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犹记周杰伦轻唱的《青花瓷》,悠扬的曲调,富有诗意的歌词诠释了你迷人的风姿。作为人类智慧的璀璨结晶,你映照着历史的风貌,引领了未来的发展。
忆·前世风采
青花瓷,又称白地青花瓷,是中国瓷器的主要品种之一,属釉下彩瓷。然而,对“青花”中“青”的理解,古今却有所不同。古人将黑、蓝、青、绿等诸色统称为“青”,故“青花”的含义比今人要广。它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的。青翠明丽的青花和温润如玉的白釉相互映衬,如蓝天白云,显得典雅而华贵。
滥觞期:唐代是青花瓷的滥觞期。20世纪后半叶,江苏省扬州市的唐城遗址发现了一些用蓝彩装饰的碎瓷片,上面的菱形几何纹带有浓郁的伊斯兰风格。据考古学家分析,这些青花瓷碎片的生产时间应该就在唐代。
成熟期:此时,青花瓷的瓷胎由于采用了“瓷石+高岭土”的二元配方,烧成温度提高,烧焙过程中的变形率大大减少,最具代表性的是景德镇的湖田窑。元青花纹饰的最大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而不乱;笔法以一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力;勾勒渲染则粗壮沉着。元青花生产的器型主要有日用器、供器、镇墓器等,尤以竹节高足杯、带座器、镇墓器等最具时代特色。
繁盛期→衰败期:明朝后,青花瓷成了中国瓷器最主流的产品,清代则达到顶峰,且大量出口海外,康熙时期烧制出的“五彩青花”使青花瓷的发展到了巅峰。凭借明净素雅的外观,青花瓷成了中国瓷器的代名词。清乾隆以后,因粉彩瓷的发展而逐渐走向衰退,虽在清末(光绪)时一度中兴,但最终仍无法延续康熙王朝的盛势。
赏·当世魅力
中华自古多名瓷。青花瓷带着盛唐的高雅,携着宋朝的潇洒,穿越明清的繁华,跟着工匠的双手,把一个个朝代的缩影融进其中,烧窑里的烈火把一个个朝代固定了千百年间,用绝代风姿书写下了一段段不朽的传奇……
《国家宝藏》(第一季)的隐藏之宝
央视大型文化探索类节目《国家宝藏》(第一季)自播出以来,收视火爆。这档节目集结了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9家博物馆的国宝,由明星担任国宝守护人,讲述它们的故事。不过,这9家博物馆中,南京博物院的国宝“出镜”的件数最多,共亮相了4件。而且,有一件镇院之宝,观众每一期都能看到。
“它就藏在《国家宝藏》的LOGO里,一般人不知道它的来历。”南京博物院相关负责人介绍,它就是青花寿山福海纹瓷香炉。走进南京博物院,你就会看到它,它独占一个展厅,三足鼎立,体态浑圆,蓝底白纹,描绘着重重叠叠的山峰和汹涌波涛的海水。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收藏于南京市博物馆,是元末明初青花瓷中的罕见珍品,是南京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梅瓶是明代高等级墓葬随葬品,有镇墓辟邪的作用。除了是地位的象征外,也有风水上的考虑,非王侯重臣,不得“享用”这种随葬品。这件瓷器于1959年出土于南京省江宁县观音山明朝开国功臣沐英墓。此梅瓶高43厘米,底部直径为14厘米,口径仅为5.2厘米。小口、丰肩、斜腹、敛胫、圈足,造型优美,线条圆润、流畅,雍容华贵,肩腹部绘以“萧何月下追韩信”经典历史人物故事。瓷瓶上所绘的青花纹饰层次多样,非常独特,给人厚重的美感,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
当下,青花瓷不光成为歌曲传唱的对象,许多服装也印上了青花的纹饰,尤以青花旗袍著称。如今,我们日常生活中用的碗筷、茶具等物品上也不难发现青花的影子,足见“青花”在国人心中的地位和情结。
品·瓷器人生
一
在博物馆欣赏清代的青花瓷。用东山魁夷的话说,中国青花最具有东方的特色,最具有东方的性格。初见一尊青花瓷,像是遇见江南水乡采莲的女子,她穿着一袭蓝花裙,亭亭玉立,清丽脱俗。瘦瘦的不盈一握的腰身,桃花般的脸庞,尖尖的下巴,如水的眼眸,划着一叶小舟,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
她温润如玉,娴静寡言。她不张扬,不华丽,但洁净、素雅、冷艳,有无法言说的贞静之美。
古人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宋瓷汝窑最珍贵的就是天青色,它是汝窑中的真品。最具才情的皇帝宋徽宗题诗:“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此时,瓷器的天青色,就是青如雨后的天空,云开雾散时,淡蓝的天空出现一丝阳光。而在光线暗淡的时刻,瓷器青色中泛着微微的蓝色,宛若一泓清澈的湖水。听说,古时匠人们烧制这样的瓷器,都要在雨过天晴之后,好像在期待一段绮丽的爱情,要在云破日出之际,等待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你才能遇见一生要等待的人,这一切几乎都是天意。
青花之美,美如碧玉,像一位中年的女子,历经生活炉火的凝练,渐渐将心向内收拢了,娴静典雅,淡泊安然。一尊青花,暗合了古人对艺术审美的最高要求。能将蓝色运用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唯有中国的青花瓷吧。
(节选自李娟《蓝》)
赏读
青花,在岁月中,走过唐宋的诗风词韵;在风尘里,携来元明的底蕴高雅。跟着一曲悠扬的古调,在瓶底上落笔的款款深情中,带着天青色的烟雨,打湿记忆的年轮,用青花的颜色,诱发七彩的情愫,沿着江南的风情,伴着如诗的月色,在素色的胚胎上勾勒出一段难言的苦衷。
选段中,作者综合运用各种修辞、表现手法,字里行间让读者感受到青花卓绝的风采。
二
房子的大厅里,赫然放着一件青花瓷,一看就是产自中国的上等瓷器。准医生们排着队,挨个儿把耳朵附在青花瓷上,然后用手指叩响瓷器,一个接着一个。听完瓷器的响声后,他们就从后门出去,到屋后的一个水池里洗个澡,再换上干净的衣裳,这样,他们就是地地道道的医生了。
我感到十分好奇,于是问一个当地的导游,医生入行用得着举行这么复杂的仪式吗?导游郑重地告诉我,当然很有必要了。然后,导游开始一一给我解释刚才的仪式:准医生们围着一堆干柴,代表着医生要时刻心怀火种一样的热情;准医生们仰天长啸、低头跺脚,意思是说,做医生的要仰無愧于天、俯无愧于地;准医生们浑身被汗水湿透,然后以灰抹脸,意思是说,做医生的不能怕苦怕累;那座木屋就代表医生这个行业,从木屋出来后就代表他们已经成为一个合格的医生了,因此,他们要洗澡,他们首先要讲究卫生。下面,我要着重说一下准医生们为什么要挨个去听青花瓷的声音,这个寓意就更大了:这里的人认为,世界上有两样东西最美好,也最易破碎,一个是来自中国的青花瓷,一个是良知。青花瓷在中国是最优良的瓷器之一,也就是良瓷,良瓷在汉语当中的发声和“良知”相近,听一听自己敲出来的青花瓷的声音,意思是入行以后,要时刻不忘听听自己的良知是否还在。
我的心仿佛是一个靶子,瞬间被导游的话击中。真没想到,自己祖国的青花瓷放在国外还被赋予了这样一重美好的含义。更令我感动的是,我这次在肯尼亚所见的医生入行仪式的寓意这么深刻。这样的仪式何止适合医生这一职业呢,我觉得放大到社会中的各个职业上,都同样适用,同样可以有所汲取。
(节选自李丹崖《听听青花瓷的声音》)
我来品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