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祖荣早中期的钢琴作品与风格特点

2020-10-12 14:43郑夏冰
牡丹 2020年16期
关键词:协奏曲奏鸣曲体裁

郭祖荣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和音乐教育家。他的音乐作品数量庞大,体裁丰富,涉及了交响乐、艺术歌曲、合唱曲、室内乐、器乐等领域。他的作品既有西方作曲技法,又融入了大量的民族民间音乐元素,艺术个性独特,风格鲜明。其中,钢琴作品是他音乐创作的重要部分,至今已有70多部钢琴作品。这些作品主要集中于他创作阶段的早中期(1978年前)。本文将按照创作时期对郭祖荣钢琴作品进行初步梳理,浅析其早中期钢琴作品的体裁类型和风格特点,以期丰富对郭祖荣钢琴作品的研究。

一、1946-1954年早期钢琴音乐创作

(一)1946-1952年:进入福建师范学院音乐系前的音乐启蒙与创作初期

1.为歌曲创作钢琴伴奏

1947年,还在读初中六年级的郭祖荣已经进行了一年多的单旋律创作,渐渐感到不满足,经过一段时间的刻苦钻研,他为自己写的歌曲《点绛唇·高柳蝉嘶》写了第一首钢琴伴奏。郭祖荣凭着对音乐的热爱,短短两年中,通过自学写了几十首艺术歌曲,到1950年开始修改并配写钢琴伴奏。他也为唐诗宋词谱曲,创作了大量的艺术歌曲,这些作品既体现了文人音乐的特点,也有鲜明的民族风味,钢琴伴奏与曲调相得益彰。

2.创作钢琴独奏曲

这个时期,除了创作《随想曲》(1949)和《抒情曲》(1951)这样的标题音乐,郭祖荣还尝试创作无标题的钢琴奏鸣曲,他认为无标题音乐可以给人更深刻的思考空间,可以表达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其间,他写了好几首奏鸣曲,用来锻炼自己的创作技法,如《E大调第一钢琴奏鸣曲》(1950)、《b小调第二钢琴奏鸣曲》(1951)、《c小调第三钢琴奏鸣曲》(1951)、《C大调第四钢琴奏鸣曲》(1952)。这几首钢琴作品有着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疑问、思考以及对未来的希望。

在此期间,郭祖荣的钢琴创作大多为艺术歌曲的钢琴伴奏和部分钢琴独奏作品。创作技法上,大多以五声性调式为基础,但调性调式复杂多变,和弦结构常采用变和弦、附加音和弦等,并灵活使用五声性特有的三度间音,使乐曲更富有变化和个性。

(二)1952-1954年:福建师范学院音乐系学习期间

1952年,郭祖荣成为福建师范学院音乐专修科的第一届学生。大学期间,他开始大量创作钢琴作品,体裁多为小型钢琴作品,如钢琴小品、钢琴组曲、变奏曲、前奏曲、抒情曲等。其中,钢琴小品的体裁内容最为丰富多样,大多短小精致,有《小放牛》(1954,河北民歌改编)和《月亮出来》(1954,由云南民歌《小河淌水》改编);有《雨不洒花花不红》(1954,由云南民歌《雨不洒花花不红》改编);有《二月青草青》(1954,由闽南泉州永春民歌《长工歌》改编);《山林之歌》(1954);《草原情歌》(1953)等。他还陆续创作了其他音乐体裁,如变奏曲、前奏曲、抒情曲等,主要是描写大自然或表达个人内心感情的作品,如《福州民间小调变奏曲3首》(1952);《抒情曲》七首(1951-1956);《前奏曲》十首(1954-1955)等。他还创作了钢琴组曲和钢琴奏鸣曲,有《福建第一组曲》(1954),其由《花灯》《山歌》《社戏》三首乐曲组成;有以福建闽剧曲牌为主的《闽剧曲牌选奏15首》(1954),还有《草原组曲》(1954);有运用福建民间音乐的《“故乡”奏鸣曲之一》——春天在乌龙江畔(1954)。

郭祖荣在这期间的钢琴作品创作中融入了中国各地区不同的民间音乐元素,有云南民歌、内蒙民歌、福建民歌等。例如,《草原组曲》的第一首《辽阔的草原》中第二段旋律素材来自内蒙古民歌《牧歌》,曲调宽广自由,第二首《白色的羊群》也有大草原的特点,旋律宽广,连绵不断,其中许多装饰音的写法表现马头琴特有的音色,第三首《欢乐的人们》是三拍子舞曲,表现了人们齐聚舞蹈的场面,表现蒙古族舞蹈特有的节奏特点。郭祖荣的作品常运用很多的福建民间音乐元素,例如,《福建第一组曲》由《花灯》《山歌》《社戏》三首乐曲组成,《花灯》是一首欢快的舞曲,具有浓郁的福建民歌风味,根据竹笛的音调写成,而《社戏》取材于民间音乐《小放牛》。《闽剧曲牌选奏15首》对原有民间曲调直接进行改编,其间选了15首闽剧曲牌进行改编,主要以复调的写法丰富原有曲调。

郭祖荣在创作早期就一直努力地探索如何把西方作曲技法、音乐语言与本民族特点及音乐语言相结合。音阶、曲调方面,几乎每一首都以五声调式为基础,处处都是中国民族韵味的体现,有的是直接移植原有的曲调。在中西方音乐元素的结合上,郭祖荣有很多大胆的尝试和创新。

二、1954-1987年中期钢琴音乐创作

(一)1954-1957年:山东烟台工作阶段

1954年,郭祖荣从福建师范学院毕业,被分配到山东烟台一中任教。郭祖荣自己曾说,在烟台一中工作的三年是他创作人生的黄金时代,也是他第二个钢琴作品的创作高潮期,涉及了各种体裁的创作。他开始创作大型钢琴作品,如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鳴曲以及体裁更多元的钢琴作品。其中,钢琴协奏曲有《第一钢琴协奏曲》(1954-1955)和《第二钢琴协奏曲》(1956-1957);钢琴奏鸣曲有《d羽调第五钢琴奏鸣曲》(1954)、《A宫调第六钢琴奏鸣曲》(1955)、《“故乡”奏鸣曲之二》——夏日的乡间(1955)、《“故乡”奏鸣曲之三》——闽江你好(1955);大型钢琴套曲有《野游》(1955);钢琴变奏曲有《大河涨水沙浪沙》和《信天游——脚夫调》(1957),《变奏曲第一号》(1957)、《变奏曲第二号》(1957)、《变奏曲第三号》(1957)。同时还有其他体裁的小型钢琴作品,如《抒情曲》、《前奏曲》十首(1954-1955)、《山涧》(1955)、《阳关三叠》(1956)、《喜新婚——山东民间唢呐曲随想》(1956)等,还有几首以春天为体裁的钢琴曲《迎春幻想曲》(1956)、《初春》(1956)、《春天》(1956)。

郭祖荣创作的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大多都具有交响性,体现在作品的音域、力度变化、曲式及复调性上。同时,钢琴作品的体裁更为多元,吸收了很多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进行融合创作,具有丰富的民族音乐特性,其中多首作品更是直接对各地同名民歌或古曲进行改编,如《大河涨水沙浪沙》《信天游——脚夫调》《阳光三叠》,《迎春幻想曲》的曲调选自古曲《春江花月夜》。这时期的作品内容乐观向上,富有青春风采,主题内容多是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赞美勤劳勇敢的人民。

(二)1957-1978年:回福建师范学院任教,经历特殊历史时期

1957年,郭祖荣调回母校福建师范学院音乐系任教。这一时期,他的创作重心主要是交响乐,但他也创作了很多大型钢琴作品,如《第三钢琴协奏曲》(1959)、《第四钢琴协奏曲》(1957开始创作)、《钢琴、交响合唱协奏曲——咏梅》(1968)、《钢琴协奏曲——咏梅》(1968)、《第五钢琴协奏曲》(1968-1971)、《第六钢琴协奏曲》和《第七钢琴协奏曲》等。有钢琴套曲《钢琴小曲集——中国民歌》(1958)、《闽江行》(1961)、《风景画》(1957-1958)等。

这时期的钢琴作品仍然有很多融合中国不同地区的民间音乐元素的特点,郭祖荣写了不同地域风格的钢琴小品,如《金色的秋天》《秋色赋》《断章》《陕北幻想曲》和《胶东情》(1960);钢琴套曲有《钢琴小曲集——中国民歌》(1958)等。其中,《胶东情》表现作者回到福建后对山东的回忆,乐曲的音乐材料来自山东吕剧。同时,郭祖荣将多元的福建民间音乐元素加入钢琴作品创作中,有闽西民歌、闽南泉州民歌、漳州锦歌、福州闽剧、闽南芗剧等,如运用闽西客家山歌特有音调《韭菜开花》和《风吹竹叶》创作的《山区早春》(1958),运用闽西山歌的《小奏鸣曲“五月歌”》(1960),钢琴套曲《风景画》中的《山歌》也带有闽西山歌的特点。《随想曲》(1960)在漳州创作,融入了漳州锦歌的元素。钢琴套曲《闽江行》也融合了福建的民间音乐元素,其中《山歌》运用了泉州的民间音乐元素,《武夷山下》采用了芗剧“七字调”的音调特点。

郭祖荣还创作了一些鋼琴小品作为学生学习的素材,例如,钢琴套曲《钢琴小曲集——中国民歌》(1958)选择了7首不同地区的民歌加以改编,大多是一段式小曲,曲调动听,激发福建师范学院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同时提高他们弹奏复调乐曲的能力。

三、结语

郭祖荣的钢琴作品主要集中在1978年前,不同类型的钢琴作品让郭祖荣充分锻炼了创作技法并积累创作经验,让他能够在后期投身于自己向往的交响乐创作中。这些钢琴作品在民族民间音乐与西方创作技法上的探索与融合在当时具有开创意义,是中国近现代钢琴作品发展的组成部分,具有学习和研究的意义。

(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师教育科研项目(社科B类)课题“郭祖荣钢琴音乐创作中福建民间音乐因素的运用及演奏初探”(项目编号:JBSI406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郑夏冰(1978-),女,福建三明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钢琴演奏及其教育。

猜你喜欢
协奏曲奏鸣曲体裁
手机上的奏鸣曲
中考英语不同作文体裁的写作指导(二)
我与扬琴协奏曲《凤点头》的“缘”
“社交新闻”:一种新兴的新闻体裁
春天的奏鸣曲
饥饿奏鸣曲
Learning English By Reading Books
海浪协奏曲(上)
海浪协奏曲(下)
祭献奏鸣曲(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