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瓜、瓠子和葫芦

2020-10-14 12:41文>>>
银潮 2020年9期
关键词:苦味葫芦形状

文>>>

说起蒲瓜,有人知道,有人一头雾水;说起瓠子,大多数人都知道;说起葫芦,几乎人人都知道。其实它们是一家,或干脆就是一个物种的不同叫法。

蒲瓜,即瓠,或叫葫芦,属于葫芦科葫芦属,可以看成是所有瓜的名誉老大!因此瓜类的果实在生物学上就称“瓠果”。

葫芦原产于热带亚洲、北非。在中国也有7000 年的栽培历史,早期葫芦曾用壶字,可能与其经常用做容器使用有关。三国时期壶演变为叠韵词壶卢,近代又更换成葫芦二字,壶字另作它用了。

瓠或匏

葫芦通常分为大葫芦与小葫芦,前者可做食用,后者纯为观赏和制作工艺品,带腰身的一般叫作丫丫葫芦。

葫芦是晚上开花的,所以也叫“夜开花”,不太容易拍到开好的花。

古代最早用瓠(hù )或匏(pá o)分别表示两种形状的葫芦。形状呈长圆柱状的称瓠,形状呈球体的称匏。现代生物学视匏与瓠为大葫芦的两个变种。

瓠又叫蒲仔、瓠子、瓠瓜、匏仔、陈蒲瓜、付瓜等,苏州人称为扁蒲。全国各地有栽培,长江流域一带最广泛。

匏因为拥有巨大的容量,且种籽繁多,酷似孕育胎儿的子宫形(胞),适合剖开做瓢。中国古代乐器按制作材料分“八音”——匏土革木石金丝竹,其中的匏就是用长老后木质化的大葫芦制作的。笙和竽就属于匏类乐器。不过,现代的笙斗改用金属制作了。

葫芦之所以称蒲瓜,与匏、瓠二字切音有关。匏(pá o)取声母,瓠(hù )取韵母,相拼即为蒲(pú ),而与一种水生植物蒲(香蒲)无关。也就是说,蒲瓜实际上是球形和长形两种大葫芦的合称。但因食用长形的瓠较多,通常专指瓠子。

蒲瓜按照形状有水壶蒲、杓子蒲、长扁蒲、葫芦蒲、海豚蒲、球形蒲、疣廮蒲等多种果型。南京有个地方品种叫香瓠子,农产品目录上叫面条瓠子,果实长70~100厘米,一个重3~4 斤。

吃瓜

瓠和匏嫩时都可做菜肴,葫芦籽老了也可以炒食。嫩蒲瓜大量上市是进入夏天后的6 月份。家常做法是清炒、炒肉、炒西红柿、烩海产品、烧汤,切片切条均可,也可入馅包饺子,只要做熟了都行,本身比较寡淡,配什么都无所谓。

因其果肉结实耐煮不散,比较适合炖烧,如炖排骨、炖海带等。江南一带喜欢将其挖洞去籽塞肉炖烧。

元代曾有人用它来做蜜饯果脯的,后来逐渐被冬瓜取代。

与其他蔬菜相比,蒲瓜营养价值并不高,不过它们都含有几种葫芦素,属于萜类。

葫芦素类为干扰素的诱生剂,可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有利于抗病毒和肿瘤。

苦有毒

蒲瓜又有味甜及味苦两种,外表相同。能食用的正常蒲瓜是味微甜的,味苦的则有毒不能食用。

苦蒲瓜的苦味为糖苷类毒素,这种毒素受热后不易破坏分解,食用后可能导致食物中毒。苦蒲瓜与正常蒲瓜在外形上不好区别,主要还是靠用舌尖舔识别。

每年各地均有吃苦蒲瓜中毒事件。浙江台州曾有人买到了苦蒲瓜,心想苦瓜不也是苦的吗,因此自我安慰说夏天吃苦有好处,舍不得扔硬着头皮吃下,结果上吐下泻,一星期才好。

扬州也曾有姜女士一家,用苦蒲瓜炖鸡汤,吃后一家三口全部被撂倒。

石家庄市有张大爷一家,因吃了苦瓠子馅包的饺子而中毒。

更为甚者,广东某地幼儿园曾因午餐误吃苦瓠造成19 名儿童中毒。

……

其实所有的蒲瓜本身在生长过程中都带有苦味。在气候、土壤等外界因素正常情况下,成熟后苦味消失。但若出现持续阴雨或低温等特殊天气,就会产出苦蒲瓜。如果蒲瓜采用催熟方法,更容易出现苦味了。

另一个原因就是不同品种蒲瓜间杂交,也容易引起苦味。不仅蒲瓜,味苦的丝瓜、黄瓜、甜瓜等,都是有毒性的,越靠近瓜蒂处苦味越重。千万不要将“苦”附会为清热解毒!

猜你喜欢
苦味葫芦形状
“葫芦镇”上喜事多
为什么有人爱“吃苦”
为什么有人爱吃“苦”?
为什么有人爱“吃苦”
为什么很多药都是苦味的?
宝葫芦
火眼金睛
画葫芦
分一半
心的形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