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东
会宁县自然资源局 规划服务中心,甘肃 会宁 730700
会宁县集中供热发展起步较晚,多集中在城区,农村地区集中供热能力不足。截至目前,郭城驿镇、河畔镇镇区各有1处集中供热中心,集中供热率分别为21.6%、7%,供热对象为政府、学校及部分住宅小区。两镇其余供热热源主要为分散小型燃煤锅炉,其中,郭城驿镇现有18处分散锅炉房,河畔镇现有8处分散锅炉房,热源燃料均为燃煤。郭城驿镇及河畔镇除集中供热中心已办理环评及验收工作外,其余供热热源均未办理。[1-3]
郭城驿镇、河畔镇现状供热均采用直接供热方式,管网运行参数为供水温度75℃,回水温度55℃,采用有补偿直埋敷设方式,管材为预制保温直埋管,其中,郭城驿镇供热管道最大管径为DN630,敷设总长度为5.2km;河畔镇供热管道最大管径为DN273,敷设总长度为3km。
在城镇化建设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地方政府对于地下管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长远发展战略及相应的规划,小城镇也不例外。整体来看,郭城驿镇、河畔镇供热设施建设缺乏统一性规划,镇域范围内出现小锅炉和烟囱遍布的现象,供热效率低下。此外,两镇农村居民冬季取暖普遍采用煤和柴火作为燃料,取暖炉未安装消烟除尘设备,加之煤炭和炭灰影响屋内整洁,不仅给居民生活造成不便,也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
图1 郭城驿镇镇区供热设施现状
图2 郭城驿镇镇区供热管道现状
图3 河畔镇镇区供热设施现状
图4 河畔镇镇区供热管道现状
供热管网布置是制约小城镇集中供热良性发展的因素之一。郭城驿镇、河畔镇在热网布置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热网损耗较大。郭城驿镇、河畔镇地形狭长,热网结构主要以枝状网形式为主,输配过程中产生热量的损耗。
2.管网布局不合理。两镇管网布局常出现大管径对应小区域,小管径对应大区域、管网末端热负荷远远大于前端热负荷等现象。
3.地下管线布置杂乱。管网规划的缺位导致供热管线在施工过程中的间距、角度等无法满足对应的施工需求,为实现安全供热埋下相应的安全隐患。
集中供热属于专业性与技术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专业技术及人员的配备对系统的建设至关重要。从目前郭城驿镇、河畔镇的集中供暖建设及管理来看,两镇供热企业工作人员供热专业知识不扎实,对于供热安全质量提升及节约能源投入方式了解程度不足,缺乏实地考察,常以自身经验判断供热系统中出现的问题。
会宁县集中供热市场化改革时间较短,缺乏供热标准化服务经验,相关企业在检测供热以及对于用户的供热解答、维修需求等方面存在服务滞后、态度较差,甚至出现埋单的现象。此外,政府与供热企业间存在混合经营、监管权责不清的问题,政府参与供热企业的管理,供暖企业缺乏自主经营权。[4-6]
郭城驿镇、河畔镇相距约12km,热电联产热水供热半径可达19.5km。建议郭城驿镇、河畔镇共用热电联产热源,并将周边沿途居民点纳入两镇集中供热范围。针对生物质热电联产对秸秆的需求量大、秸秆体积大、占地面积大的特点,采取分区分散的储存方法,降低生物质热电联产集中储存的压力,以相邻乡镇收购点为储存重点,将收购的秸秆进行压缩打包,实行边收购、边加工、边存储、边运输的方式,从而保障郭城驿镇及河畔镇生物质热电联产燃料的充足供应。
建议郭城驿镇、河畔镇采用间接供热系统,以热水作为供热介质,确定供热参数,即一次网供水温度130℃,回水温度70℃;二次网供水温度为90℃,回水温度为65℃。
热力网型式选择闭式供热系统,供热管网均采用直埋敷设。管道坡度按自然地形调节,保证坡度不小于2%。在管线高处设排气阀,低点设排泄水装置,干线每隔1-2km设1组分断阀,各分支线起点处设关断阀,排气、排水、分断、关断阀均设检查井。
根据两镇供热范围内的采暖面积和供热负荷统计情况,设置换热站,换热站尽可能在原有锅炉房的基础上进行改造,主要设备选用带有全自动控制装置的换热机组。为保证换热站的经济运行,换热站供热半径及地形高差不宜太大,供热半径以800m左右较为经济合理,供热面积不宜大于30万m2。
图5 间接供热系统示意图
落实《可再生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实施的指导意见》的有关要求,大力推进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从严控制只发电不供热项目,将农林生物质热电联产作为主要供热方式,替代燃煤锅炉及散煤利用,提供清洁供暖。建议郭城驿镇、河畔镇采用生物质热电联产作为两镇供热热源,一方面实现清洁供暖,缓解农村秸秆焚烧污染环境问题;另一方面可申请国家可再生能源基金,从而获取生物质发电项目对应的补贴资金。[7]
定期组织专业人员赴先进地区进行参观学习交流,充分吸收先进地区实现清洁供暖的成功做法和先进经验。通过优化工作环境、提升员工福利待遇等方式,吸引专业化人才进入城镇集中供暖设施的建设管理。定期组织专业人员学习全新供热知识及专业技术,同时,完善并落实对应的考核制度,进一步提升工作人员自身专业素质及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