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胜
[摘要]本文以河南省1979—2017年粮食生产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河南省粮食种植面积、粮食产量、农业机械化程度、农业生产基础保障都取得了显著成就,而且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粮食在生产的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影响着河南粮食安全,比如耕地质量下降、粮食生产成本上升、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缺乏劳动力等问题。针对河南粮食在生产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本文分别从加强耕地质量建设、降低粮食生产成本、提高生态农田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四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对策建议,为全国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关键词]河南粮食安全;经验;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6.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65/j.gste.cn431252ts.202003
古人云:“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粮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障粮食安全就是保障社会可持续发展。我国作为农业与人口大国,粮食安全问题关乎国家重大战略问题[1]。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高度关注粮食安全问题,把粮食安全问题放在社会发展的重心位置。河南是我国的农业大省,生产的粮食不仅满足了省内对粮食的需求,同时也为全国提供了粮食保障,成为我国粮食主产区[2]。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赴河南调研,对粮食安全问题作出了重要指示,提出了新要求。截至2017年,河南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0 915.16千hm2,产量6 524.25万t,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人民群众正从“吃饱”向“吃好”转变。2019年3月,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会见河南代表团并提出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由此可见,河南粮食安全问题是一件重大战略问题,影响深远。
1 研究区基本概况
河南位于我国中东部,属暖温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降水较为充沛,年均降水量500~900mm,国土面积16.7万km2,人口10 853万人,是全国人口最多的一个省份。截至2017年,国内生产总值44 552.83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4 139.29亿元,第二产业产值21 105.29亿元,第三产业产值19 308.02亿元,人均生产总值46 674元。全省地势西高东低,中东部为黄淮海平原,西南部为南阳盆地,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地。省内河流密布,有1 500多条河流,水资源总量413亿m3。全省耕地面积7 179.2万hm2,山地丘陵面积740万hm2,占全省总面积的44.3%;耕地资源丰富,全省平原和耕地面积930万hm2,占全省總面积的55.7%,为粮食种植提供了有力支撑。
2 河南粮食生产所取得的成就
2.1 粮食种植面积、产量持续稳定增长
为促进粮食生产,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农田水利等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粮食产量得到提升[3]。河南省紧紧抓住国家强农惠农政策,坚持把粮食生产放在突出发展位置,在强政策、夯基础、兴科技、抓服务方面下足功夫,加强粮食生产建设,保障粮食安全[4]。2004年以来,河南粮食产量实现“十五连增”,连续7年稳定在550亿kg以上。如图1、图2所示,1979—2017年间河南粮食种植面积与粮食产量呈稳定增长趋势,其中粮食产量增长尤为明显。粮食产量从1979年的2 134.50万t增长到2017年的6 524.25万t,增长了4 389.75万t,平均增长率为2.98%;粮食种植面积从1979年的9 066.70千hm2增长到2017年的10 915.13hm2,增长了1 848.43千hm2,平均增长率为0.49%。特别是从2004年以来随着国家“四贴补、一奖励”政策的实施,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到提高,粮食产量与种植面积增长显著。
2.2 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逐渐提升
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所在[5]。河南省1980—2017年农业机械化情况如表1所示。1980年河南省大中型拖拉机(混合台)5.07万台,小型(包括手扶)拖拉机12.77万台,农业机械总动力1 178万kW。到2017年,大中型拖拉机(混合台)45.85万台,小型(包括手扶)拖拉机317.55万台,农业机械总动力10 038.32万kW,分别增长了9.04倍、24.87倍、8.52倍。由表1可知,2010—2017年小型(包括手扶)拖拉机台数逐渐减少,大中型拖拉机台数逐渐增加。大中型拖拉机数量增加,为河南粮食生产提供了保障。
河南省1979—2017年耕地灌溉面积如图3所示。1979年河南耕地灌溉面积3 636千hm2,到2017年耕地灌溉面积达5 389.79千hm2,增加了1 753.79千hm2,平均增长率为1.04%,水利建设的不断发展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坚实保障。
2.3 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粮食消费观念的转变,人们逐渐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安全,吃得健康”转变[6]。为了满足人们对绿色优质粮油的需求,河南省政府深入推进对化肥农药减量,加大绿色发展投入。如图4所示,1979—2015年化肥施用折纯量处于不断上涨态势,平均增长7.13%,2015年达到历史新高,为716.09万t。随着对绿色发展的投入,2017年化肥施用折纯量为706.7万t,降幅1.31%。如图5所示,农药施用实物量从2013年的历史新高13.01万t,降到了2017年的12.07万t,减少了0.94万t,降幅7.22%。化肥与农药施用量的减少有效调整了粮食供给与需求间结构性的矛盾。除此之外,河南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56万hm2,农产品质量合格率达到97%以上[7],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
3 确保河南粮食安全的主要经验
3.1 农田设施完善
粮食生产依赖于水利等设施,良好的农田基础设施是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改革开放初期,河南耕地灌溉面积仅为3 636千hm2,粮食生产效益较低,无法满足粮食正常供给,粮食安全问题日趋严重。为保障粮食生产安全,政府出台多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田水利建设投入。截至2017年,河南耕地灌溉面积为5 389.79千hm2,达到历史新高。良好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粮食产量,1979年粮食生产总量仅为2 134.5万t,到2017年粮食生产总量达到6 524.25万t,河南的粮食生产不仅满足了该省人口的需求,也保障了全国的粮食安全。
3.2 重视科技兴农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就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河南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发展,农业科技创新为河南粮食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持。1979年至今河南在农业机械化、土地施肥、播种等方面的科技投入持续增加,1979年河南农业机械总动力1 178万kW、大中型拖拉机(混合台)5.97万台、小型(包括手扶)拖拉机12.77万台,2017年农业机械化总动力达到10 038.32万kW、大中型拖拉机(混合台)45.85万台、小型(包括手扶)拖拉机317.55万台。目前河南省农业科技贡献率为60.7%,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2.6%。在粮食深加工及主食产业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如思念、卫龙等品牌产品,在全国有着良好的声誉,成为河南标志性产品。
3.3 保障农民利益
农民是粮食生产的根本,只有充分保障农民利益,粮食生产才能得到保障。河南之所以成为我国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实现“十五年连增”,与维护农民利益是分不开的。近些年来,河南省政府出台了关于粮食生产、水利工程建设以及涉农资金支持等多项政策,粮食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明显增加。并且纵观我国其他粮食生产大省的经验,粮食生产发展离不开政府对农民利益的维护。糧食安全政策只有切实维护农民利益,才能真正保障粮食安全,只有站在农民的立场维护好农民利益,才能够切实解决粮食生产问题。
3.4 基础保障完备
粮食生产必须具有良好的基础保障。河南粮食生产具有完备的基础保障,为粮食生产打下坚实基础。(1)粮食储备与质量安全方面。河南省建立了省、市、县三级地方储备管理体系和仓储体系,地方国有粮食企业有效仓容近300亿kg,充分保障了粮食仓储与管理,使粮食生产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并且基本上建成了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国家级15个、省级20个,有效保障了粮食质量安全[8]。(2)人才培养方面。河南省拥有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多所粮食相关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为粮食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人才支撑。
4 河南粮食生产存在的问题
4.1 耕地质量下降
河南作为我国主要粮食生产区,耕地面积广,在全国耕地面积中所占面积比重较大,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河南虽然耕地面积广,但优质耕地面积少。根据河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显示,全省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70%,且耕地退化面积大。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由于在城镇化进程中,城市面积扩张,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业快速发展,较多的优质耕地被占用,补充的耕地质量低于被占耕地。二是农民在耕种的过程中,没有进行科学的耕种,过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农田无法有效吸收利用,大量有害化学物质残留在土壤中,造成土壤养分结构失调,导致耕地质量下降。
4.2 粮食生产成本上升
粮食生产为农民带来的收入并不高,但粮食生产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及财力。近年来,部分地区粮食种子价格持续上涨,而农民自留种生产出来的粮食品质低、产量少,与市场上的种子品质相差较大,农民种粮收入少,若购买粮食种子,农民的经济负担必然加大。同时,化肥和农药的价格也呈上涨趋势,虽然国家提倡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但是部分地区农业科技水平较低,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性依然较高,由此造成了粮食生产成本较高。除此之外,要提高粮食生产,必须具备完善的农田基础设施。近年来,虽然部分地方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来改善农田基础设施,但是有些地区农田设施并不健全,无法满足农民粮食生产的需求,偏远贫穷地区缺少农田基础设施,而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政府必然要投入大量资金,由此造成了粮食生产成本的上升。
4.3 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河南省在粮食生产过程中,面临着资源短缺问题,制约着粮食生产的可持续性。(1)水资源方面。河南省位于我国中东部,降水一般集中在夏季,蓄水能力较弱,造成水资源相对匮乏,而粮食生产需要大量的水源,水源不足会制约粮食的正常生产。(2)耕地资源方面。河南虽然耕地面积广,但河南人口基数大,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水平。除此之外,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不断推进,伴随而来的是工业垃圾、工业污水、农村垃圾等有害物质的排放和随意丢弃,导致环境污染问题日趋严重,部分工业废水排放到农田中,使得农田受到污染,食品安全问题经常发生,严重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4.4 缺乏劳动力
作为粮食主产区,河南省缺乏工业基础,经济发展水平落后于我国东部地区,人口基数大,省内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为此河南人民长期流动于东部沿海发达城市,随之农村劳动力减少、农村老龄化加剧、农村空心化状况日益凸显。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正处于发展阶段,粮食生产需要大量劳动力作为支撑,而农村劳动力的流失,造成了农村农田撂荒、弃垦等不良现象,大量耕地资源遭到浪费,严重威胁到粮食安全。
5 确保河南粮食安全的对策
5.1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河南省虽然耕地面积广,但耕地质量整体较低。据统计,在河南省耕地面积中,近400万hm2耕地被评为中低产田,这部分耕地面积大,有较好的改造前景,通过土壤改良等方式,将中低产田土壤进行改良,增加土壤肥力,达到提高粮食产量的目的。政府在用地制度上,应合理地使用耕地,若过多占用优质耕地进行城镇化或交通建设,将影响到粮食生产,威胁粮食安全。在使用化肥和农药时,若大量使用,容易造成耕地盐碱化、粮食作物农药残留,不仅影响粮食产量,还易产生食品安全问题,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构成威胁。因此,在使用化肥和农药时,必须适当使用,即最好使用低残留农药,遵循科学原则,按照专家制定的使用方式,这样既可以保护生态环境,又可以提高粮食产量。
5.2 降低粮食生产成本
近年来,国家对粮食收购价格进行了调整,提出了粮食最低收购价格,但农民种粮收益依然较低,影响农民种粮积极性。造成农民种粮收益低的外界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粮食种子价格逐年上涨。农民自留粮食种子无法满足种粮要求,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强对粮食种子价格进行跟踪监督,对粮食种子销售点进行实时盘查,避免不法商人采取非法手段恶意抬高价格。二是化肥和农药价格上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正处于发展阶段,化肥和农药作为粮食生产的主要辅助物,农民在粮食生产中对其依赖性较高,但价格却不断上涨。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对其价格进行管控,适当降低化肥和农药价格,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保障粮食安全。
5.3 提高生态农田建设
农田建设不仅是提高粮食产量,还要实现农田的可持续利用,因此在粮食生产过程中要提高农田生态建设。引发耕地退化和污染等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是工业废水排放到良田沃土中,导致耕地生产能力下降、粮食产量降低、食品安全频发等问题,严重影响粮食安全。为保障粮食安全,亟需提高生态农田建设,通过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对乱排放污水企业进行处罚,造成严重后果者应承担法律责任。
5.4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农村与城市相比资源相对匮乏,大部分青壮年选择到发达城市务工,导致农村劳动力流失,耕地撂荒、抛荒等现象屡见不鲜。为减少此类不良现象,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注重对职业农民的培育,传授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把技术运用到粮食生产过程中,把培育人才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支撑,加强人才培训,尤其是对本土人才的培育,增加新型职业农民数量。一是政府相关部门通过创办职业农民教育机构,对农村致富能人进行系统的培训,让其掌握更加全面的农业技术和耕作经验。二是依托农业科技基地,结合农业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农民进行农业技术培训。
参考文献
[1] 张元红,刘长全,国鲁来.中国粮食安全状况评价与战略思考[J].中国农村观察,2015(1):2-14+29+93.
[2] 杨铭,赵芮,刘淑娴.新形势下河南粮食主产区绿色农业的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44(6):130-135.
[3] 王济民,张灵静,欧阳儒彬.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粮食安全:成就、问题及建议[J].农业经济问题,2018(12):14-18.
[4] 杨铭,宋贺勤,王冉,等.河南粮食主产区生态农业发展路径与对策研究[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6,41(1):22-26.
[5] 郭勇.现代农业与农业机械化发展战略研究[J].种子科技,2019, 37(18):166+168.
[6] 张伟.优化结构,加快粮食产业可持续发展——以桃源縣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例[J].粮食科技与经济,2019, 44(8):19-21.
[7] 张东辉,张辉.河南省粮食生产现状、存在问题及建议[J].中国种业,2016(9):31-33.
[8] 李玉梅.做大做强河南粮食产业对策研究[J].市场研究,2017 (2):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