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照平
信息技术是什么呢?我们可以把它分为硬件、软件和科学方法三类来理解。硬件有录音录像类设备、电视机、电脑、投影仪、电子白板、网络等等这些高科技的产品,软件有各种教学辅助类软件和教学资源库,方法指如何把这些硬件和软件运用于教育教学的工作中去。融合指熔成或如熔化那样融成一体,我们特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一种“合作”状态。“深度融合”应该是一种亲密的“合作”关系。
过去强调“整合”主要侧重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它们之间是一种“物理式”的混合关系;现在提出“深度融合”的观点,旨在让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发生“化学变化”,成为如课本、黑板、粉笔甚至教师一样的不可或缺的课堂存在,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生态。
当下的初中生生于斯长于斯,他们对信息技术的痴迷大大超越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学生对武侠类小说的兴趣。
信息技术自诞生以来,使我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颠覆性的改变,但是在教育方面却是不尽如人意。学校的信息技术设备仅仅是一种时代的象征性符号,一种华美而又可惜的摆设。原因在哪里呢?许多的教育人士以及关心教育的有识之士对此也思考过,探讨过,但都没有形成一个共识。2010年11月,《美国2010国家教育技术计划》一经发表即惊动全球,该计划主要是借鉴了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的成功经验,把这种经验与教育界的现状做对比,从而有了不同于以往的看法。该计划旨在引起教育界重大的结构性变革,那种渐进式的、点点滴滴的修修补补,被认为是过时的、不可取的,希望藉此改变当下学校教育的被动局面。
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我们的世界,也正向学校教育进军。作为教师,我们一定要有厚积薄发迎头赶上的时代使命意识,才能不辱使命。当不计其数的优质教育资源汹涌而来时,教师们更有义务利用好它们,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决不能辜负家长及社会的期待。
课堂教学包括:具有权威标签的教师,处于整个课堂教学核心的学生,以教材为蓝本的具有丰富内涵与多重结构的教学内容,以及将前三者连接起来的起桥梁与纽带作用的教学媒体。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涉及这种四维结构的交叉融合。这种“化学式”的深度融合使教师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方式方法等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使学生学习方式方法以至于整个学习生态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和促进真正的教育公平的实现;教学内容绝不仅限于课本,而是以课本为核心的一种召唤性的空框结构,每个受教育者甚至每个教育者自己都可在这个空框结构中填写属于自己的教学内容。网络的普及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局限,使教学内容有了无限扩张的可能;教学媒体要颠覆传统的黑板、粉笔等,代之以网络资源,代之以多媒体课件,代之以电子白板,等等。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应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这三个时空层面表现出来。课前师生之间借助于网络围绕教材进行交流与合作,打破了过去时空的壁垒,学生可以更有效地预习,甚至可以观看教师制作的微课,完成传统教学中课堂上的一部分内容。那么“新课堂”就不能像过去那样上了,那会使学生感到审美疲劳,课堂上师生之间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引导学生对疑难点进行探究,使教材的内容初步形成一种张力。课后师生之间跨时空的交流与合作比第一阶段更深一层,以教材为蓝本的空框结构经过师生之间的填充之后产生更大的张力,无形中内化为学生自身的知识、能力与情感价值观等等。
鉴于信息技术对教育界影响的滞后,诸多研究机构及专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普遍认为应掀起“教育系统结构性变革”,然而這种变革是从理论界开始的,是否能在一线教师以及广大的学生和家长中开展起来也未可知,况且在广大的农村可以有效利用的教育资源极其有限,正可谓路漫漫兮。
我们认为在这场变革中,一线教师和广大的学生及家长的积极参与是必不可少的。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到底要怎样融合?这都需要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的探索、实践、反思、及再实践,如此循环往复,也就是教育理论与一线教学实践之间的一种永无休止的“整合”与“深度融合”。
国家当前所制定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方针政策,给课堂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首先让我们看到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的希望。王竹立教授认为,过去我们在信息化应用与教学之中不尽如人意的一个原因,是我们在城市尤其是大城市和中心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信息技术资源,而忽略了农村地区。我们应该在农村边远地区同时布局信息技术资源,“城乡并进”,使信息技术真正促进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其次当网络与智能手机等信息技术深度介入到农村课堂教学以后,学生们必将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对设备的兴趣到对学习内容的兴趣都将有前所未有的表现,这是毋庸置疑的。再次,这将会进一步提高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现在的青少年被称为“数字土著”,在信息化条件下很多老师则被称为“数字移民”和“数字恐龙”。信息技术深度融合与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将来对社会的适应。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越来越置身于一个由数字组成的生态系统中,让乡村学生从小置身于一个信息技术的环境下,对他们将来适应现代信息社会肯定是大有裨益的。
(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寺咀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