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理因素对我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2020-10-12 14:22孙小函
新智慧·上旬刊 2020年8期
关键词:文明

孙小函

【摘 要】如果说历史像一幕幕戏剧,那么地理因素就是舞台布景。历史舞台的设置部分源自自然力,但设置本身也一直在被舞台上的“行为者”改變着,随着时光变迁,舞台的设置会出现大幅变化,而这些新的变化或设置反过来又将影响之后的场景。本文先从中国地理的五个显著特征出发,分析了地理因素对中国历史的总体影响。然后,结合几个具体问题,分析了地理因素对不同时期历史进程的影响。最后,通过研究总结出了三点启示。

【关键词】地理;中国历史进程;影响

在历史学习的过程中,有几个问题引人深思:为什么我国历朝历代的国都集中分布在河南、西安、北京和南京而不是别的地方?为什么西安能成为十三朝古都?我国为什么始终有大一统的传统但最终并没有变成一个海上强权国家?定都开封对于宋朝是福还是祸?为什么明成祖朱棣要迁都北京?在这些问题的背后,到底有没有地理因素的影响呢?下文将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探究。

一、地理因素对我国历史进程的总体影响

詹姆斯·菲尔格里夫认为,每一个文明、民族与国家,之所以有自己的种种独特性,往往是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包括地势、热量、水分、植被、海陆分布等。促使文明萌芽的自然条件有二个,第一是要有热量和降水,并且人类要能以最佳的方式支配这些自然能量;第二是要有分明的季节变化。

第一个条件是指自然环境要相对舒服。要有合适的温度,南极、北极等寒带地区肯定不行;要有丰沛的降水,撒哈拉沙漠等地肯定也不行。但又不能太舒服了。比如热带,从热量和降雨上来说,最适合生物生存,其动植物都是最丰富的。但公认的人类最早的几大文明,没有一个是在热带地区诞生的,这是因为在热带地区太容易生存,很轻易就能获得维持生命所必需的食物和水,而且也不用考虑穿衣服,人很容易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而离赤道越远,生活也越艰难,想要继续生存下去,就要做更多的事情,尝试更多的努力,这样人就会获得更多的经验和智慧,文明就这么发展出来了。

第二个条件是季节。在赤道地区每一天都很像,四季变化并不分明,一年四季都有吃的。而温带地区则不同,有了冬夏之分,人们就必须在食物充足时为接下来的食物匮乏做打算。这些差异使得住在温带的人们习惯于以年为单位去计算时间,习惯于为未来操心,这样的环境也更有利于促进人类思考人与自然、时间和宇宙的关系,哲学、宗教等文明产生的必需要素就这样被发展出来。而住在热带地区的人们习惯于以天来计算过日子,习惯于不用想太远,习惯于活在当下。

我国领土广阔,自然条件千差万别,地理条件非常复杂,但总结起来有五个显著特征:第一,位于季风降水气候带内,西高东低,海拔从几十米到几千米不等;第二,有绵延不绝的高原,西边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青藏高原,北边是黄土高原、蒙古高原,部分地区还分布着沙漠;第三,有集中连片的平原,关中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面积超过50万平方公里;第四,有三条流向大海的大河,分别是长江、黄河和珠江,而且南方地区河网密布;第五,海岸线呈现出一个巨大的弧形,形状近似于四分之一个圆周。下面,笔者结合詹姆斯·菲尔格里夫的观点来分析一下地理因素如何深刻塑造着我国文明、影响着我国历史的进程。

第一个特征使得我国大部分地区四季分明,有酷暑、有严冬,但不至于让人无法忍受。且受太平洋季风气候的影响,降雨主要集中在5~10月份,雨热同期,适合粮食的生长,但水资源不算丰富且分布不均匀。也就是说,自然资源没有多到俯拾即是的程度,但也不至于不够用,而且需要应对缺乏食物的冬季,这在一定程度上开启了早期居民的心智,迫使他们要充分利自然环境,否则难以生存,这是我国文明萌芽的基础。

第二个特征,西边和北边的高原和沙漠,对早期文明来讲,都是难以逾越的自然屏障,为我国提供了巨大的保护,使得我国文明可以长时间在相对安全的环境里发展,使得我国遭受外来民族的袭扰较少或影响程度有限,有利于我国早期文明发展出较高社会组织形态的文明。但此后,中原文明对地理条件提供的保护已经养成了依赖,这使他们自身的进步变慢。当其他地区发展出能够克服这些地理障碍的实力,中原地区就暴露在了他们目光之下,没有足够的能力来抵抗他们的入侵。这就使得秦汉之前,中原文明对周边具有明显优势,随后力量对比逐渐变化,宋元时期达到了逆转,来自北方的威胁始终笼罩着中原文明。

第三个特征,集中连片的平原提供了大片可以耕种的土地,同时也是降水相对丰富的地区,雨热同期,适于粮食生产,能够养活更多的人,区域内人口稠密。同时,连片的平原也意味着无险可守,一旦来自北方的民族突破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将会如入无人之境,对来自海上的威胁也将没有地理上的屏障。这样使得中央政府能汲取的财富池子足够大,进行财政征收的成本非常低廉,中央政府拥有庞大的财政能力,能很轻易地实施统治,压制住任何地方性的离心倾向,即使大一统的王朝崩溃,被分割为很多小的地方政权,最终也能再次实现大一统。同时,这也使得民众需要强有力的政府保护安全。

第四个特征的江河环境,本来是天然阻隔,但善于利用内陆水道的中华民族却将其变成了商贸运输的水道,甚至对没有天然水系连接的地方,不惜开凿运河去连通。这样使得江河湖泊不仅没有把我国割裂成小块,反而作为商贸航道,把广阔的土地连接在了一起。同时,河流之地的便捷让政府可以容易地维持统治。而无论是疏浚航道、治理水患,还是防御北方的边患,都使民众不得不依赖一个强大的政府。这样从统治模式到物产、交通,都倾向于自给自足,没有对外探索与扩张的需求。

第五个特征,我国东部面临大海,海岸线是一个巨大的弧形,但没有让我国成为海洋大国。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国没有内海,也没有突出的半岛地区,无法刺激人们探索海洋。另一方面,相比于海洋的凶险,陆地是相对安全的,而且陆地并非是苦寒贫瘠的土地,人们无需面向海洋求生存。这样,即使面对北方的威胁,人们也没有放弃大陆转向海洋,人们可以利用广阔的疆域化解不利形势,特别是越往南方,来自北方的压力就越小,这是利用南方的水网对冲压力。但当威胁来自海上时,就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地理上的以上五个特征使得我国成为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并逐步发展出了璀璨的文明,维持着大一统的传统。但此后我国地理上的副作用开始逐步显现,将中华文明限制在了以农业灌溉为基础的农耕文明,使其面对北方民族相对处于弱势,并且让其守着大海最终丧失了探索海洋的历史机遇,被海上文明征服,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二、地理因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具体影响

下面,笔者结合几个具体问题,分析一下地理因素对不同时期历史进程的影响。

(一)为什么中国最早的王朝产生于中原地区

苏秉琦先生提出中华文明起源的“满天星斗说”,中国早期文明萌发产生了两大板块、六个文化区,各种文明在中原地区不断相互融合、相互碰撞,汇聚成中华文明这个灿烂星空,产生了夏、商、周三个中国最早的王朝。为什么夏、商、周会集中在洛阳到郑州一带的中原地区而不是其他地方呢?这与地理因素有关。

从与其他区域的位置关系看,中原文化区被其他五大文化区围绕着,位于中心区域。而且这个区域的周围是崇山峻岭,只有中间一大块是平原,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适合发展农业。相比周围的山区,平原的交通也方便得多,有利于贸易往来,聚集人气和财富。这样,四面八方的文化都可以进来,在中原地区扎根,利用这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地理条件,不断提升自己的文明水平,最终超越了原始社会,发展出了更高级的文明形态——国家。周朝通过分封制把王室成员、功臣分到全国各地,进一步扩大了版图。

(二)为什么西安能成为十三朝古都

秦崛起于关中平原,后一统天下,与此后的汉、隋、唐相继建都西安,成就了西安的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地位。为什么关中模式会成为古代政治家最成功的创业模式呢?这与关中平原的地理特点有关。关中平原最大的地理特点就是半封闭性,具体如下。

第一,关中地区依山傍水,易守难攻,安全系数高。关中地区的北面是覆盖着厚厚黄土的黄土高原,并分布着毛乌素沙漠和库布齐沙漠,南面是高大巍峨的秦岭山脉。关中地区则是一个由黄河的支流渭河和泾河冲击形成的狭长河谷。整个关中,中间宽,两头窄,有点像一颗橄榄。这就意味着,在关中的政治力量只要用少量军队扼守住关中四塞(函谷关、武关、大散关和萧关),就足以保卫自己。在古代,有“百二秦关”的说法,意思为:就算用百万大军攻打关中,关中人只需要区区二万人就可以抵挡。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来形容关中的险要地势也毫不夸张。所以,在关中的政治力量往往都热衷于对外扩张,因为即使主力部队长期在外征战,也不用过于担心大后方的安危。

第二,关中地区水源丰富,农业发达,后勤供应有保障,可以形成独立封闭的系统。关中的核心地带有渭河、泾河等河流流过,水源充足。而且关中也是中国版图中最早被开发的地区之一。早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800年前,这里就是西周的首都,所以关中人口稠密,农业基础也很好。更重要的是,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前,秦国还在关中地区组织过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通过开凿人工水渠的方式,把渭河、泾河等河流水系全部打通,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农业灌溉系统。所以,关中每年的农业生产都能满足军队的后勤需要。

第三,生活在关中的民众有尚武传统,把军事征服当做光荣,因此军事动员能力強。关中地区的北部和西部靠近内蒙古高原,这里曾经先后出现过西戎、匈奴等游牧民族。关中民众在和这些游牧民族周旋的过程中,渐渐也沾染了游牧民族的习气。他们不仅可以就近与匈奴开展马匹贸易,而且还从游牧民族那里学到了骑马射箭的功夫,个个都骁勇善战。司马迁的《史记》就曾经记载,战国时期生活在关中的秦国人在作战时会赤膊上阵,追杀敌人,不割下对方的脑袋不罢休。他们天生就是一群战士和征服者。

(三)宋朝定都开封是福是祸

唐后期,国家陷入分裂,后来宋逐步统一了大部分区域,并定都开封。在人们的印象中,宋朝始终羸弱不堪,先后被辽、金、蒙古人蹂躏,两度倾覆,不断割地赔款;但同时,宋朝社会文化高度发达,清明上河图描述的场景令人向往。为什么会出现这么矛盾的情况呢?除了与宋朝执行的重文抑武政策有关,也与一个历史事件有关。那就是公元936年,石敬瑭在辽国的支持下打败了政敌,登基称帝,建立了后晋政权。为了答谢辽国,他把燕云十六州割让给了辽国,这个决定深深影响了宋朝的命运。为什么呢?因为燕云十六州是在古代长城的东段,也就是北京、天津、河北省北部和山西省北部一带,这里是保卫黄河以北平原地带的屏障。拿到了燕云十六州,辽国就能随意侵扰中原地区。这导致北宋朝廷不得不把军队集中部署在河北地区,防御辽国,却只能眼见着西夏政权坐大,最终丧失了西北马场。北宋军队没了马匹,战斗力是一跌再跌。最终北方女真族崛起,发生了“靖康之耻”,宋高宗赵构在南京称帝,宋朝继续在南方苟延残喘。由于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在整整四百年里,中原政权不得不提心吊胆地过日子,最终被蒙古人终结。

(四)为什么明成祖朱棣要迁都北京

元、明、清三朝都以北京作为政治中心,元朝和清朝均为发端于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建都北京不奇怪,但为什么明朝这个起步于南方的政权也要迁都北京呢?除了明成祖朱棣的个人原因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明朝时蒙古人虽然退居蒙古高原,但北元仍然是政权的主要威胁,而燕山山脉、太行山脉以及长城沿线等仍是抵挡北方威胁的天然屏障。迁都北京,一是吸取了宋朝的教训,利用北方的天然屏障加强防卫,形成了明朝特有的卫所制度,保护华北平原、中原腹地以及关中平原的安全,同时也能减少防卫开支;二是北京西边和北边靠着燕山山脉和太行山脉,东面是渤海,南面是广阔的华北平原,具备关中平原那样的半封闭特性,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安全系数,而且有辽、金、元为都的基础;三是在宋朝之后,华北平原和中原腹地一直是战场,迫使人口大量南迁,造成其人口凋零、民生凋敝,迁都北京也有利于北方地区的恢复,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解决了南粮北运的问题,北京作为首都的物质条件已经具备。此后,明清政府一直将北方作为主要防御方向,而忽略了来自海洋的威胁,即使在明初已经发展出了独步天下的航海技术,写下了郑和下西洋的光彩篇章,但也只是将其当成宣示威仪的工具,错失了发展成为海洋国家的机遇。当威胁来自海上时,中国无任何天然屏障可依靠,广阔的海岸线和密布的水网更是方便了海军的进出,中国陷入了被肢解的境遇,同时也掀开了中国人民一百多年可歌可泣的救亡图存史。

三、启示

在研究以上问题时,笔者也得到了以下启示。

一是地理因素对文明萌芽和进化的影响巨大。埃及、两河文明、印度、中国、希腊等世界上主要的古文明都发源于北纬30°~60°之间的温带地区,这说明自然环境必须要适度,过于严酷的地区人类很难生存,文明自然难以发展;过于舒服的地区生存太容易,不太需要努力和动脑,对文明的发展同样不利。

二是人类的发展史,其实就是人类不断发展自身能力、突破自然束缚的过程。地理环境最初是保护,为人类的休养生息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半封闭环境更容易发展出社会组织形态更高的文明。但当人们对这种保护形成依赖时,会给自身带来更大的危险,古印度、古巴比伦、古埃及文明的灭亡就是例证,中国后来被悲惨地蹂躏也是同样的原因,印证了中国的那句古话——“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因此,居安思危、未雨绸缪才是一个民族成熟的标志。

三是工业革命以来,地理因素的影响正在快速下降。因为社会发展已经不完全依赖于土地资源,那些土地狭窄、资源贫瘠的国家,如日本、韩国,反而比一些土地广阔、资源丰富的国家的经济更发达。主要原因就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全球贸易的发展,世界不同区域通过航海活动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而发展海军、掌握制海权成为国家强盛和繁荣的主要因素。

参考文献:

[1]詹姆斯·菲尔格里夫,地理与世界霸权[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

[2]施展,枢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3]饶胜文,布局天下[M].北京:中国人民解放军出版社,2006.

[4]陈灼.浅论中国南北差异对历史进程的影响[J].中国民族博览,2017(01).

[5]白莹.浅谈地理因素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的作用[J].青年科学,2010(01).

[6]孙林.论地理对历史及未来的影响[J].城市地理,2017(18).

[7]李政葳.从历史地理认知五千年中国[J].廉政瞭望,2016(17).

猜你喜欢
文明
遵守规则文明出行
漫说文明
文明过春节
永不失落的文明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