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 静, 何 悦
(成都大学 商学院, 成都 610106)
面对科技革命竞争加速的国际背景,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成为了我国经济新常态里中高速平稳发展的新特征,扩大国内消费、转型产业结构、推动技术发展成为了我国当前阶段的工作重点。其中,全面结合科技与金融,促进其协同发展,是应对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选择,同时也是推动企业自主创新、促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路径。[1]为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国务院于2013年及2016年先后印发了《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了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的财税金融政策,推动并健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形成新的科技与金融协同融合的生态系统;为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四川省政府也联合科技厅、金融工作局、人行分行等多个部门于2018年召开了以“科技金融与创新驱动为主体”的天府金融论坛,并发布了《四川省科技金融发展规划(2018-2020)》,明确提出要实现科技与金融的深层次发展,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同样,为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成都市先后于2016年和2018年发布了《成都市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及《关于深入实施创新成都市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科技中心的意见》,提出了包括蓉城科技聚变计划及科技金融创新升级计划在内的创新驱动十大计划。由此可见,国内对于科技创新成果与科技金融服务协同发展问题非常重视。
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概念的提出,我国各地争先启动了“双创”计划。其中,成都市多个“双创”项目获得了多种科技贷款与保险、产业投资基金、天使基金、风险投资等科技金融的资助,有力地促进了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融合。[2]具体地,在科技创新成果上,2018年,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达10 071.5亿元,完成主营业务收入8 913亿元,拥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3 543家,新建成创新创业载体36家;输出技术和吸纳技术合同总成交22 547项,全年共申请专利107 801件,其中发明43 013件,实用新型47 891件,而专利授权量为57 370件,其中发明8 304件,实用新型32 885件。2019年,成都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 036家,其现有企业数共计4 149家,高新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9 471.8 亿元,市场主体超250万户,日均新设企业880户,新经济企业超过36万户;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达1 136.8亿元,全年共申请专利80 819件,其中发明28 199 件,实用新型41 392件,而专利授权50 775件,其中发明9 179件,实用新型30 260件,新增注册商标13.97万件。在科技金融服务上,2018年,成都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7 825.7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3 321.3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2 637.2亿元,新增上市企业11家,全年融资94.0亿元;同时,成都市还建立了科技企业债券融资风险资金池约50亿元,其中新增贷款13.8亿元,已累计支持了1 692家科技企业,共计贷款额37.25亿元;设立了13只总规模约为14亿元的天使投资基金,投资科技企业82家。2019年,成都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39 828.0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15 076.9 亿元,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6 464.4 亿元;新增上市公司15 家,A股9家,证券交易额达9.2万亿元,全年首发融资为342.4亿元。
然而,现有研究或侧重于科技创新对科技金融的单一影响,或偏重于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单向作用,而对于两者间相互作用协同发展的研究则较少,尤其缺少针对具体地区的协同性研究,更难以反映两者协同发展水平现状。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作为促进经济活力、提升社会效率的手段之一,对其协同发展机理的分析及协同发展水平的测度,不仅可以有效引导资金流向科技创新领域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与应用,还可以持续提高技术对金融服务的创新应用与投资绩效,发挥金融工具创新及扩大金融市场的作用。故本文将采用系统动力学理论中复合系统协同发展知识,探讨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系统性运行机理,并测度成都市2000-2018年间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协同发展水平,以便为该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提升路径提供制度安排与方案设计。
本文将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嵌入由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两个子系统所构成的复合系统中,进行系统动力学分析,梳理其在系统发展演化过程中所起的贡献与作用。对于协同发展而言,即在复合系统中各个子系统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相互反馈,使得系统整体发展效能大于各子系统单独发展的效能之和,使得整体发展由无序变为有序,以达到“1+1>2”的协同效应目的。[3]
对于科技创新而言,它是科技金融发展的资金需求方、技术支持方以及投资绩效决定方。具体地,第一,在科技创新的前期基础研发、中期技术攻关以及后期成果转化过程中,尤其对于中小微型高新技术企业在创立初期而言,需要大量科技资金的投入,作为资金需求方的科技创新为科技金融提供了广阔的投资空间,可促进科技金融市场的扩张与壮大。第二,科技创新具有极强的技术外溢效应。如今互联网及电子信息技术在不断发展,科技金融已逐渐融入了大数据、云服务等科技成分,随着手机银行、电子支付方式的日渐成熟,股票、债券、基金及衍生产品的开发、设计、交易、结算等均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同时,作为技术支持方的科技创新也为科技金融的产品研发、效益评估、过程监督及资源配置等提供了效率改善与技术便利。第三,各类投资项目在市场经济作用下,科技含量高、实用效果好、创新性能强的投资项目更容易获得银行贷款及风险资本青睐,不仅扩宽了投资者的选择范围,还可极大提升科技金融的投资回报率、利润增长空间及资金周转率,带给科技金融投资主体丰厚的回报,以体现科技创新的投资绩效决定作用。[4]
对于科技金融而言,它则是科技创新发展的资金提供方与质量监督方。一方面,在市场供求关系中,科技创新的各个环节均需要规模不断扩大的金融服务,可以说科技金融最重要的角色就是为科技创新提供资本投入,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基础条件及项目推动者之一。[5]具体地,在政府政策支持方面,有创新补贴、税收减免等财政性的科技投入;在金融机构支持方面,有银行科技信贷、创新创业引导基金、股权债券类社会风险投资等市场性的科技投入,使得科技创新企业可通过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等多种渠道获得项目资金[6]。另一方面,在科技创新项目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监管方面,科技金融均起到了择优筛选、效率监督、质量保障、运行管理等作用。在项目甄别、筛查及转化时,各种审验检查机制、项目效益评价、专家实地考察、审慎性评估等监管机制需对项目创新全过程进行追踪、约束、监控及预测,以确保科技金融资金能够最高效地流向科技创新领域、降低资金的投资风险、甄别创新项目的操作性与可行性、保障项目市场前景的稳健性甚至帮助创新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治理框架。
由上可知,科技创新对科技金融具有强大的内生性需求,同时也提供给科技金融巨大的技术支持与效益提升,而科技金融对科技创新具有很强的外生性引导,同时促进并监管项目的运作[7]。因此,在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协同发展过程中,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是彼此协同并进的有机整体,同时又相互制约、相互反馈、荣辱与共、密不可分,是协同发展的复合系统,以便实现社会经济共同发展的“共赢”效应。其协同发展机理如图1所示。
图1 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协同发展机理
对于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协同发展水平而言,主要是以地区的经济发展为载体,以各自子系统的发展水平为核心的复合系统演化趋势,可采用相关子系统的协同度来反映复合协同发展水平。在协同理论中,各子系统行为序参量的有序度共同决定了复合系统演化的协同度及最终结构,故可采用成都市科技创新发展水平以及成都市科技金融发展水平作为其各自子系统的序参量,来综合度量两者之间复合系统的协同度水平。[8]
基于科学性、严谨性、可操作性及数据可得性的原则,本文对于科技创新以及科技金融序参量的衡量指标选取,在参考前期文献成果的基础上,将科技创新子系统用发明专利授权数、发表论文数、高新技术产业年末从业人员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及高新技术产品收入共五个指标进行衡量,将科技金融子系统用银行贷款余额、股票市场交易额、财产保险保费以及金融业税收共四个指标进行衡量。相应地,其复合系统协同度指标体系的各级衡量方式如表1所示,相关数据来源于历年《成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
表1 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
为消除各衡量指标不同量纲的影响,本文对所搜集到的原始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的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成都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二级衡量指标的标准化处理结果如表2和表3所示。
表2 标准化的科技创新数据
表3 标准化的科技金融数据
在众多权重设定方法中,熵权法直接利用各子系统的多属性决策矩阵信息进行权重计算,以得到各个指标的信息熵,可以保证客观性,而不必引入决策者的主观判断。若信息熵越大,则其提供的信息量越多,在综合评价时所起的作用就越大,相应的权重就越大。故本文将采用熵权法对成都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二级衡量指标的权重进行设定。
在熵权法中,可假设在复合系统中的子系统多属性决策矩阵为M,其矩阵形式如下:
其中xij为第i个样本在第j个二级指标下的数值,i=1,…,m;j=1,…,n;m为样本个数,n为二级指标个数。
将表2和表3中成都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标准化后的指标数据代入上述熵权法的计算公式,可得出各子系统序参量的二级指标分量权重,具体如表4和表5所示。
表4 科技创新各指标权重
表5 科技金融各指标权重
将表2至表5中成都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子系统序参量分量及其权重数据,代入上述子系统有序度的计算公式,可分别得出两个子系统的有序度,其结果如表6所示。
表6 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子系统有序度
表7 成都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的协同度水平
图2 成都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子系统的有序度发展趋势
为便于分析发展趋势,根据表6的计算结果绘制图2。由图可知,一方面,对于成都市科技创新子系统而言,在研究窗口期内,其有序度从研究期初的0.002上升到研究期末的0.280 5;除2011年及2014年两年的有序度出现同比小幅下降外,其余年份的有序度均表现出逐年上升的发展趋势。故整体而言,成都市科技创新呈现出较为缓慢且平稳的有序发展态势,这与现实中成都市的科技创新整体发展水平相符。另一方面,对于成都市科技金融子系统而言,在2000-2018年间其有序度呈现出快速上升的发展态势,由2000年的0.006 3上升到2018年的0.932 8。仅2002年出现了小幅下跌以及2008年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出现了较大跌幅外,其余年份均保持着较快的上升趋势。故在整体上,成都市科技金融的发展速度迅猛,作为社会发展动力的核心要素受到了巨大的推动。
同样,按照表7的协同度水平绘制趋势图3,不难发现成都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水平在[-0.1,0.1]的区间内波动,且协同程度波动较大,整体上两者协同发展的水平较低。由协同度水平的计算公式可知,任何子系统有序度的同比下降都会使得复合系统的协同程度出现降低。故当2002年及2008年成都市科技金融子系统有序度出现下跌时,即便同年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仍处于上升趋势,其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水平也出现了大幅下降;同样,当2011年及2014年成都市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下降时,即使同年度的科技金融子系统有序度增加,其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水平也有所下降。由此可见,在窗口期内,科技金融子系统有序度的下降是影响前期两者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而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的下降则是影响后期协同度的直接原因。另外,只有当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两个子系统的有序度在t1时刻大于各自在t0时刻时,两者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水平才为正,系统处于协同演进的发展态势。当两者子系统有序度增幅均较大时,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水平较高;而当两者子系统有序度增幅一个较大而一个较小时,复合系统的协同发展水平较低。通过计算成都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子系统有序度的增长大小可知,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的增长明显低于科技金融子系统的,故成都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水平不高的主要制约因素在于科技创新子系统有序度的发展缓慢,即科技创新的有序发展是促进成都市两者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
图3 成都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复合系统的协同度发展趋势
根据上述统计分析的结果可知,成都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水平尚不高,还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科技创新及科技金融发展整体上虽都呈上升趋势,但科技创新仍显滞后。故本文认为,目前成都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模式应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过渡型发展模式,即在政府优化区域协同发展系统要素结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经济力量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系统的高效运作。根据数理统计结果及成都市发展现状,本文对于该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提升路径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在现代工业“5+1”、现代农业“10+3”、现代服务业“4+6”等产业技术支撑基础上,持续实施科技创新专项,完善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形成示范效应。同时,对于创新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需更加完善,提高企业的创新动力与创新收益,形成保护创新、保护产权的商业制度与企业文化,建立知识产权的交易、质押、转让等市场,使得创新成果按市场经济规律流动起来。另外,成都拥有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航工业611研究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10、29、30研究所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能够从事多种基础研发,但与其对接的产业化生产渠道仍较少。故可鼓励各类市场主体与高校、研究所开展合作,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发挥校企集聚合作相应,用产业化与市场化机制促进区域创新资源集聚。由企业发布研发需求,由研究人员认领可行项目,达到信息共享、实时交流、加快转化的目的。
创新项目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可持续性、收益性、实用性均是投资者关注的重点,故需提高市场主体对于科技创新项目的评估、筛查及监管能力。通过深化科技计划管理、评价、治理改革,降低投资的风险系数,规避资金的骗用、挪用、乱用等问题,以便于投资者对创新项目进行有效甄别,提高投资绩效。同时,鼓励保持中立、客观的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项目参与,以便发挥其专业性、权威性的监管作用。重视评估机构的建议与意见,将其专业报告引入企业管理参考之中,规范并完善上市公司等创新企业内部管理、财务报表的信息披露责任制,为投资者的投融资决策提供信息参考。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融资渠道主要依赖于银行系统的间接融资,而直接融资的比重仅占20%左右,宏观杠杆率较高,且存在较大的金融体系风险。因而,在科技金融发展中,拓展市场的直接融资渠道,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扩大金融市场准入,可谓是迫在眉睫。另外,对于科研经费的管理制度需坚持严格与灵活并进,在经费的使用上需严格进行财务审计,严防违规支出;在预算的调整上应相对简化操作程序,对某些可变性较大的费用支出进行合理调整,灵活满足现实费用的支出。并且,可在间接费用中适当提高项目人员的合理绩效报酬,提高其科创的主观能动性。除提供资金需求外,科技金融服务平台还应具备企业战略咨询、审计服务、抵押质押、资产评估、政策解读等综合性服务功能,为处于不同成长期的科技创新企业提供量身定制的融资策略,完善科技与金融协同发展产业链的服务功能。
在成都市科技局下设由科技创新主体、科技金融主体参与,相关领域专家构成的协同发展监管机构,主要负责实时监测成都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发展的相关数据动态变化,通过对协同发展水平的测算,寻找出制约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在测算基础上,定期编制成都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报告,并结合地区的资源规划,给出相应提升建议,以进一步推动成都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的协同发展。
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作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社会发展的驱动力之一,其协同发展是优化资源配置、实现“双创”的关键。在此背景下,基于复合系统协同理论,本文在归纳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两者协同度的测度模型,以成都市为例,计算了成都市2000-2018年间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水平,并提出了若干相应的协同发展提升路径建议。经研究发现,成都市科技创新具有较为缓慢且平稳的有序发展特征,而科技金融则具有发展速度迅速且逐年增强的发展趋势;整体上成都市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水平较低,协同度在[-0.1,0.1]区间内不断波动,其中科技金融发展在前期影响较大而科技创新发展则在后期影响较大,且科技创新发展缓慢是掣肘两者协同发展的主要因素。故当前成都市应采用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过渡型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模式,激发两者间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相互反馈的良性循环,以期为成都市提升区域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协同发展能力、加快建设全国重要科技中心、尽快建成国家西部金融中心提供参考建议,以期早日实现我国的科技强国与金融强国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