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海云
这是一个开启了达尔文物种起源学说的神秘之地。1859年,达尔文离岛24年后,《物种起源》正式出版。这个神秘的群岛终于向世人展现了它的真正面目:独一无二的动物、茂密奇幻的森林、广袤无边的海洋、史前时代的熔岩地貌……
加拉帕戈斯群岛最初被称为“欢喜岛”,由伊萨贝拉岛、圣克鲁斯岛、费尔南迪纳岛、圣萨尔瓦多尔岛和圣克里斯托巴尔岛等7个大岛、13个主要岛屿以及附属的70多个小岛和岛礁组成,面积7500平方千米,距离厄瓜多尔本土1100千米。
據考证,加拉帕戈斯群岛的历史并不太长,它由500万年前巨大的海底火山喷发形成,在距今100多万年前浮出海面。目前,群岛西部仍然有剧烈的火山和地震活动。
加拉帕戈斯群岛是在1535年被发现的。当时,西班牙的巴拿马主教托马斯·德贝尔兰加奉西班牙国王之命,从巴拿马前往秘鲁,途中汹涌的海流将船队带到了这一蛮荒之地。德贝尔兰加主教一行人称该岛为“愚坎塔达斯”,在西班牙语中意为“魔鬼之岛”。从被发现到16世纪下半叶,西班牙人多次闯入这些岛屿,因岛上盛产巨龟,遂改称为加拉帕戈斯群岛。“加拉帕戈斯”在西班牙语里是巨龟之意。
1830年2月12日,厄瓜多尔政府宣布接管群岛,并于1832年把它正式划入本国版图,加拉帕戈斯由此成为“赤道之国”的一个省。1892年,为纪念哥伦布首次航行到达美洲400年,厄瓜多尔政府把这里改名为科隆群岛,即哥伦布群岛。不过,人们仍习惯称它为加拉帕戈斯群岛。
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的海水较冷,气温常年保持在23~25℃,几乎很少降雨,十分干燥。这种特殊的气候是海流和大气造成的——秘鲁洋流和克伦威尔海流构成了寒流,并被厄尔尼诺等暖流所抵消,因而在热带海域形成了这样的冷水区。那些热带水域所特有的珊瑚礁在这里难觅其踪;不过,秘鲁洋流携带了大量氧气和浮游生物,故而这里的海中生存着许多生物。加拉帕戈斯群岛陆地上的生物也像海中的生物那样繁荣,各种生物于此地融合进化,所以加拉帕戈斯群岛又得到了“进化实验室”的美称。
由于气候干燥,群岛上的干旱景象十分明显,植物稀疏,并且具有旱生特点。尤其是在沿海一带,稀稀拉拉地生长着高可达10米的仙人掌和叶片很小的灌木丛,呈现出一派荒漠景色。这种景象不仅与其他赤道地区迥异,就是与岛上的山地相比也不啻为两个世界。山坡上由于降水较多,终年林木笼葱,野花不绝。
持续的地震和火山活动塑造了各岛屿独特的地貌,加之其海拔高度、面积和走向各不相同,最终形成迥异的气候带。这些条件有利于形成生物的多样性和区域的独特性,再加上岛屿远离大陆,使当地一些稀有物种得以顺利繁衍。
加拉帕戈斯群岛栖息着许多独有的动植物,是世界上最孤独、最美丽的群岛之一,也是“一个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世界”。
由于远离其他生态系统,上百万年来,这些独特的物种生活在没有天敌的环境下。科学家推测,几百万年前,当加拉帕戈斯群岛刚刚从海底浮出洋面时,这些生物就随着信风和洋流来到此处定居:往来的飞鸟为小岛带来了植物的种籽;在这里交汇的洋流又把海豹和企鹅送到岛上;一些不能游水的鬣蜥趴在浮木上,乘着免费的“邮船”也先后赶来凑热闹。远道而来的动物为了生存,逐渐适应了岛上的生活,再经过上千代的进化,已和它们的祖先大不相同,进化成了自然的唯一物种。
在这里,人们足不出岛就可以遍览从寒带的羊齿类植物到热带的椰子树等植物,南极洲的企鹅和热带的大蜥蜴并存,鹦鹉和火烈鸟亲热嬉戏……在这个天然动物园里,还有许多在其他地方已经绝迹的动物和具有某些特征的新物种。
除了两种乌龟外,当地所有的爬行动物都是特有物种。这些特有物种包括加拉帕戈斯群岛巨龟,这种巨龟有11个亚种,均濒临灭绝。其他濒危物种还包括陆鬣蜥、海鬣蜥等,许多属的蜥蜴和壁虎也是濒危物种。群岛原生鸟类有57种,其中26种具有当地特征。当地特有物种还包括13种达尔文雀,原生哺乳动物种群包括加拉帕戈斯海狮、海狗、灰白蝙蝠等。
“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岛上最具特色的爬行动物吧。”达尔文在他的《一个博物学家的环球旅行》一书中写到,“一位在殖民地做过官的英国人劳森先生对我说,他在岛上看见的巨龟大得要七八个人才能抬得动。”光阴荏苒,巨龟仍老态龙钟地活着,人称“会移动的活化石”,它们中的一种曾是达尔文的研究对象。
巨龟为何能够长寿?它在2亿年前经过怎样的进化才变成如今这般模样?所有这些至今仍是一个谜。
尽管陆地巨龟是个“重量级选手”,但刚孵化出来的小龟只有100克,需要经过5年时间,待龟壳坚硬后才算长成。成年巨龟高约1.2米,重达200多千克,它能背着两三个人走路,寿命可长达三四百年。巨龟颜色黝黑,长年吃杂草、树根、地衣、野果;在水源缺少的地方,则以多浆的仙人掌为食。巨龟的饮水量很大,并且体内可以储水。有趣的是,尽管身为海龟,它们并不喝海水。因此,岛上的海龟经常成群结队长途跋涉寻找水源,由此留下一条寻找水源的“龟路”。
作为巨龟之岛,岛上巨龟的数量自然不少,据说当年的登陆者可以脚不沾地踏着龟背行遍全岛,有人估计足有30万只。
除了巨龟,还有很多奇异的生物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实现着各自独特的进化过程。这里是世界上稀有动物巨蜥的聚居地,其数量之多不在巨龟之下。这种热带雨林中的巨蜥,体长可达1米以上,体重10余千克,分海生和陆生两个品种。
加拉帕戈斯是世界上唯一的海鬣蜥产地,当地的海鬣蜥全身漆黑,背上长满长刺,尾巴也很长,样子很像恐龙,外貌丑陋,行动缓慢,尾巴横着摇摆,爪子四趾的根部长着一部分脚蹼,以海藻为食,相互嬉戏时常从鼻孔里喷出水泡和雾气。陆鬣蜥有圆尾,脚趾之间没有蹼,身体的下面部分是淡橙黄色,上面是淡褐红色,它在山地的洞穴里生活,具有挖洞的习性,以仙人掌树叶及果实为食。
据研究,岛上的巨蜥源于南美热带森林,是热带蜥蜴在新环境下的变种。对于它们的迁徙途径,美国动物学家曾经提出了一个有趣的假设:在遥远年代的某一天,一对蜥蜴或一只怀卵待产的雌蜥爬在靠近海边的树干上,此时,一阵猛烈的风暴将树干折断,使其漂落大海,趴在树干上的蜥蜴随着风暴漂流至加拉帕戈斯群岛。由于这里得天独厚的特定自然环境,它们不断繁殖,最终发展成为世界上少见的特种大蜥蜴。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鬣蜥最初在陆地生存,以低矮灌木和仙人掌为食;但是,随着鬣蜥数量的增加,仙人掌越来越少,也变得越来越高大,它们无以取食,于是把目光投向了蕴含丰富食物的大海。
部分鬣蜥试着进入海里,并学会了游泳。随着下潜深度的增加,它们的尾巴变得越来越长,以便能游得更快;它们的爪子也变得越来越锋利,而且呈钩状,由此,它们不仅能牢牢地攀附在岸边的岩石上,不被大浪卷走,而且能在海底稳稳地爬来爬去,寻找食物。
虽然鬣蜥此时已不再为食物而发愁,但它们又面临了新的问题。由于经常在冰冷的海水中觅食,它们的体温无法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怎么办?它们无法改变环境,却能改变自身: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为了减少潜水时热量的散失,鬣蜥可以降低血液循环的速度,同时变得对阳光特别依赖,必须先进行日光浴以获得较高的体温,然后方能在短时间内潜入海中觅食。登陆后,仍需靠日光浴的方式提高体温。
在这一物竞天择的过程中,只有那些能够更快改变自己以适应环境的物种才能够繁衍生息到现在。这就是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最好诠释。
群岛岸边,还活跃着会“哭”的海狮和海豹。每当它们“哭”的时候,便泪珠直淌。这是由于加拉帕戈斯群岛附近的海水含盐度较高,海狮和海豹只好借助泪水来排出体内的盐分。
这些现象是“神创论”无法解释的,也令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考察的达尔文陷入苦思之中:同一类型的鸟在不同的小岛上为什么被创造得大不相同呢?这样做又有什么必要呢?反复思考与研究后,达尔文相信物种是可以改变的,勇敢地踏上了相信科学和追求真理的道路。1859年11月,他的名著《物种起源》问世,开拓了人类认识世界的广阔途径。
达尔文担心自己将加拉帕戈斯群岛的美丽与神奇昭之于众后,“会不会在今后给这个群岛带来灾难”。没想到,一语成谶。文明之光结束了动物与世隔绝的历史,也给这片脆弱的土地带来了意想不到的灾难。
自被发现以来,人们纷至沓来,破坏了加拉帕戈斯群岛与世隔绝的宁静和千百年来保持的生态平衡。17世纪时,岛上的巨龟大概有二三十万只之多,但就在这时,人们开始品尝到巨龟肉的美味。尤其到了18世纪,人们捕食巨龟的情况逐渐增多,先是海盗,再是海员,他们把巨龟当作“活罐头”大加捕猎,塞满船舱。
近百年来,接踵而至的考察人员也对群岛上的生物造成不小的破坏。他们都想尽可能多地采集稀有的动植物标本,都想捉到最后遗留下来的各个巨龟亚种的活标本。
随着现代交通和旅游业的兴旺发达,越来越多的人拜訪这片古老的土地,岛上居民总数飞速增加,一些岛上修建了旅馆等设施,公路和飞机场也相继建成。此外,还不时有鬼鬼祟祟的外国渔船出没,不顾禁令,偷偷猎捕附近海域的小龙虾、海参、鱼翅。
更让人担忧的是,许多新物种也随外来人口迁入小岛,它们对加拉帕戈斯群岛脆弱的生物链造成致命打击。人们带去的山羊、猪、狗、猫等在岛上野化并迅速繁殖,泛滥成灾。其中,野山羊与巨龟争食各种植物,使巨龟失去了起码的生活基础;那些繁殖力强又极难消灭的老鼠,大量吃掉龟卵,并袭击因龟甲很软而无法保护自己的幼龟。在新物种的侵略之下,个别“龟岛”如今已没有大龟的踪迹。所有这一切导致很多珍稀物种数量锐减,濒临灭绝。
为改变这一不利情况,厄瓜多尔政府将该群岛列为国家公园、巨龟禁猎区,并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赞助下建立了达尔文基金会,以加强对群岛动植物群落的研究与保护。为实现这一目标,又在圣克鲁斯岛修建了达尔文生物站。在加强管理的同时,生物站的工作人员还将濒临灭绝的巨龟和易受鼠害的龟卵运到圣克鲁斯岛,精心养护,并将已具备抵御敌害能力的幼龟再送回各岛。如今,这些保护措施已初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