劳动英雄及模范根据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把‘组织起来’的号召深入每一乡村”,“订定组织扩大群众生产的具体计划”。[25]1944年1月12日,在延安县联社第一次代表大会及南区合作社第四次代表大会上,“边区合作事业的旗帜”、延安县联社主任刘建章,号召“组织起来就要合作起来!”[26]第二天,即1月13日,刘建章作《延安县合作社一年来工作总结与今年的任务》的报告,称:“在边区劳动英雄代表大会上,毛主席号召我们组织起来,我们办合作社的人,不要以为自己已经组织起来了,如果这样想,那是不对的。组织起来的口号,是非常正确的。黄土筑成墙,可以挡住人,组织起来就有力量。我们的合作社,现在仅组织了延安的一部分群众的经济,还没有全部组织起来”[27],并据此提出延安县合作社1944年的十大计划任务。[27]“组织起来”号召传到安塞苗店子自然村后,“首先有五家富农(赵盘成、赵盘荣、苗子英、魏生珠、张俊厚)最积极”,“希望从集体劳动中去解决雇佣劳动力缺乏的问题”。[28]赵盘成还想:“我们这样响应了‘组织起来’的号召,也许能得个劳动英雄的荣衔吧。”[29]1944年3月1日,“一种形式上极‘左’、内容上是食利的思想,即把各户所有土地、牲畜、人力一满交给合作社,折价作为股金,将来依分红生活”的合作农场在安塞苗店子自然村成立。[28]这个农场“是私有财产基础上的集体农场,是‘所有权的私有制与使用权的集体化’的一种形式”[28],后来被毛泽东认为是抗日战争时期出现的“一个社会主义性质的农业生产合作社”。[30]

在绥德分区,1943年12月29日,分区举行欢迎大会,欢迎出席边区英雄大会的劳动英雄,刘玉厚表示:“咱们会见了毛主席,他号召我们把一切劳动力都组织起来!这个道理咱们都要解开了,回来后要向全体人民传达;把大家组织好了,就甚也不怕。毛主席的话都对,他给咱们引路。”[31]

在关中分区,从1944年春节初五,新正马栏区生产运动中的积极分子就“开始联合班子”[32],“不到半月该区现已成立74个班子、8个搭工组,计有877个全劳动力参加,约全区劳动力的72%(另有42个半劳动力参加)”[32],“此数字已与全区组织全劳动力75%的计划目标相差不远”[32]。根据《解放日报》1944年5月9日的报道,关中分区各县“放牛娃现已普遍组织起来变工放牛,过着一面放牛,一面生产和学习的紧张生活”。[33]

在陇东分区,1943年12月间延安边区劳动英雄大会闭幕后,“党提了新的任务:备战备荒,耕三余一,两年完成,且有毛主席的组织起来”[34]143,使陇东“对生产有了明确的方针与任务”。[34]143陇东曲子县劳动英雄孙万福所在村51户,“除两户因不正当行为拒绝其参加变工队外,其余均已组织起来,共组织8户变工组,参加男70名,女68名”。[35]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提出“组织起来”合作政策后,其他各民主抗日根据地也积极行动起来。1944年1月15日,中共晋绥分局副书记林枫在晋绥边区第三届劳动英雄大会闭幕时发表讲话,号召响应毛泽东的“组织起来”政策。[36]大会宣言提出,“要洪亮地响应中国人民领袖毛主席‘组织起来’的号召,推行变工互助,把劳力与武力结合起来,保卫与发展我们根据地的生产,以达到改善人民生活,保障抗战供给准备胜利反攻的目的”[37],并呼吁晋绥边区全体人民把毛泽东的“组织起来”的号召“在晋绥边区具体的实现起来”。[37]1944年1月16日,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发出指示,要求在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口号下,“将根据地内的失业工人组成为运输队(如滨海区的运盐队)、包厂队(如陕北的扎工队)”。[38]1944年2月6日,基于“基本妇女群众还没有充分发动起来,更没有组织起妇女的大多数,妇女工作还落在其他工作的后面”[39]92,这“是与‘组织起来’极端反背的”[39]92,山东分局再次发出指示,要求响应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口号,“动员广大的妇女,尤其劳动妇女,积极参加根据地大规模的生产运动,主要是纺织生产”。[39]92

三、“组织起来”的合作政策是陕甘宁边区农业“大踏步发展的关键”

在中共中央、毛泽东“组织起来”精神要求的指引下,边区合作事业“在‘南区合作社式’的正确道路上大踏步推进着”(边区合作事业发展情况见表1、表2)。[2]67边区合作社这种“集体性的经济组织”[14]192,“广泛地替代了商店、邮政储金、银行、农贷各种的任务”。[14]192前苏联学者斯拉德科夫斯基认为,这一时期为了响应中国共产党“组织起来”的口号,边区农民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了各种劳动互助组织(变工队、互助组等)这一措施,与减租、减息、军队的帮助结合起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40]《解放日报》社论指出,边区农业以及水利、消费、运输、信用、手工业(包括妇女纺织)“一经适当地组织起来,合作起来”[13],“就得到空前发展,有了广大的前途”。[13]延川县县长辛兰亭则以该县组织劳动力的具体情况为例,认为提倡互助的和集体的劳动“是必要和正确的”[23],“在基本上不能直接增长劳动力的条件下”[23],把全县所有的劳动力组织起来是“改善劳动力的供应条件,解决劳动力供应的困难”“最有效而实际的办法”[23],因为“有组织的集体劳动比无组织的分散劳动效果大”。[23]

以1943年为例,该年边区生产“走上了轨道”,“生产效率也大大提高了”[5],这“是实行把群众力量组织起来的结果”。[5]高岗认为:1943年由于劳动英雄、模范工作者、战斗英雄的带头和推动作用,响应毛泽东“组织起来”的号召,“各种运动都有很大的成绩”。[41]李维汉在代边区政府为接待中外记者参观团起草的书面材料(1944年6月)中指出,边区“多种多样的合作方式”“将个体的、分散的、落后的农村经济逐渐组织起来”[18]214,这是边区1943年以来“农业及其副业生产大踏步发展的关键”。[18]214中共西北局研究室在《陕甘宁边区的劳动互助》一文中指出,边区1943年的生产运动证明“发展农业生产的中心关键是组织劳动力”。[42]以1943年延属分区为例,“‘组织起来’,根据这句名言所指示的方向,延属分区曾经用变工、扎工的组织形式,今年在春耕中已把全部劳动力的五分之一组织起来,在夏耘中,则有半数的劳动力被组织到集体劳动中去,而这种集体劳动,比之个体的散漫劳动,其生产力要超过一倍”。[43]1944年1月25日,李富春在延安中共中央直属单位生产运动总结会上发表讲话,也指出,关于组织起来的问题,边区1943年的经验证明,凡是在生产工作、供给工作中贯彻“组织起来”的方针的,就有成绩。反之,让其放任自流的,成绩就差。[44]

1944年后,在毛泽东“组织起来”合作政策的指引下,陕甘宁边区合作事业继续向前发展。边区政府工合办事处《边区合作社工作总结》(1948年12月)指出,从1942年12月至1944年上半年,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内,因为“党政领导极为重视,号召与动员广大干部领导与组织当地合作社,并大量地吸收群众积极分子参加合作社工作”[2]68,以及合作社“很明确”的任务和业务方针,“边区合作运动有了飞快地发展,被誉为大生产运动主要标志之一”。[2]67据统计,这时合作社的业务单位有消费369个,生产375个,医药51个,信用86个,运输398个,共1280个单位。[2]67而根据边区政府研究室《边区合作社八年的发展概况》(1944年8月)的统计,1944年边区合作社发展到636个,其中运输合作社233个,占比36.75%,信用合作社6个,占比0.95%。[45]延属专区十个县、市1945年合作社“发展到高峰时共有302个社”。[46]赵超构在其《延安一月》一书中也指出,边区1944年合作事业发展的规模:“共有合作社634个,社员18万人,股金7亿边币。”[14]194

表1 1937—1944年边区合作社发展概况统计[2]67

表2 1944年边区合作社分布概况[2]67

猜你喜欢
边区劳动力生产
让安全生产执法真正发挥震慑作用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守望不朽的精神家园
——评《湘鄂渝黔边区少数民族艺术研究》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统一战线:杨得志开辟冀鲁豫边区的『秘密武器』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劳动力流动的区域差异性分析
马锡五:抗战时期边区民主司法战线上的模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