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词短语的功能语法分析:悉尼模式与加的夫模式对比视角

2020-10-14 21:44陈树坤刘萱
关键词:内容

陈树坤 刘萱

〔摘要〕 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内容成分是投射信息的环境化,由介词短语体现。系统功能语法的悉尼模式与加的夫模式对内容成分的分析存在分歧。文章从分析原则、语言层次关系、语篇功能与经验功能互动、级转移以及汉语相关现象等多个维度对两个模式的合理性进行探讨。分析发现,悉尼模式的“内容”概念具有高度概括作用。文章建议参照加的夫模式的分析,把“内容”进一步细分为“内部内容(inner matter)”和“外部内容(out matter)”。

〔关键词〕 内容;介词短语;悉尼模式;加的夫模式;功能语法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20)04-0007-09

引 言

在系统功能语法框架下,内容成分(Matter)是投射意义的一种体现形式,是投射环境成分(Projecting Circumstance)的一个次类。所谓“投射”是一个语义概念,用于概括所有表达述说和观点的语言现象。 投射意义可由各种语法结构体现,前人对各种结构已经进行大量深入的研究,如小句复合体[1-4]、副词词组/介词短语[1-3,5-6]和语段[7]。但是,作为“内容”的介词短语仍未得到充分的讨论。具体而言,体现投射意义的介词短语分为“角度”与“内容”两种,其中“角度”是投射信号的环境化(如“according to him”)[6,8],而“内容”是投射信息的环境化。举例如下:

1a) He said about the plan

1b) He said about the plan that he would travel abroad

1c) He gave a talk about the plan

1d) He assisted me in my work

上面例子中的介词短语(划线部分)都属于“内容成分”,为了讨论便利,本文把这些介词短语统称为“内容介词短语”。上面的分析属于系统功能语法中的“悉尼模式”,而系统功能语法的另一个重要分支“加的夫模式”的分析如下:

2a) He [交流方] does not speak of[过程] laws[现象①]

2b) She[感知者] thought about[过程] her childhood[现象]

与悉尼模式不一样,加的夫模式把介词视为过程成分的一部分,针对两个模式的不同分析,本文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1) 为何悉尼模式和加的夫模式会对上述现象作不同的分析?

(2) 哪个模式的分析更加合理?

本文首先对两种模式的分析原则进行介绍,然后结合语言层次、功能互动、级转移和汉语的相关现象讨论两种模式的合理性,文章最后提出整合两种模式优势的解决方案。

一、 悉尼模式的三维分析视角

系统功能语法(下文称SFG)的悉尼模式遵循“功能-级阶矩阵”原则,采取三维分析视角(trinocular perspective)。即从下面分析语法单位所包含的级阶成分,从左右观察语法单位与周围单位之间的关系,从上面分析语法单位的功能意义。以主语为例,从下面看是名词词组,通常是名词或者代词作中心语,从左右看主语与谓语组合成小句的语气部分,从上面看主语是承担情态责任的成分。悉尼模式认为,对语法进行系统完整的阐释,必须采取这种三维视角。功能语法更多的是倾向于从结构功能,即自上而下地进行语法分析,属于意义语法。悉尼模式蕴含一个重要假设:不管是自上而下的功能分析还是自下而上的级阶单位分析,其分析皆处于语言的同一层次,即词汇语法层。分析者以不同的视角给同一个语法单位以不同的标签。例如:

在悉尼模式的分析框架下,无论是功能成分分析,还是级阶语法单位的类别分析,都属于语法分析,只是视角的转换而已。因此,悉尼模式追求功能与类别的统一对应关系。例如名词在名词词组中体现事物,名词词组在小句中体现参与者;动词在动词词组中体现事件,动词词组在小句中体现过程。这种对应关系称为语法的一致式,如果对应不上,则用语法隐喻和级转移等概念进行解释[2]( 227-232)。关于语法隐喻的详细讨论可参见[9-11]等。

SFG认为,横组合关系的结构是以级阶(rank)为原则组成,级阶是一种“包含”关系,是语法单位的层次排序[12](119)。在英语中有四个等级的级阶,自上而下分别是“小句~词组/短语~词~语素”。其中,词组和短语有严格的划分。Halliday[13](212-213)认为,词组是膨胀的词,短语是缩小的小句。词组内部的逻辑是修饰与被修饰的关系,而短语内部的关系更像小句的成分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用分析小句的逻辑对短语进行分析,词组则不行。级阶理论认为,语言里面高层级阶的语法单位包含低一层级阶的单位,并且高层级阶可以转移至低层级阶,但不可上移,此现象称为“级转移”。级转移分两种情况:小句下移(标注为“[[]]”)和短语/词组下移(标注为“[]”)[3](75)。例如:

3a) an intern [[who examines a patient in the emergency ward of a hospital]]

3b) a walk [in the woods](例子引自 Matthiessen[3](99-100))

上面兩例中都是在名词词组中出现了级转移成分作后修饰语(qualifier),区别在于例3a)中充当后修饰语的是级转移小句,例3b)中则是一个级转移的介词短语。

按照这种对应原则,介词短语对应的是环境成分,如果介词短语出现在名词词组中,则是一种级转移现象。因此把例1a)中的介词短语分析为内容成分,符合介词短语与环境成分之间的对应关系,而级转移问题下面会详细讨论。在悉尼模式之下,内容成分可以出现在不同过程类型的小句中的。例如:

4a) You're sad about Mom(COCA)(关系过程)

4b) They'd want the guns, D was certain about that(COCA) (关系过程)

4c) She also assisted in the home going of his wife, Samantha(COCA)(物质过程)

例4a)和例4b)虽是关系过程,但都表达了投射意义,其中“sad”对应心理过程的情感态度意义,“certain”对应心理过程的认知情态意义。但是,例4c)中的内容成分出现在物质过程小句,与投射意义关系不大。这是悉尼模式对内容成分描述不够清晰的地方。

综上所述,悉尼模式强调语法分析的三维视角,自上而下是功能分析,自下而上是级阶类别分析,无论是功能还是类别,其标注的是同一个语法成分。因此,介词短语作为小句级阶的下一级范畴,在功能上对应内容成分。这种自然对应关系使得悉尼模式下的及物性分析可直接反应词汇语法结构的差异,这也是悉尼模式把介词短语与内容成分进行直接对应分析的理据。

二、 加的夫模式的语义-句法分析视角

系统功能语法的加的夫模式对悉尼模式进行了简化与发展[14-16]。首先,加的夫模式把悉尼模式中的三维视角进行了语言层次上的切分,把及物性分析归于语义层,把成分类别分析归于形式层,由此产生了功能语义分析和功能句法分析,两种分析方法相对独立,这与悉尼模式的三维视角语法分析有很大不同。因此,在加的夫模式中,功能与语法单位类别之间无需形成自然对应关系,即任何语义成分都可由不同语法单位体现,不存在一致式和隐喻式的区别。Fawcett[17](58-67)也明确反对语法隐喻这个概念。

另外,加的夫模式弱化了级阶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三级单位(小句、词组、字符串),词和词素不属于级阶单位,而是属于形式项[18](45)。在悉尼模式中的人际意义成分“主语”变为小句的句法成分,动词词组的概念直接取消,把“主要动词”提升为小句成分。在这样的原则下,表1的小句分析如下①

加的夫模式对悉尼模式也进行了诸多扩展,其中与本文联系最密切的有两点:主要动词延长成分和介词介引功能。主要动词延长成分是指与主要动词共同体现过程的句法单位,主要动词延长成分可由介词、小句、名词词组、性质词组、介词短语等成分填充[19]( 36-37)。例如:

5a) Thursday morning you could take off (介词)

5b) I went shopping (小句)

5c) I'm going to have a bath (名詞词组)

5d) My father quickly fell asleep (性质词组)

5e) They fell in love at first sight (介词短语)(例子引自 何伟等[19]( 36-37))

Fawcett[14](47)指出,过程成分除了可以由“主要动词+动词延长成分”体现外,还可以由“主要动词+介词”体现,而介词在这里主要承担介引功能。以此原则对例2a)进行分析,在句法层面上该介词与名词词组共同填充补语,但在语义层面上,该介词与主要动词体现过程成分。值得注意的是,Fawcett[20]强调这里的介词并非主要动词延长成分,在语义上不作分析,按照此原则,例2a)的分析如下:

按照加的夫模式所提出的语义测试原则,把“of laws”拆分分析的理据如下:

(1) “He does not speak of laws”在意义上相当于“He does not mention laws”。两个小句的语义配置应保持一致性,即“交流方+过程+现象”。

(2) 一般的环境成分可以前置于句首,但“of laws”无法前置于句首,不能说“Of laws he does not speak”。

(3) 介词“of”与主要动词“speak”构成高频搭配关系,换成别的介词可接受度会降低,如“speak about”、“speak on”等。

顺着主要动词延长成分的思路,加的夫模式把悉尼模式中的某些关系过程[如例4a)]分析为认知过程。例如:

加的夫模式把各种与投射意义相关的小句统一到认知过程语义配置之下,使感知者和现象成为认知过程的固定参与者成分,是一种以意义为驱动的分析方法,充分体现其功能语义分析原则。

三、 主位内容与方面附加语

在进一步论证两种模式各自优势之前,有必要对两个与内容介词短语密切相关的概念进行说明,一个是“主位内容”,另一个是“方面附加语”。悉尼模式注重功能与成分的对应,因此也较为关注成分在元功能上的互动。Matthiessen[3](549)在论述标记主位时提出“主位内容(THEME MATTER)”系统。他认为,主位内容系统有两个选项:(1)作为及物性角色(as transitivity role)和(2)作为主位内容(as theme matter)。前者指主位成分同时也承担小句的参与者或者环境成分角色。后者指主位与小句的经验意义无关,只承担语篇功能。但是,他认为主位内容(小写的theme matter)与内容成分一样,都是与言语交际过程有关,只是主位内容是一种内部内容(internal matter),就像内部联接一样 [6,21],与语篇交际过程本身相关联,因而只承担语篇意义。见下例:

6a)  As for Kate, she was alarmed at the prospect of having as a constant companion Melanie,  whom she considered capable of any outrage or excess

6b)  this job, is it going to be like anything we've ever done before? (引自 Matthiessen[3])

Matthiessen[3](552)进一步指出用主位述谓结构(theme predication)来区分主位内容和内容成分:

7a) It's about Henry that we talked all night

7b)* It's regarding Henry, he's become a different person, which doesn't work

由此分析可见,主位内容是语篇意义成分,而内容成分是经验意义成分,但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与投射意义相关,前者是语篇作者对自己所说的话的内容投射,后者是经验意义中言语事件所投射的内容。

加的夫模式没有把内容介词短语的经验功能和语篇功能联系起来讨论。但Fawcett[22] 有专门论述“话题标记附加语(topic-marking adjunct)”,并归纳出四种语篇意义:

1 话题建构:

On the subject of politics, he's quite ignorant.

2 话题轮换:

With respect / reference / regard to Ivy,...

3 话题后续:

Talking of / about Ivy, have you heard that her sister's coming to stay?

4 话题恢复:

Anyway, to get back to Ivy, ...

可见在各种话题标记附加语中,介词短语是其主要的体现形式。另外,Fawcett[22](44)还提到“方面附加语(Respect Adjunct)”,此类附加语的测试方法是用介词“with respect to”进行替代。例如:

8a) He presciently explained, with respect to free speech, that “business interests and other conservative groups are finding that arguments ...” (COCA)

8b) About these losses she said,  “Death left me crippled Timmy's death preceded David's death by several months Part of me didn't survive it.” (COCA)

例8a)中的“with respect to free speech”是典型的“方面附加语”,而例8b)中的“About these losses”可以用“With respect to these losses”替代,故也属于“方面附加语”。本文认为,“话题标记附加语”与“方面附加语”之间存在经验功能与语篇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即看其是否处于句首,如果处于句首则同时体现经验与语篇功能[如例8b)],如果处于句末则只体现经验功能[如例8a)],此时则完全对应悉尼模式中的“内容成分”了。

根据以上的观察,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加的夫模式是否把内容介词短语拆分分析取决于:(1)介词能否用“with respect to”取代;(2)该介词短语是否有成为话题标记的可能。请看下例:

9a) She said about these losses, “Death left me crippled Timmy's death preceded David's death by several months Part of me didn't survive it”

9b) (About these losses), she said (with respect to these losses), “Death left me crippled Timmy's death preceded David's death by several months Part of me didn't survive it ”

9c) She said about these losses

9d) (*About these losses), she said (*with respect to these losses)

同样是“about these losses”,在例9a)中,由于后面出现了被投射小句,该介词短语不仅可以被“with respect to”替代,而且可以自由出现在句首和句末,因此属于“方面附加语”。在例9c)中,两者皆不可接受,应把其分析为“介词+现象”。换言之,与语篇功能的互动是“方面附加语”能够确立的标准之一。悉尼模式和加的夫模式在分析例9a)时取得一致。分析如下:

本小节的结论是:悉尼模式把相關现象以“主位内容”和“内容”进行描述,无法解释例9a)和例9c)之间的差异。加的夫模式区分出“方面附加语”、“话题标记附加语”和“介词+现象”三种情况,并以“with respect to”作为测试方法,更加符合语言事实。

四、 结构一致性与语义一致性

从上面的论述可见,悉尼模式与加的夫模式的语法分析基于不同的语言层次假设,即悉尼模式认为及物性分析和级阶成分分析同属于词汇语法层,而加的夫模式则把及物性分析置于语义层,小句成分单位分析则置于形式层。这直接导致了另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差异:悉尼模式认为某些意义是由不同的及物性结构体现的,即及物性结构是一种语法结构。而加的夫模式则认为及物性结构是语义配置(semantic configuration),及物性结构应该是由形式层上的不同语法单位体现的。因此,两个模式在及物性分析上有不同的倾向:悉尼模式倾向于及物性结构与语法单位的统一,即追求结构一致性。而加的夫模式倾向于及物性结构的语义一致性,即尽量减少及物性结构的数量。因此,“内容介词短语”实际上是“内容成分”与“介词短语”在语法结构上的对应,是遵循悉尼模式的基本假设。而加的夫模式需要把“介词短语”拆开分析,以达到语义配置上的统一。观察以下例子:

10a) They are discussing climate change

10b) They are talking about climate change (引自Fawcett [14])

加的夫模式提出把內容介词短语中的名词词组视为语义层上的现象成分,这是基于对例10a)和10b)之间意义上的亲属关系(agnate relation)的观察。也就是说,例10a)中的“discussing”和例10b)中的“talking about”只是形式上不一样,意义上都体现过程,这便实现了语义配置上的统一,即两个小句在及物性上都是“交流方+过程+现象”的双参与者成分配置。至于名词词组“climate change”和介词短语“about climate change”的结构差异则通过形式层来说明,以此凸显同一语义由不同形式体现的假设。

相比之下,悉尼模式把10a)和10b)视为不同的及物性结构,并认为在语义上两个小句体现了投射语义域[1](676)[8]。也就是说,“投射”才是语义单位,及物性结构是语法结构,这种分析符合悉尼模式提出的语义(域)由不同词汇语法体现这一假设。

从图1可见,加的夫模式追求及物性结构在语义层上的统一,以反映不同句法形式体现相同的语义配置。及物性分析说明例10a)和例10b)的语义相似性。需要注意的是,加的夫模式在形式层上的小句成分分析也无法说明例10a)和例10b)的差异,最终是在补语的填充成分上说明,即例10a)的补语由名词词组(climate change)填充,例10b)的补语由介词短语(about climate change)填充。悉尼模式则直接通过及物性分析来说明例10a)和例10b)的语法结构差异,即例10a)是“言说者+过程+现象”,而例10b)是“言说者+过程+内容”,这两个及物性结构共同体现了处于语义层的投射意义。

总之,悉尼模式的“内容成分”分析与小句的语法结构保持一致,体现了“结构一致性”的优势。而加的夫模式的“现象成分”分析减少了语义配置的数量,使得不同的语法结构在语义配置上保持一致,我们称之为“语义一致性”优势。下面我们讨论两种模式在分析级转移和汉语相关现象时能否继续保持其优势。

五、 级转移现象

上文提到悉尼模式的级阶与级转移假设,而加的夫模式对其进行了简化,取而代之的是“嵌入”与“填充”等概念。此分歧造成对作为后修饰语的内容介词短语的不同分析。见例11):

11) I gave a talk about the clinic and the project (COCA)

用两种模式来分析例11),分析结果如下:

悉尼模式把例11)分析为关系过程小句,并通过语法隐喻来说明关系过程小句与投射意义之间的关系,即该小句把投射过程“talk”名物化。同时,内容成分也被级转移,从小句级阶下移至名词词组级阶。在悉尼模式下,我们通过及物性结构便可清楚地看到“I talked about...”和“I gave a talk about...”之间的差异,即其“结构一致性”优势仍然保持。

加的夫模式则会把“gave a talk”在意义上等同于“talk”,把其分析为“过程+过程延长成分”。同时“about the clinic and the project”通过“with respect to”测试,属于“方面附加语”。该介词短语作为“a talk”的后修饰语的功能需要在句法填充成分层面去描述。这个分析得出的语义配置为“交流方+过程+方面”,无法与“交流方+过程+现象”保持一致。现有的文献(如 何伟[23])似乎未归纳出此类语义配置。也就是说,在处理级转移现象上,加的夫模式无法保持“语义一致性”的优势,需要为其特别增添“交流方+过程+方面”语义配置。

六、 汉语的相关现象

本小节把内容介词短语放到汉语中讨论。汉语用于内容介词短语的典型介词有“在……方面”“在……上”“就……”“关于……”等。下面是从BCC语料库中找到的例子:

12a) 双方在赔偿价格上谈不拢。

12b) 关于两国边界谈判,×××说,去年7月……

12c) 我一直跟他谈关于移民的问题。

我们先顺着上文所述的分析逻辑,用悉尼模式与加的夫模式分析例12a)如下:

按照加的夫模式提供的测试方法,本文用“在……方面”作为测试工具。“在赔偿价格上”可替换成“在赔偿价格方面”,分析为“方面”成分,与悉尼模式的“内容”成分相对应。此分析符合汉语环境成分的类型学特征,其最常出现的位置是在主要动词之前,可以前置到句首,但无法置于句末[见例13a)和例13b)]。

13a) (在赔偿价格上)双方(在赔偿价格上)谈不拢(*在赔偿价格上)。

13b) (在公司)双方(在公司)谈不拢(*在公司)。

例子13a)和13b)表明,“在赔偿价格上”和“在公司”的句法行为是完全一致的,如果把“在公司”判定为句子的环境成分,“在赔偿价格上”也应该是环境成分。

我们再观察例12b)和例12c)中的介词“关于”。该介词似乎只能用于“主位内容”,即“话题标记附加语”,从句法上看,“关于……”无法置于主语和主要动词之间。例如我们无法说:

14) ×××(*关于两国边界谈判)说,去年7月……

换言之,“关于”介词短语无法实现语篇功能与经验功能之间的互动。但从例12c)中可见,“关于”介词短语可以级转移至名词词组中充当修饰语。相反,“在……上”介词短语无法实现级转移,“……方面”则可以实现级转移。见例15):

15) 我一直跟他谈(*在移民上的)(移民方面的)问题。

悉尼模式和加的夫模式在以上例句中的分析可以保持一致,但在以下“对……”的介词短语的处理可能会出现分歧:

16a) 人们对他感到担忧。

16b) *人们在他的方面感到担忧。

16c) ?对他人们感到担忧。

根据何伟等[23](82)对相关现象的分析,应把例16a)中的“对他”分析为“介词+现象”。此分析有一定的道理,因为该介词短语似乎无法通过“在……方面”的测试。把“对……”介词短语置于句首也比较不自然。这便导致一个问题,在汉语中,内容介词短语出现的句法位置是一样的,只是因为介词的不同,而出现“内容/方面”和“介词+现象”两种分析,这显然在语法分析上不够简洁。下面提出本文的解决方案。

七、 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悉尼模式和加的夫模式有自己的语法分析的前提假设和原则,各具优势。悉尼模式强调介词短语作为环境成分的天然对应关系,并用“内容”指代投射信息环境化的现象,具有非常高的概括力和理论简洁性。加的夫模式则把及物性分析置于语义层上,在语义配置描写上保持一致性。两种模式的主要区别总结如下:

从表9中可见,悉尼模式的问题就在于想用“内容”这一概念概括与投射信息相关的介词短语现象。但实际上,“内容”不止与投射意义相关,还可以出现在物质过程小句之中(如“He helped me with the luggage”),这里的“内容”更接近加的夫模式所说的“方面”,因为其可以用“with respect to”替代,如“He helped me with respect to the luggage”,此时再把“内容”归为投射环境成分就不合适了。因此,本文建议接受加的夫模式的观察,把“内容”进一步细分为“内部内容(inner matter)”和“外部内容(outer matter)”。其中“内部内容”对应Halliday & Matthiessen [2](175-176)的内部环境成分(inner circumstance),即与过程成分紧密结合,接近参与者成分的环境成分。“外部內容”对应外部环境成分(outer circumstance),与过程成分的关系没那么紧密。“内部内容”对应加的夫模式的“介词+现象”,基本等同于投射过程小句中的“现象”,只是多了个介词。“外部内容”对应加的夫模式的“方面”,可通过“with respect to”测试,亦可出现在物质过程小句之中。此方案解决了分析汉语时出现的困惑。例如:

17a) 双方在赔偿价格上[外部内容]谈不拢。

17b) 人们对他[内部内容]感到担忧。

介词短语“在……上”和“对……”都是“内容成分”,只是在细分类别上不同,这符合汉语的环境成分的类型学特征。本文所提出的解决方案整合了两个模式的优势,即保留了“内容”概念对投射意义的概括作用,也解决了悉尼模式对“内容”成分没有进一步细分的问题。

八、 结 语

本文首先提出悉尼模式和加的夫模式在内容介词短语及物性分析方面产生的分歧,并试图从两个模式的分析原则、语言层次、语篇功能与经验功能互动、级转移问题和汉语相关现象多个维度进行对比分析。分析发现,悉尼模式和加的夫模式均有其理论的自洽性,各具优势。悉尼模式的“内容”概念起到统领作用,在功能互动、级转移、语法隐喻方面更具解释力,而加的夫模式则在语义配置的一致性上更具优势,并提出了一些测试原则,有利于我们对“内容”成分的进一步细分,更具可操作性。综合两种模式的优势,本文提出解决方案:仍然把内容介词短语统一分析为“内容”成分,并对“内容”成分作进一步的细分,划分为“内部内容”和“外部内容”。将来可以就两种“内容”成分进行量化研究,总结其在不同语言中的分布规律。

〔参考文献〕

[1]Halliday, M. A. K. & Matthiessen, C. M. I. M. Halliday's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 2014.

[2] Halliday, M. A. K. & Matthiessen, C. M. I. M.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 [M]. London/New York: Continuum, 1999.

[3] Matthiessen, C. M. I. M. Lexicogrammatical Cartography: English Systems [M]. Tokyo: International Language Sciences Publishers, 1995.

[4] 曾蕾. 英汉“投射”小句复合体的功能与语义分析 [J]. 现代外语, 2000,(2):163-173.

[5] 陈树坤. 角度成分的人际功能及其翻译:基于《红楼梦》平行语料库的研究 [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17,(6):134-144,149.

[6] 陈树坤. 级转移与复合介词:汉语投射介词短语的功能语法辨析 [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 2018,26(2):46-51.

[7] 曾蕾. 从投射小句复合体到投射语段——以《论语》原文与译文的对等分析为例 [J]. 现代外语, 2016, 39(1):42-51,146.

[8] 陈树坤. 投射语义辖域视角下附加语功能句法分析 [J]. 外语研究, 2015,(3):36-41.

[9] SimonVandenbergen, A. M., Taverniers, M. & Ravelli, L. Grammatical Metaphor: Views from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C].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3.

[10] 常晨光.语法隐喻与语篇体裁——语境隐喻的探索 [J]. 语言学研究, 2016,(2):21-32.

[11] 胡壮麟. 语法隐喻[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6,(4) :1-7,80.

[12] 朱永生, 严世清, 苗興伟. 功能语言学导论 [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13] 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4.

[14] Fawcett, R. P. Invitation to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rough the Cardiff Grammar: An Extenstion and Simplification of Halliday's 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quinox Publishing, 2008.

[15] 何伟,高生文.传统语法、悉尼语法、加的夫语法的句法描述思想——从三者对一类语言现象的分析谈起 [J].中国外语, 2011, 8(6):26-33.

[16] 向大军,刘承宇.论加的夫语法对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发展 [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7,(1):49-59,147.

[17] Fawcett, R. P.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identifying processes and participant roles in discourse analysis part 2: how to handle metaphor, idiom and six other problems [J].Annual Review of Functional Linguistics, 2013: 27-76, 182-184.

[18] 黄国文, 何伟, 廖楚燕. 系统功能语法入门:加的夫模式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8.

[19] 何伟等. 英语功能句法分析 [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5.

[20] Fawcett, R. P. The Functional Semantics Handbook: Analyzing English at the Level of Meaning [M]. London: Equinox, forthcoming.

[21] Halliday, M. A. K. & Hasan, R.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1976.

[22] Fawcett, R. P.The Many Types of ‘Theme in English: Their Syntax, Semantics and Discourse Functions. Manuscript, 2003.

[23] 何伟等. 汉语功能语义分析 [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6.

(责任编辑:高生文)

猜你喜欢
内容
Task 5
1.2合刊
1.2合刊
无天于上2035 “出击”(上)
1.2合刊
1.2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