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吴瑕?史瑞
今年初,“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应声落地。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对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按下发展“加速键”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该如何瞄准目标,抓实补短板、打基础、增动力、利长远的各项重点任务,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尽快取得突破性进展和实质性成效?近日,本刊记者专访了四川省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鲁荣东。
发挥内陆优势 全面融入国家战略
记者:从“成渝经济区”到“成渝城市群”,再到“成渝地區双城经济圈”,成渝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这背后的发展逻辑是什么?
鲁荣东:中央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把成都和重庆放到更高的战略层面来谋划、来考量,在西部地区打造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从区域发展来看,成渝地区是深入中国腹地的一个经济板块和内陆开放的典型代表,是西部地区发展水平最高、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从区位优势来看,成渝地区地处长江上游,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交汇处,具有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特点,是东、中、西地区互动的重要支撑。
得益于西部大开发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成渝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释放出蓬勃动力,取得显著进步。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现代金融等方面,成渝地区已走在全国前列,是西部地区经济基础最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这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成渝两地各自的发展来看,成都是四川省省会,拥有建设国际航空枢纽的战略优势,区位优势明显,而重庆作为直辖市,拥有长江黄金水道的天然优势,再加上中欧班列的开通,成渝地区无论是对外开放还是对内形成新的增长极都很有优势。
可以说,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需要尊重客观规律,树立一体化发展理念,依据发展的基础条件,突出成都、重庆两个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明确各区域功能定位,促进产业、人口及各类生产要素合理流动、高效集聚。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作出加快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决定,就是根据每个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作出的统筹谋划。成都作为极核,更要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加快与周边城市协同发展。
打牢基础 深化成渝地区协同发展
记者:高质量谋划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关乎国家战略布局的重要大事,川渝两地应该如何补足短板,实现区域协同发展?
鲁荣东:提出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区域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要抓住这一机遇,川渝两地必须聚焦战略定位,明确当前所处的阶段和位置,不断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协作,推动川渝两地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竞争”向“竞合”转变。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关乎国家战略布局,我们既要立足当前补短板、强弱项,又要着眼长远打基础、增动力。具体来看,川渝两地应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携手在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对外开放等方面争取国家政策和重大项目的支持,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为成渝地区形成优势互补、分工明确的协同发展格局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围绕国家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提出的七项战略任务,我们要进一步梳理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协同创新发展能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面的短板和不足,主动作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
其中,交通一体化是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行领域,是支撑区域对外开放、产业集聚、经济增长的关键和基础。因此,要聚焦“内联”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效便捷交通网;聚焦“外畅”打通多向出川大通道,建设现代物流枢纽体系,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从川渝两地近期共同确定实施的31个重大项目中可以看到,交通是重头戏,通过不断增强成渝之间的公路、铁路密度,提高交通互联互通水平,将大幅降低成渝两地区域合作的成本。
找准着力点 推动双城经济圈建设落地落实
记者: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落地落实,打造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鲁荣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核心之一是不断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一是要围绕成都“东进”和重庆“西进”,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重庆主城区和渝西地区同城化发展,下好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先手棋”。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的关键在于让各类资源要素在区域内实现高效配置,为同城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创造良好环境。要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政策配套协作、公共服务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实质性突破,充分发挥各个城市的比较优势,形成开放协同的发展格局。
二是从毗邻地区着手,加快探索区域合作的新路径。川渝毗邻地区一体化发展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前沿阵地,破解“一体化发展”难题,需要在毗邻地区打造一批合作先行区、示范区和协同区,主动接受重庆的经济辐射,实现联动发展,更好地支撑国家战略的实施。一方面要推动体制机制创新,打破行政壁垒,探索经济区和行政区适度分离机制,实现区域内要素自由流动;另一方面要根据毗邻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优势,寻找合作方向,实现毗邻地区深度融合,为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探新路、做示范。(责编/蒋筱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