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 两不愁三保障 省农科院 岳西县
[摘 要] 自2011年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安徽省委、省政府坚决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把扶贫和开发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和民生工程来抓,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笔者结合安徽省脱贫攻坚工作现状,以省农科院科技助力岳西县“两不愁三保障”工作实例进行了浅显分析,并根据长期以来的科技扶贫实践,提出了农业发展帮扶指导建议。
[关键词] 安徽省 两不愁三保障 省农科院 岳西县
中图分类号:D641 文献标志码:A
2017年10月,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鼓动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确脱贫,坚持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体制[1]。在2019年4月重庆考察期间,习总书记再次就脱贫攻坚发表重要讲话,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容易脱贫的都已经脱了,剩下的都是“硬骨头”[2]。
一、安徽省当前脱贫攻坚的形势
2011年国家实施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按照黨中央、国务院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安徽省委、省政府以皖北地区和大别山片区为目标地,注重载体支撑,加强规划引领,突出项目抓手,制订了一系列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将扶贫开发成效纳入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政绩考核评价指标体系[3]。安徽省根据2016年《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的通知》,同年出台了《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两份重要文件,提出了“两不愁,三保障”的奋斗目标[4]。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安徽省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由于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发展能力弱、贫困人口文化水平总体偏低等原因,制约脱贫攻坚的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
二、省农科院聚焦独特优势,打造扶贫特色品牌
安徽省农科院作为省级农业科研单位,多年来发挥着独特的优势,打造具有农科院特色的扶贫品牌活动。以岳西县为例,在2017年,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岳西特色农业研究所成立,紧紧围绕“促进农业科技创新,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民增收”的宗旨[5],有力地促进了岳西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和农民的脱贫增收。下设茶叶、蚕桑、蔬菜、经果、中药材、生态养殖6个研究室,相应组建了8个专家服务团队。积极带动岳西县茶叶、中药材、高山蔬菜、蚕桑等特色产业发展,走出了一条绿色发展独具特色之路,助力岳西县在安徽省率先脱贫摘帽,为进一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
(一)科技助力产业振兴
打造岳西茭白特色蔬菜品牌。从2001年开始,院专家主指导主簿镇余畈村村民,利用茭白在高温情况下不孕茭的特性,尝试在水稻田里种植茭白,该年实际亩产值即达到了1500余元,收益大大增加。同时,岳西茭白错季节上市,在江南茭白正处在暑缺期间的7—9月集中上市,有效填补了市场“伏缺”与“秋淡”,经济效益得到大幅提升。几年后,整个余畈村的水稻田都被改种成了茭白,并不断向全县发展,茭白成了当地农民发家的致富菜。2016年,当地1.65万户贫困户通过种植茭白,户均增收5800元,经过不懈努力,“岳西茭白”入选全国产业扶贫的十大典型案例,岳西县被评为“中国高山茭白之乡”。
改造蚕桑传统产业。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趋势和当前农村劳力成本大幅上升的现状,院专家积极改变县区蚕桑产业家庭作坊式的养蚕陈旧模式,增加每年养蚕批次和数量,大大增加亩产量。安徽省农科院、省蚕桑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在分析安徽省蚕桑中药材产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帮助岳西县新建的千亩草本化植桑、机械化收割、省力化养蚕,推动传统蚕桑生产向效率高、规模大、生态好、品质优的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规模化蚕桑养殖实践探索和技术创新,加大机械应用力度,工厂化养蚕方式由一年6批增长到10批,又增长到12批,每亩效益由6000元增长到1.2万元,较之前提高一倍左右。帮助公司引进适合养殖的草本桑,生长速度快,每天能长两厘米,一年能收5—6茬。推广自动割桑机割桑叶,一小时能割1万斤桑叶,相较于人工一小时采三四百斤桑叶,效率提高了20多倍。2018年,帮助岳西县成功申报“中国蚕桑之乡”。2019年来榜镇以蚕桑产业为支柱,成功申报国家“农业产业强镇示范建设”项目,建设资金到达1600万元。
推进茶叶产业转型升级。一季“岳西翠兰”优质春茶,因受人工手采的制约,大量谷雨黄金时节的鲜叶,因采摘成本过大不能盈利而被丢弃,造成了大量经济资源的浪费。每年采摘后茶农传统的重修剪,导致茶园杂草丛生,产生管理成本大、茶叶覆盖率低以及应用化学除草而造成的茶叶品质安全问题。院专家帮助加快推荐生态茶园基地建设,开展新型茶园有机肥替代、病虫害生物物理防治,减少化肥和化学防治的不良方式的使用。示范推广茶园采摘修剪、耕作施肥、病虫防治等关键环节的实用机具及配套技术。加快标准化茶叶加工厂建设,推广茶叶加工新技术、新工艺,改造更新一批中、小型茶叶初制加工厂,实现充分利用优质茶叶资源、逐步全面茶叶生产基地有机认证、农户茶产业收入整体翻翻。因为产业扶贫持续有效的工作效果,被评为“中国名茶之乡”。
(二)科技助力生态振兴
因地制宜,调整农业产业结构。20世纪90年代初,省农科院在对岳西县多点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开展高山地区夏季蔬菜生产试验示范活动,建立高山蔬菜栽培试验示范基地,地点选在交通便捷、地势平坦、有大量水稻田的岳西县石关乡。在全国各地筛选引进了二十一种、九大类蔬菜品种,包括水生蔬菜、瓜、甘蓝、豆、茄果、直根、白菜等。通过多年的探索研究,以种植蔬菜茄果、四季豆、高山茭白、瓜为主的生态山区型蔬菜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提高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采取立体养殖的方式,引导农民在茭白田实行套养,以泥鳅、甲鱼、黄鳝、鸭子等为补充,既减少了农药和化肥用量,也充分利用了立体生态位。建设面积达5600平方米的山泉流水养鱼基地,在保護生态的同时,有效利用了空间。开展茭白秸秆能源化、饲料化、基料化、肥料化的利用措施。目前,全县茭白基地实现了无公害认证全覆盖,县茭白已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注重循环,提高桑农经济效益。利用岳西县来榜镇丰富的桑枝资源。该镇零星分布有培植桑枝木耳食用菌的家庭小作坊,但由于资金短缺、技术陈旧等原因,生产效率普遍偏低。为了做大、做强该镇的桑枝木耳产业,帮助扩厂、建基地、改技术,采取“贫困户、公司、村委会”的模式,由贫困户按成本价种植,公司统一制棒、接种、管理,提供技术培训与指导的方式,以保底价回收产品,进一步提高了废弃桑枝的利用效率,带动了当地更多贫困户致富脱贫,进一步扩大了产业发展。
利用产业循环,发展地区畜牧业。以发展优质、安全、特色、风味黑毛猪生态养殖为抓手,以岳西黑猪地方特色品种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积极开展岳西县特色黑猪保护、无抗福利养殖技术和特色猪肉开发工作,实施科技和产业扶贫。协助县畜牧兽医局、县环保局,实施环保措施“一场一策”,坚持过程控制、源头减量、末端利用的新型方式,完善环保工艺规模养殖场,同时推进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规模以下养殖场(户)粪污资源化利用。以粪污全量收集还田利用及沼气为主要处理方向,以进一步构建农牧循环种养结合的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为目标。有效利用农用有机肥和农村能源,进一步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利用和无害处理。
(三)加强人才振兴工程
注重技术培训,加强成果转化。以全面增加经济效益、提高高山蔬菜产品品质为目的,建设集成山区设施避雨栽培、肥水一体、病虫害绿色防控体系,做好技术的示范与推广,培育和筛选蔬菜替代新品种,提高新技术、新品种、新材料的入户转化率,定期发放技术明白纸、开展田间现场指导、集中培训、现场观摩,提高蔬菜生产的专业技术水平。经过多年的试验示范和生产应用,逐步完善了高山四季豆一年两茬生产技术、高山瓜菜越夏避雨栽培技术、山区茭白标准化生产技术、山区土壤改良和精准施肥技术、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
加强智力聚集,有效结合人才和产业体系。全院承担29个功能实验室岗位、8个首席专家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工作,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21个综合试验站、7个科学家岗位的建设任务,联合县农业科技部门,在山区特色产业换代品种、模式、栽培、施肥、病虫、储藏、保鲜、品牌等方面的协作攻关。目前在省农科院帮助下,安徽省首个山区生态型蔬菜产业院士工作站在岳西挂牌。建设成包括品种技术、筛选、培育的有效平台,为岳西特色山区生态型蔬菜产业发展作出进一步贡献。
三、存在主要问题与建议
目前岳西县在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但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仍存在人才瓶颈、产业发展程度不高、投入不足、人员整合等方面问题。为此,笔者根据长期以来科技扶贫工作实践,提出以下三点指导建议:
一要加强农技人才培养。建议依托省农科院及布局的综合性试验示范基地和示范园,通过成果展示、现场指导、骨干培训、考察观摩、交流研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等各种有效途径,开展基层农技人员、新型职业农民、农业企业管理和技术人员、农创客等队伍的技术培训,打造一批青年基层农技全科人才队伍,将成果技术直接送到服务对象的田间地头。省内农业高等院校要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计划,重点为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急需紧缺专业,进一步设立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定向培养生。鼓励热爱“三农”事业,有能力的省直机关青年干部赴岳西县挂职,加强驻岳西科技扶贫工作队伍建设。
二要实施科技定点帮扶。进一步完善结对计划,积极对接“长三角乡村振兴联合服务团”。根据制订的《岳西县乡村振兴战略年度实施方案》,落实省财政厅、省农委实施全省农业产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加强科技资源整合与创新,相互支持和促进科技成果在长三角地区落地转化,支撑地方乡村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持续加大科技扶贫工作力度,实施科技帮扶定点结对计划,加强与农村基层组织的工作对接,相互促进科技、人才、项目等要素资源向各自结对帮扶村转移、配置。
三要争取财政专项支撑。注重抢抓政策机遇,加强与各部门之间的协作配合,围绕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现代农业示范等国家政策支持领域,多渠道搜集整理相关政策信息,加大各类财政专项资金和一般性转移支付,努力寻求政策支持与财政资金投入,增加可用财力,做大收入规模,力求为全县扶贫攻坚及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资金保障。通过资源整合,增强农业科研活动的自主性、针对性和持续性。引进竞争性项目、社会投入资金,加大财政直接投入,提高成果转化收益,强化公益性农业科技投入,进一步增强科研活动的自主性、针对性和持续性。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R/OL].[2017-10-27].http://news.cctv.com/2017/10/27/ARTIw3x1nOMEAmnaiR1zWuUI171027.shtml.
[2]习近平.在重庆考察并主持召开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讲话[R/OL].[2019-4-16].http://www.ccps.gov.cn/xxsxk/zyls/201908/t20190819_133632.shtml.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A/OL].[2015-12-7].http://www.gov.cn/zhengce/2015-12/07/content_5020963.htm.
[4]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安徽省“十三五”脱贫攻坚规划[A/OL].http://fbh.anhuinews.com/system/2018/01/25/007796823.shtml.
[5]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关于报送乡村振兴科技支撑行动计划(2018-2022年)[A/OL].[2018-11-20].http://www.gov.cn/zhengce/2015-12/07/content_502096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