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上钧
汉字为什么“长”成这样?一笔一画代表什么意思?它们的最初形式是怎样的?凭借瑞典汉学家林西莉所著《给孩子的汉字王国》,我得以重新认识了汉字,认识了先祖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乃至我国的历史与文化。
这本书讲述了汉字发展演变的历程。作者说,了解汉字的起源主要有两个途径:甲骨文和金文。翻开书本,扑面而来的是大大的两个字——“日”和“月”,并附注两排小字:“这个汉字的意思是太阳,最初它是一幅画”;“这个汉字的意思是月亮,最初它也是一幅画”。亲切自然,形象生动。一下子,我就仿佛看见祖先行走于苍茫的大地上,在劳作休息的片刻,或是月亮刚刚爬上山岗时,捡起一根树枝,顺手在地上画下了太阳和月亮的图形,从而产生了汉字的最初雏形。然后,作者便开始讲故事。第一个故事讲述甲骨文是如何被发现的,隨后是第二、第三……一点也不深奥,总是引人入胜。我边读边想,没有哪一个孩子会不喜欢这本图书的。
每个汉字都有它独属的故事!这是我读完本书之后感到最为惊奇的地方。汉字的历史,原来就藏在神话传说之中,藏在各种各样的故事里。了解了甲骨文和金文之后,接下来,作者挑选了大约200个基本汉字,分成12大类:人和人类、水与山、野生动物、家畜……由一个汉字又能延伸出其它很多相关的汉字。字里行间,还配上一幅幅精心采摄的照片、图片和汉字的演变式样。这样的写法既直观方便,又生动形象。
作者从“人”字开始讲述:两个人,一个跟着一个,组成“从”字;两个人站成一排,是“比”字。“大”字里有个“人”,叉着腿儿,伸着双臂,是原始人显示自己力气大吗?“大”字加一横,成了“夫”字,那一横像不像成年人把头发别起来的簪子?古人还真是聪明呢!
每个汉字的诞生,仿佛都是一件艺术品的创造。看看这些字的甲骨文形状吧:“目”,一只大眼睛;“旦”,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莫”通“暮”,太阳下山落进了草丛中;“众”,烈日当空,很多人在弯腰劳动……一个字,就是一幅漂亮的简笔画。甲骨文大多从象形法和会意法造字,就算远离数千年的时光,我们后人依然可以心领神会。
总之,作者谈汉字,而又不仅仅只谈文字,真是让我觉得脑洞大开。比如,讲“水与山”,她会讲到华北平原、黄河文明,最早的农耕定居的生活场景;讲“野生动物”,会提到中国人讲究“年年有余”;讲“家畜”,鸡鸭犬牛羊各有各的传说故事,她还说起了剪纸、窗花这些民间小玩意儿。对于“竹和树”,她说:“没有任何一种植物能像竹子那样深深地感动我”,还讲述了我国文人与竹子之间的轶闻趣事;说“书籍和乐器”,顺便告诉我们古诗的意境、国画的意韵、音乐的旋律……全部都在她的生花妙笔之下。
一位远隔重洋的外国友人,竟然能够如此深刻透彻地解读分析我国的文化!当然,文化的传习没有国界。可以说,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孩子们学习汉字、了解汉字文化的通俗易懂的入门之书,是弘扬中华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的不错的教材,更是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认真阅读的优秀读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