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检验分析

2020-10-14 16:40阮芬
昆明医科大学报 2020年3期

阮芬

【摘要】目的:检验儿童细菌性腹泻的病原微生物,探析引起腹泻的菌种。方法:收集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115份,经过病原微生物检验分析致病菌属。结果:在115例细菌性腹泻患儿检验中,共检出病原菌102株,检出率为88.70%。102株病原菌中志贺菌检出率最多,为60.79%,弧菌屬、气单胞菌与其它菌株检出率依次减少,分别为21.57%、11.76%、5.88%。药敏试验显示,所有菌株对头孢哌酮的耐药性最强,其次为氨苄西林,再次为头孢噻肟。结论:志贺菌为儿童细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菌,其次为弧菌属、气单胞菌等,药敏检测显示这些菌种的耐药性都较强。

【关键词】病原微生物;志贺菌;细菌性腹泻;弧菌属

【中图分类号】R24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107-2306(2020)03-256-02

小儿腹泻属于肠道传染性疾病,病毒、细菌感染是导致腹泻的主要原因。相关报道指出,儿童细菌性腹泻呈现出全球性趋势,发病后迅速向周围扩散,暴发流[1]。肠胃症状是细菌性腹泻患儿的常见症状,细菌感染程度不同症状轻重、表现形式也存在明显差异。诱发腹泻的细菌常见于志贺菌、大肠杆菌、弧菌属等,细菌类别不同加之外部环境影响,细菌潜伏期与爆发期存有较大差异,通常患儿急性起病占多数,缓慢起病占少数。感染性细菌性腹泻是临床主要类型,少数患儿是非感染性的,如炎性、解剖性等[2]。为控制腹泻患者病情,有必要对感染的病原微生物类型及特点进行分析,进而制定治疗方案,提高杀菌效果。因此本研究选取115例细菌性腹泻患儿,进行病原微生物检验分析,详细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收集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共115例,标本收集时间:2018年3月-2019年3月。所有患儿中男患儿、女患儿各58例、57例,年龄最大为6岁,最小3个月,平均(3.5±0.5)岁,病程2~6天,平均(2.5±0.5)天。所有患儿均符合细菌性腹泻诊断标准,以发热、腹泻、呕吐为主要症状。本次研究提前上报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

诊断标准:患儿表现为腹痛、发热、脓血、黏液便等细菌性腹泻的典型症状;粪便镜检发现不超过10个白细胞数目。

纳入标准:患儿家长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签署知情同意书;患儿精神尚可,能配合检查;患儿无肾脏、肝功能不全等合并症。

排除标准:家长拒绝参与研究;患儿有先天缺陷。

1.2 方法

仪器:合肥恒星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HX-21。试剂:合肥恒星细菌鉴定药敏分析试剂板

检验方法:(1)病原菌检验:取粪便标本后立即涂片染色,进行镜检。镜检的同时进

行细菌菌落培养,取SS琼脂平板培养基,保持35℃恒温持续培养细菌20h,选取培养基上可疑菌落,对菌落实施生化反应,同时进行血清凝集试验。通过上述操作对病原菌分型,记录志贺菌、弧菌属、气单胞菌等菌株检出率。检验仪器:合肥恒星细菌鉴定药敏分析仪HX-21。(2)药敏试验:分别取临床常用药物氨苄西林、头孢哌酮与头孢噻肟适量,将药物与细菌放在同一培养基上培养,持续培养20h,保持35℃温度恒定,测量抑菌圈直径,最后依据相关标准对细菌耐药性进行分析。

1.3 观察指标

(1)统计各菌属的占比情况,包括志贺菌、弧菌属、气单胞菌、其他菌株。

(2)记录各类细菌对头孢哌酮、氨苄西林和头孢噻肟的耐药性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SPSS21.0分析,t检验表示计量资料、x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P<0.05为差异明显。

2 结果

2.1致病菌属占比情况

在115例细菌性腹泻患儿检验中,共检出病原菌102株,检出率为88.70%。102株病原菌中志贺菌检出率最多,为60.79%,弧菌属、气单胞菌与其它菌株检出率依次减少,分别为21.57%、11.76%、5.88%。见表1。

2.2耐药性分析

药敏试验显示,所有菌株对头孢哌酮的耐药性最强,其次为氨苄西林,再次为头孢噻肟。见表2。

3 讨论

儿童是急性腹泻的易感人群,腹泻发生后需及时予以对症治疗,否则会危及患儿生命。细菌感染是导致急性腹泻的主要原因,此外病毒、真菌等感染也会诱发腹泻。为进一步探讨细菌感染分型进行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志贺菌检出率最多,为60.79%,其它菌属弧菌属与气单胞菌占比较少,与其它菌属检出率相比,志贺菌检出率高。同时对检出菌属进行药敏检测试验,发现所有菌属对头孢哌酮的耐药性最强,其次是氨苄西林和头孢噻肟,这一检验结果基本和其它研究类似。

志贺菌属又统称为痢疾杆菌,宿主以老人、幼儿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调查显示,鸡、土豆等生的蔬菜,面制品等极易为志贺菌属繁殖提供优渥条件。志贺菌属于革兰染色阴性杆菌,有菌毛但无鞭毛,培养基中志贺菌呈现出半透明菌落,能快速将葡萄糖分解并产生酸,且对培养基的营养要求并不高[3]。此菌属又分为A、B、C、D四个菌群,在临床上B菌群即福氏志贺氏菌感染居多,其它菌群感染率较低,菌属中的K抗原耐热性较差,在100℃高温下持续1小时就能被杀死。此菌属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较弱,对酸相当敏感,在常温下志贺菌最多能存活20天,56℃下10分钟就会死亡。

作为感染性腹泻的第二大类细菌,弧菌属以其形状短小、弯曲如弧而得名。弧菌属运动活波,性质与志贺菌类似,属于兼性厌氧菌,不凝集弧菌属感染机体后会导致腹泻、霍乱样疾病等。本次检验患儿粪便标本还检测出气单胞菌,人类食用后细菌会附着在肠粘膜上,进而导致肠内、肠外感染,甚至诱发腹泻。患儿发生腹泻后,临床上常用氨苄西林、头孢噻肟及头孢哌酮进行治疗,长期用药后细菌对药物产生抵抗作用,即抗药性,导致药物治疗效果下降,患儿病情反复[4]。

针对细菌感染性腹泻,一方面要做好临床治疗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日常预防。日常预防措施包括:保证患儿日常卫生,勤洗手,降低患儿接触到病原体机率,必须接触情况下需做好物品消毒。家长多参加关于细菌性腹泻防治的健康讲座,学习相关防护知识,在平时注意防护。日常饮食规律,不给孩子吃野,一旦发现孩子有腹泻症状,立即到医院就诊,避免耽误最佳治疗时间[5]。临床治疗方面,要加快新药物研发,提高细菌性腹泻检测质量,保证临床诊断精准性。

综上所述,通过病原微生物检测得知,志贺菌是引起小儿腹泻的主要原因,其次为弧菌属和气单胞菌。滥用抗生素治疗会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临床治疗时要合理选择方案,并叮嘱家属做好患儿日常防护工作,进而防治细菌性腹泻的发生。

参考文献:

[1]季梅新.探讨小儿细菌性腹泻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调查分析[J].中国农村卫生,2017,20(4):45-46.

[2]宋俐君,倪敏.不同性别和年龄小儿急性腹泻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结果分析[J].医学新知杂志,2019,29(1):59-60.

[3]郭利敏,郭珊,刘玲,等.463例腹泻患者病原微生物监测结果分析[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8,13(005):536-538,542.

[4]薛静.浅析细菌耐药性监测用于微生物检验的临床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2017,27(1):130-131.

[5]周林,李静,徐文健,等.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门诊感染性腹泻患儿的细菌病原学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9,42(5):359-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