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文献中的《归去来图》

2020-10-13 12:24原天羽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20年7期
关键词:陶渊明文献

原天羽

摘 要:《归去来图》是以古代著名辞赋为题材的绘画作品。现存元以前画家所绘《归去来图》仍有数本之多:佛利尔本、波士顿本、克利夫兰本、吉林何澄本、大都会本等。文章仅录早期文献中的《归去来图》,从散佚的古籍文献中钩沉拾遗。通过此番整理,可见自唐以来广阔的《归去来图》绘事,研究者亦可更好地把握《归去来图》卷轴体系的发展演进脉络。

关键词:陶渊明;《归去来图》;文献;李公麟;梵隆;何澄

东晋安帝义熙年间,陶渊明弃官归隐,作《归去来兮辞》,名扬后世。数百年后,“归去来兮”进入绘画领域,成为画家们的绘画题材。台北“故宫博物院”现藏一幅归于陆探微名下的《归去来辞图》,然纵观历代画史文献均不见著录。从文学史的角度来看,南朝陆探微选择“归去来兮”题材的可能性也很小①。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归去来辞图》,观其画风可能是十三世纪以后的作品。实际上今天我们所见的数本《归去来图》皆是宋以后的摹本。那么,《归去来图》究竟何时以何种面貌进入绘画史?历史上哪些画家曾绘《归去来图》?为解答这些问题,有必要从文献上梳理历代画家所绘的《归去来图》。

一、初入画史:唐人所绘陶潜像和“归去来兮图”

唐以前有关陶渊明题材的绘画并不多见,盖陶在身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并不为人所重,且唐以前山水画发展还处于萌芽状态。故而,笔者认为陶渊明的“桃花源图”“归去来图”这类偏重文人隐逸趣味、山水图式的作品,在唐代之前创作出的可能性很小。纵然画史文献曾记载多幅晋唐“大名头”的陶潜题材作品,皆有较强的托名之嫌。《清河书画舫》即指出一幅托名为曹弗兴的《桃源图》,其后按语:“桃源事始于陶靖节一记,弗兴焉得预为图之?不识丁人杜撰,可笑。”②显然,黄武年间享有盛誉的曹弗兴,无从表现约一百年后的陶渊明的作品。造假者一味追求画作之古,却闹出了颠倒史实的笑话。

此外《诸家藏画簿》记载了顾恺之《五柳图》《莲社图》以及韩滉《归去来图》,此种将渊明题材绘事归名于顾恺之、韩滉,依然不足为信。以上文献为明清两朝编著,去唐甚远。若要了解唐代的陶渊明题材绘画,应从距唐更近的时代的文献寻起。北宋文献为我们提供了唐人所绘陶渊明像的事例。

《宣和画谱》记载唐代郑虔所绘《陶潜像》,是今知比较早且比较著名的陶渊明画像,郑虔《陶潜像》今已不存,我们不能探其究竟。但从《宣和画谱》的记载来看,此画着重表现陶渊明高逸隐士的风貌,颇有引陶渊明为知己的意思。在世人眼中,郑虔是与陶渊明一样的高雅之士。杜甫有诗《醉时歌》讲到郑虔的道德学问和他不得志的境遇,并劝他不如及早归隐田园。郑虔也许原来就有及早归隐的念头,他绘陶潜像,应是有所寄托,合情合理。郑虔是位人物、山水兼善的画家。不知其所绘《陶潜像》是否有山水衬景,但可肯定的是郑虔人物画水平高超,当是表现了渊明传神的风貌。

据米芾《画史》记载,他曾见过宗室赵仲爰收藏的唐本《陶渊明归去来图》③。这幅《归去来图》绘有庐山之貌,应是表现了渊明生活周边之景。只是米芾的文字记录不多,此本《归去来图》表现的是单一场景,还是多幅画面?是小屏抑或是长卷?我们无从知晓。

唐代庄园山水画兴起,卢鸿《草堂图》、王维《辋川图》皆入画史,成为常见的绘画题材。不知米芾所见的这本《归去来图》在时间上早于或晚于《草堂图》或《辋川图》。然而,借米芾之眼,我们可确定的是,早在唐时“归去来兮”题材即进入画史,成为人物、山水兼备的作品,受上层宗室喜爱。

二、始于知音:李公麟与北宋《归去来图》

从文献记载来看,北宋已有多幅《归去来图》。且时人宝爱《归去来图》,常绘有数本之多。北宋去今已远,名迹多不可得,所幸宋人文集中可寻见大量有关《归去来图》的题画诗。

葛胜仲有《跋陶渊明归去来图》绝句:“小邑弦歌始数旬,迷途才觉便归身。欲从典午完高节,聊与无怀作外臣。”④葛胜仲一生任官超过三十年,在士大夫中颇有名望。此诗借《渊明归去来图》表达了诗人欲意退隐的思绪。

元祐三年(1088年)十月,苏轼为李公麟《归去来图》、《阳关图》作题画诗二首。此时,苏轼在汴京卷入新旧两党的政治漩涡,看到李公麟的《归去来图》、《阳关图》两幅作品后,表示更喜欢前者。一种欲归不能、无奈却又豁达的复杂滋味尽在苏诗之中。

据《宣和画谱》载,北宋中期孙可元曾画《陶潜归去来图》⑤,惜未有更多的文字评述画作本身。而画家李公麟在“归去来兮”题材绘画中则扮演着里程碑式的角色,其一生不止一次绘《归去来图》。《宣和画谱》记载御府所藏就有两件李公麟《归去来图》,评曰:“公麟画陶潜《归去来兮图》,不在于田园松菊,乃在于临清流处。”⑥

米芾《西园雅集图记》:“幅巾野褐,据横卷画渊明归去来者为李伯时。”⑦可见李公麟喜绘“归去来兮”题材为众所知。我们今天所见的《西园雅集图》,亦可见公麟前一图卷,卷上俨然绘有渊明立像、一童子负瓢而从之。这与流传至今的台北“故宫”本传为李公麟的《归去来辞图》卷首图像无异。

宋人吴坰记载其父所得李公麟《归去来图》,盖为精工长卷,故公麟“画成而右臂不举”,题辞只能由刘无言代劳。而受画者亦慎宝爱之,赞其丹青字画,绝妙一时。此卷《归去来图》渊明皆“须髯奋张,有英伟气”,是不同于以前画渊明像者,可见公麟对陶渊明形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文末作者附记,靖康丙午,北宋国破汴京被掠之际,痛失此卷《归去来图》。短短数语,字里行间,却能体会到一卷画的际遇,也饱含深沉的国土沦丧之叹。

李公麟除《归去来图》以外,他还绘有《莲社图》《东篱图》等渊明题材绘画。南宋楼钥《跋朱叔止所藏书画·龙眠莲社横卷》言:“龙眠为此图,妙意非一,自知爱重,或纵或横,意必有数本,恨未能尽见也。”文人雅士收藏之风盛行,画家以同一稿本作数本之多乃常见之事,想必李公麟一生所绘《归去来图》亦存有数本之多。

從文献可知,李公麟曾多次绘《归去来图》,有时会请他人题写《归去来兮辞》。公麟笔下的《归去来图》是一幅书画并举的卷子,描绘有田园山水,其间渊明像出现数次,皆“须髯奋张,有英伟气”。李氏《归去来图》,两卷藏于内府,他曾于友人雅集间作《归去来图》,也曾赠与至交好友。因此,北宋年间,内府之上、文人之间都可能见到《归去来图》。

三、摹本渐多:南宋与金《归去来图》

南宋之时,也可见不少归去来真迹。南宋邓椿《画继》提及李公麟《归去来图》时说:“一时名贤,俱留纪咏也。”如今,宋时归去来真迹已不多见,但古籍文献留存下昔人之纪咏。夏倪《再次韵题归去来图》称赞李公麟所绘陶渊明气质不凡⑧,周紫芝《题李伯时画归去来图》对李公麟《归去来图》评价甚高。此外,陆游《跋归去来、白莲社图》、刘子邵《跋李龙眠渊明归去来图》等,都展现了宋人对李公麟所绘归去来的喜爱。

李公麟生前绘多卷《归去来图》,其画流传广泛且受誉颇多,故追随者众多。李公麟的归去来图式成为后世画家创作《归去来图》的母本,学习者不乏其人。画史文献记载了不少南宋与金时期画家翻摹李公麟《归去来图》之事。

《南宋院画录》载:“贾师古归去来图一,笔法古雅,绢素精好,殊可爱玩,亦自龙眠翻出,宋绢中之不易得者。”⑨可见,是时学李公麟《归去来图》者不止师古一人,数量当不在少数。清人吴其贞也谈到,南宋有不少李公麟《归去来图》的摹本,“气色尚佳”⑩。

清代顾复在《平生壮观》中记载了其所见到的三本《归去来图》:一本为高宗题写过绢本《归去来图》,前有白描渊明像;一本为梵隆摹本,风格似李公麟;还有一本为何澄摹本,与梵隆本的布景位置相似。梵隆为南宋初期画家,生卒年不详。明代董斯张言梵隆“善白描人物,山水师李伯时”。“高宗极喜其画,每见辄品题之。然气韵笔法,皆不迨龙眠。”{11}

何澄为元代画家,其《归庄图》流传至今,现藏于吉林省博物馆。如今我们已见不到梵隆《归去来图》,据顾复之言,梵隆画大有龙眠意,何澄长卷布景位置一遵梵隆粉本,说明了何澄本是承继梵隆本的。可推测,梵隆本但取李公麟其意,而不完全照其构图布局,很可能改变了李公麟左图右文、分段书画的模式,是幅景物连贯的连续长卷。何澄本的布景位置很大程度上遵照梵隆本。梵隆师龙眠,何澄师梵隆。而此二者,笔力皆不逮其师。可以想见,李公麟以后的《归去来图》摹本渐多,然而随着摹本及再摹本的逐渐增加,其画是距李公麟愈来愈远,笔力、整体水准也逊于早期的本子。

从画史文献来看,南宋以后的《归去来图》,基本仍是依照李公麟《归去来图》的图式,但也有稍作变化,改变其布局形式者。这些李公麟《归去来图》的摹本、翻本,有笔法古雅者,有用墨粗率者,盖因作画者身份不一、画风转变等原因。摹本与再摹本的一再出现,势必造成绘画水准的分野——从清人对所见数本《归去来图》的褒贬不一,即可证实这种现象。

陶渊明雅致,其《扇上画赞》,咏古代九位高隐之士。或许,他不会想到数百年后,自己冲然澹宕的影像亦被后人描摹于绘事之中。本文仅录早期文献中的《归去来图》,从散佚的古籍文献中钩沉拾遗。通过此番整理,我们可看到自唐以来广阔的《归去来图》绘事:米芾曾见唐本《归去来图》,北宋中期孙可元绘《归去来图》,而流传更广泛的《归去来图》,上承李公麟,下启贾师古、梵隆、何澄、钱选、赵孟頫等无数后代画家。幸运的是今日可见的《归去来图》仍有数本之多:佛利尔本、波士顿本、克利夫兰本、吉林何澄本、大都会本等。傅熹年言:“同一题材能有这样多古本传世,在现存古画中可谓罕见的事。如果有人把这五图进行较细致地分析比较,排比出其邅递关系和表现手法及构思的发展变化,对于深入研究古代绘画创作思想和技法的演进将是大有助益的。”{12}通过梳爬文献中的《归去来图》,研究者更便于把握《归去来图》卷轴体系的发展脉络,理解存世各本《归去来图》之间的关系。更多细致的探究有待今后进一步挖掘。

注释:

①袁行霈:《陶渊明影像——文学史与绘画史交叉之研究》,中华书局2009年版,第3-4页。

②张丑:《清河书画舫》,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第33-34頁。

③米芾:《画史》,明崇祯津逮秘书本,第10页。

④葛胜仲:《跋陶渊明归去来图》,见《全宋诗》卷二十四,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5702页。

⑤《宣和画谱》,明津逮秘书本,卷十一,叶三○六、三○七。

⑥同上,卷七,叶一九九。

⑦米芾:《西园雅集记》,见[清]秦祖永,《画学心印》,清光绪四年刻朱墨套印本,卷二,叶二。

⑧孙绍远:《声画集》,明抄本,叶十三。

⑨于安澜:《画史丛书》,第四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53页。

⑩吴其贞:《书画记》,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版,第710页。

{11}董斯张:《吴兴备志》,清抄本,二十五卷,叶二十六。

{12}傅熹年:《访美所见中国古代名画札记(下)》,《文物》,1993年第7期,第80页。

作者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

猜你喜欢
陶渊明文献
Hostile takeovers in China and Japan
Cultural and Religious Context of the Two Ancient Egyptian Stelae An Opening Paragraph
Architectural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esign
陶渊明失败了
贫而无谄的陶渊明
另一面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ituational Teaching Method in English Classroom Teaching at Vocational Colleges
An analysis of media coverages of Diaoyu islands dispute from American media and Korean media
陶渊明的“粉丝”
The Role and Significant of Professional Ethics in Accounting and Audi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