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中歌
能源圈“老虎”多。《中国纪检监察报》近期披露,年内已有至少22名能源领域党员领导干部接受审查调查或受到党纪政务处分。
梳理通报可知,他们中不乏能源国企高管,有的甚至浸淫能源行业30余年,有人在任上被查,有人退休后未能“平安落地”。
先来盘点一下落马官员情况。
今年以来,多位不同层级的能源主管部门领导干部被查处。如陕西省榆林市能源局原党组书记、局长秦林惠,国家能源局西北监管局原党组书记、局长王天才,吉林省能源局原党组书记、局长罗亦非等。
检察机关对秦林惠的指控中,两个“特别巨大”的表述十分显眼:一是其非法收受或索取他人财物,数额特别巨大;二是其财产、支出明显超过合法收入,差额特别巨大。
涉案金额巨大,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能源领域腐败的特点。
盘点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相关公示信息,有19人是能源国企高管,多为董事长、副董事长、总经理、副总经理,是企业的领导层。前述19人的工作岗位涉及煤炭、石油、电力、燃气、能源投资等不同领域,其中以煤炭领域居多,有9人被查处,其次是能源投资领域,有5人被查处,可见煤炭领域是涉腐重地。
落马官员中有多位“老能源”。如内蒙古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总经理张福生,在当地从事煤炭行业逾30年;再如内蒙古能源发电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薛昇旗,自1983年任錫林郭勒盟电业局西苏电厂办公室干部以来,一直身处电力行业。
值得关注的是,多位涉事干部在退休后被查。
比如曾主导小煤矿整治工作的鄂尔多斯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刘桂花,今年3月落马,退休已3年;2017年退休的内蒙古煤炭地质勘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原党委书记、总经理莫若平于今年4月中旬被查;掌握煤炭项目审批大权8年的鄂尔多斯市原煤炭局党委书记、局长郭成信在退休5年后被查。
所以说,退休并不等于安全落地。
能源关系国计民生,是国家重点投资领域,涉及巨大经济利益。能源领域主管官员在政策制定、项目审批、行业监管等方面手握重权,极易成为不法商人的围猎对象。
此外,能源属于深度调控领域,主要由国有企业经营,企业资金量大、建设环节多、经营范围广。腐败在资源、建设、工程等环节大肆蔓延。一些企业领导人员以“经营”做幌子,大搞权钱交易——靠企吃企、设租寻租、关联交易、内外勾结。
贪腐官员中,有两位值得一提。一是号称“燃气之王”的陕西燃气集团有限公司原党委书记、董事长郝晓晨,二是陕西省发改委原副主任贺久长。
郝晓晨从油田工人做起,近40年宦海沉浮,终于官至厅级。有媒体报道,郝晓晨时刻寻找攀附上级的机会,搭上陕西省委原书记赵正永的“快车”后,成了陕西风头无两的“燃气之王”。
贺久长同样通过攀附赵正永而官运亨通。赵正永2001年由皖入秦,从省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一路升迁至省委书记。在此期间,贺久长也从省发展计划委员会的一个处长擢升到省发改委副主任。
赵正永在任期间,粗暴插手陕西能源领域,对煤炭、石油、天然气均有染指,形成了封闭的贪腐小圈子,贺久长和郝晓晨为赵正永卖力颇多。
树倒猢狲散。随着“大老虎”赵正永落马,贺久长、郝晓晨也于今年3月相继接受审查调查。
二人违纪违法的事实,在通报中写得清清楚楚。贺久长“在能源资源领域大肆进行权力寻租和权钱交易,逾越党纪国法底线”。郝晓晨“靠企吃企、滥权妄为,大搞权钱交易,利用掌握的国家垄断性资源攫取巨额利益”。
如今,能源领域正掀起一场深度反腐运动。
针对内蒙古煤炭资源领域官员违规违法的问题,中纪委已经明确提出要“倒查20年”。对2000年以来所有规划立项、投资审核、资源配置、环评审核和矿业权审批报批、股权变更、矿产交易、煤矿企业和涉煤配煤项目法人状况、办理时间、批办手续、政策依据彻底调查,为的是不放过一条“漏网之鱼”。
倒查仅3个月,内蒙古便有40余名处级以上官员落马,涉及自治区内政府、人大、政协、国企等多个系统。
内蒙古涉煤反腐风暴还在继续,并已刮向金融系统。据《廉政瞭望》报道,近半年来内蒙古银保监系统有多人落马,包括已退休5年的内蒙古银监局原局长薛纪宁。知情人士透露,这是受煤波及,监察人员发现许多煤老板在经营过程中违规取得贷款,造成大量坏账。
能源领域反腐注定是一场硬仗。资金密集、权力集中是典型特征,操作手段隐秘是辅助条件,缺乏有效监管甚至跟黑恶势力勾结是外部环境,行贿受贿双方结成利益同盟、编织关系网是贪腐生态,上述种种一度成为能源领域贪腐难以揭开的“盖子”。
不过,拔出萝卜带出泥,随着能源领域正风反腐运动深入开展,法网愈发缜密,落马官员名单恐怕还会更长。能源领域反腐并非只为打虎、拍蝇,不断完善资源领域监管手段,建立起预防贪污腐败的长效机制,才是这场资源领域正风反腐运动的真正用意所在。
(文中资料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中国纪检监察报》、学习小组、澎湃新闻、《廉政瞭望》、《中国新闻周刊》)
责编:杨百会 yangbaihui@ceweekly.cn
美编:孙珍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