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东辉 牛中峰
摘要:通过深入调研中部地区县级城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情况,总结其在建设和使用中的问题与不足,在此基础上强调公众参与,财政收入对设施影响等,因地制宜的在选择设施标准、明确急需设施、分区域差异配置、设施复合配置等方面得出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重点和具体实现路径,以期为中部经济欠发达县级城市相关规划的编制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公共体育设施专项规划、中部地区、公共服务
一、引言
我国人均公共体育场地面积约1.5平方米/人,远低于美、日等发达国家,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参与社区体育活动的居民群体日益增加,体育需求与公共体育设施不足之间的矛盾凸显。
淮滨因淮河之滨而得名,位于豫皖两省交界处,其公共体育的规划发展具有明显的中部特点与地方特色。
本文以淮滨县为例,同时综合固始县、原阳县等地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的相关经验,结合中部地区城镇的经济社会基础和地方特征,研究欠发达地区公共体育设施规划重点和特色体现,为类似区域相关规划编制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二、现状特征
1、人均体育用地少,缺口较大。淮滨县中心城区常住人口18.5万人,现状体育用地6.11公顷,人均0.33平方米。按照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GB50442—2008)人均0.6平方米体育用地计,中心城区体育用地规模应至少为11.10公顷,缺口为4.99公顷,缺口比例达44.9%。
2、县级设施建设迅速,体育用地过于集中。中部地区经济相对欠发达,淮滨公共体育呈现“集中力量干大事”的特点,城区已建县级全民健身中心,同时与淮河公园合并设置1处体育公园。县城仅这两处含篮球场地、而足球场地仅在全面健身中心布置,无十五分钟、十分钟体育设施布局。
3、生活圈所需体育设施建设滞后,以健身器材为主。县城形成县级—居住街坊配套两级体育设施格局。目前70%的社区设置有体育器材,占地多在10--20平方米,无多功能活动场地等中小规模体育设施,健身种类单一。
4、体育标准场地少、开放率低。学校、企业的体育设施无对外开放,人们可使用的体育设施严重不足。
三、重点和实施路径
1、分析体育设施建设,确定规划重点。《淮滨县城乡总体规划(2017-2035)》共规划两处县级体育用地,县级体育设施可满足全县需求,但缺少居住区级和居住小区级体育设施。本次专项规划结合淮滨重县级、轻社区的公共体育设施现状,注重社区公共体育设施的补充完善。结合城区建设、绿地分布、人口分布等特点完善十五分钟、十分钟、五分钟生活圈体育设施配套。
2、结合人口分布与城建特点,提出差异化建设要求
根据淮滨城市建设、人口分布,规划将淮滨县分为4区域:
(1)老城区,人口密度大,房屋老旧,基本无空置建设用地,此区域体育设施建设要求为:占地面积小或与绿地、文化设施合设。(2)北部新城区,人口密度适中,房屋有自建房及现代小区,有局部空置建设用地,此区域体育设施建设要求为:应保证规划用地的产权、规划性质不冲突,设施确实可建。(3)西部新城区,人口密度相对较低、城市建设主要在2020年以后,现状基本未建设,可建设用地较多等,此区域公共体育设施建设要求为:鼓励独立占地,结合生活圈要求布置公共体育设施。(4)绿廊区域:结合东湖、西湖、天镜湖等亲水绿廊、滨湖公园设置带状体育设施,形成城市健身、休闲网络。
3、细致把握居民需求,设施布局有的放矢。考虑社区体育设施主要服务于周边居民,规划通过问卷调查方式确定淮滨县不同年龄段人群需求及行为习惯、服务半径等特征,合理确定十分钟、十五分钟生活圈体育服务设施的配置类别。
4、结合经济条件,配置所需体育设施。中部地区多数县级城市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缺乏足够的财政资金来建设体育场馆,因而选择合适的体育设施配置可减少投资,增加专项规划的可行性。规划将生活圈所需配置体育设施按照结合公园设置、结合文化设施设置、新建公共体育设施3类提出建设要求。
结合公园设置,结合自然环境、周边居民需求等进行设置,建成后公园通过优美的自然环境、舒适的健身环境以及特色的文化环境等来吸引人气,提高城市公园的利用效率,并扩大体育设施的承载能力,主要配置健身廊道、多功能场地等。
结合文化设施设置,室外篮球场、室内健身、乒乓球为主要功能,形成公共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吸引人气提高场地使用效率,实现各类设施相互促进共赢的效果,为居民提供交流沟通与健身的场所。
新建公共体育设施,独立占地,规模适宜,配置项目具体包含:游泳、篮球、排球、足球、门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要求建筑功能多元高效。
因本次体育专项规划与绿地专项规划、文化设施专项规划等多个专项规划同时编制,规划内容已在相关各规划中落实,提高了规划的可实施性。
5、推动体育设施智能化、复合化、公园化、生态化
提出构建健身场地查找,智慧型运动健康管理与服务,对运动者建设监测并提供运动建议和反馈等管理与服务的智慧体育;引进赛事,开放公众日常锻炼,引导体育场馆复合化经营;结合公园建设符合技术标准的体育设施;建设节能环保体育场馆,设置可拆装中小型体育设施,提供可变的活动空间等管理、运营建议,全面推动淮滨体育事业发展。
6、精细管理,共享体育设施开放引导。对学校体育设施、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以及其他体育设施的开放共享进行引导,主要包括开放对象、开放时间、开放场所、开放方式等引导要求。
可共享体育设施主要包括:各类中小学教育单位,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设施等,以及社会资本投资建设的体育设施等,缓解城市居民体育健身设施不足的压力,到2035年,全市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率达到90%以上。
四、结语
随着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全民健身热情高涨,体育活动逐渐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种基本需求,满足居民健身需求,对促进社会和谐、增加居民幸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总结和研究中部地区县级城市体育设施专项规划的编制重点和具体实现路径,可以为体育事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为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全面健身计划(2016-2020年) [EB/OL].[2016-06-23].http://www.gov.cn/xinwen/2016-03/23/content_5084638.htm.
[2]趙立,骆秉全.社区体育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3]赵克,兰自力,郑旭旭.城建居民小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的立法研究[J].体育科学,2001,21(4):5-7.
[4]刘旷.“互联网+”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功平台模式的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7(1):-3,95.
(作者单位: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