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迪西
【摘要】 目的 对临床血检中的误差表现及诱发因素进行探讨, 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方法 200例临床血检中不合格的血液标本作为研究对象, 分析临床血检中的误差表现及误差原因, 并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结果 200例临床血检不合格血液标本中, 主要出现的误差表现包括血液凝固、标本溶血、标本量不准、标本类型错误、标本污染、标本信息错误及严重脂肪血现象, 其中血液凝固占比最大, 为21.00%。200例临床血检不合格血液标本中, 误差原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因素、采集因素、送检因素以及检测因素, 其中以送检因素为主, 占比为42.00%。结论 临床血检中出现的诱发因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采集因素、送检因素以及检测因素等, 需要针对以上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进行有效控制, 以整体提高本院患者的临床血检合格率。
【关键词】 临床血液检验;误差表现;误差诱发因素;干预措施;合格率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6.074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rror performance and error inducing factors in clinical blood test and make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Methods 200 cases of unqualified blood samples in clinical blood test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ubject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error performance and causes in clinical blood test, the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were formulated. Results Among the 200 unqualified blood specimens in clinical blood tests, the main error manifestations included blood coagulation, specimen hemolysis, inaccurate specimen volume, specimen type error, specimen contamination, specimen information error, and severe lipemia, among which blood coagulation accounts for the largest proportion as 21.00%. In 200 cases of blood samples failed in clinical blood test, the main causes of error included patient's own factors, collection factors, submission factors and detection factors, of which the sending factors were the main factors, accounting for 42.00%. Conclusion The inducing factors in clinical blood test include patients own factors, collection factors, sending factors and detection factors, etc. Correspond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should be formulated for the above factors for effectively control, so as to improve the qualified rate of clinical blood test of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Key words】 Clinical blood test; Error performance; Error inducing factors; Intervention measures; Qualification rate
血液标本属于临床检验中较为常见的一种样本, 其检验结果可以有效幫助医务人员对患者的病情发展进行准确分析[1];近几年来虽然医学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和进步, 但是临床血检中仍存在部分误差现象, 导致患者未能及时接受准确的治疗。因此, 为了能够整体提高检验科血检中的合格率[2], 本文将针对2018年5月~2019年4月本院收集的200例临床血检不合格的血液标本中出现的误差现象及诱发因素进行有效分析, 为临床血液检验提供有效依据, 其研究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18年5月~2019年4月收集的200例临床血检中不合格的血液标本, 其中男110例, 女90例;年龄20~78岁, 平均年龄(45.8±7.5)岁;血液生化检查患者78例, 血液常规检查患者70例, 凝血功能检查患者52例。此次研究由本院相关伦理委员会进行批准监督。
1. 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3]:①自愿接受此次研究并在家属的认同下进行签字确认的患者;②病情情况自述详细, 且年龄>18周岁的患者;③依从性较高的患者。排除标准:患有认知障碍、精神疾病以及合并严重血液疾病患者。
1. 3 方法 所有患者均按照本院常规标准进行规范化操作, 指导患者行坐位后,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真空静脉采血试管进行静脉采血, 或者采用碘伏对患者的无名指内侧进行消毒后采血, 血液采集完毕需要指导患者使用无菌棉签进行按压止血, 由操作人员将已经采集的标本进行编号后放置不同的凝管中, 等待送检。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由专业检测医师对患者的采血时间、采血时身体状态以及采血部位进行仔细询问, 结合不合格血液检验标本的外观和颜色、是否有凝块、溶血现象发生等情况整体分析血液标本在检测过程中出现的误差原因并制定相应的针对措施。
1. 4 观察指标 对所有患者在血液标本检测过程中出现的误差表现(血液凝固、标本溶血、标本量不准、标本类型错误、标本污染以及标本信息错误和严重脂肪血)以及误差原因(患者自身因素、采集因素、送检因素以及检测因素)进行观察记录, 并制定详细的应对措施。
2 结果
2. 1 临床血检中的误差表现分析 200例临床血检不合格血液标本中, 主要出现的误差表现包括血液凝固、标本溶血、标本量不准、标本类型错误、标本污染、标本信息错误及严重脂肪血现象, 其中血液凝固占比最大, 为21.00%。见表1。
2. 2 临床血检中的误差原因分析 200例临床血检不合格血液标本中, 误差原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因素、采集因素、送检因素以及检测因素, 其中以送检因素为主, 占比为42.00%。见表2。
3 讨论
目前, 随着我国医疗技术和检测仪器的不断更新和进步, 多种血液检测均严格按照规范操作进行了完善;而血液标本检验属于本院较为常见的一种诊断方式, 其可以通过对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检验, 准确的确定患者的相关疾病以及病情的发展程度, 医疗工作者往往会根据患者血液检测的结果对其疾病进行诊断及治疗[4]。但是, 临床血液标本检验过程中会因为相关因素而导致血检不合格, 无法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有效判断, 甚至会出现误诊以及漏诊现象[5], 需要采取相关的应对措施进行有效干预, 以保证本院检验科的工作质量和血液检验中的合格率。本次研究结果中发现, 200例临床血检不合格血液标本中, 主要出现的误差表现包括血液凝固、标本溶血、标本量不准、标本类型错误、标本污染以及标本信息错误和严重脂肪血现象, 其中以血液凝固占比最大, 为21.00%;而误差原因主要包括患者自身因素、采集因素、送检因素以及检测因素, 其中以送检因素为主, 占比为42.00%, 而送检因素中又包括送检时间过长(27.00%)和运输时剧烈震荡(15.00%)。针对以上血检失误现象以及失误原因, 经过研究和探讨, 本院特制订以下相关干预措施:①增强患者的认知干预:在血液标本采集前操作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采集常识, 并在采血前1 d将主要注意事项告知患者, 比如:采血当天至前一晚需要禁食、女性患者需要在月经期以外进行采血、采血前期不要过分运动或者保持平缓的呼吸和心情状态等;使患者能够有效避免因为相关因素而导致的血检失误现象;②加大标本采集阶段的管控策略:在血液标本采集过程中操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无菌消毒实施, 避免出现交叉感染现象, 指导并要求患者按照指定姿势进行采血准备, 对于成年患者可选择静脉采血, 但是需要对采血时间、部位以及血液标本采集时间进行严格控制, 以保证血液标本采集的规范性;不要过分的拍打患者采血部位, 必须一次出血;同时注意采血部位不能存在炎症和伤口, 采集完毕之后需要按照已经准备好的血凝管放置标本, 并贴好标本信息的标签, 采用软木塞封闭血凝管, 做到隔绝空气;③加强送检阶段的管控措施:在血液标本采集之后则需要严格按照保存时间以及保存环境进行储存, 最好在采集后立即就送到检验部门进行检验, 送检护士需要观察血液标本在送檢过程中是否出现破损、溢出现象, 同时在送检运输中切记不要产生剧烈震荡, 保持平稳, 当发现异常现象时, 需要在第一时间内报告给相关人员进行有效处理, 保障血液标本检测的合格率;④完善检测阶段的专业性:在血液标本监测过程中, 检验人员需要了解血液检测的相关流程, 并可独立完成;严格按照完善的工作流程和医护人员所具备的责任心对患者的血液标本进行检测, 以提高患者血检合格率为目的, 有效减少相关误差风险的发生。
综上所述, 临床血检中不合格主要误差诱发因素包括者自身因素、采集因素、送检因素以及检测因素, 其中又分为多个详细的小因素, 但是均不可忽略, 需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血液标本检验是临床医生对于患者身体状况进一步了解并制定相关治疗方案的主要辅助手段, 因此在临床血液标本检测过程中不论是患者自身还是相关的医护人员均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流程和指标进行标准的检测, 针对已经存在的相关误差因素制定针对性的应对干预, 不仅可以有效提高临床血液标本检测合格率, 同时也可以整体提高本院医护人员的临床经验和检测技术, 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 于青, 刘毅, 王婧. 影响血常规检验结果的常见因素及预防措施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23):131, 136.
[2] 程秀丽, 王琴, 李巍, 等. Westgard西格玛多规则方法在临床血液学检验常规项目质控中的应用.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 2018, 33(5):157-160.
[3] 勾春容, 贾敏, 张平. 血液检验标本误差的原因分析及预防对策. 饮食保健, 2018, 5(46):254-255.
[4] 罗结明. 关于血液检验标本产生误差的原因及对策分析.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6, 9(27):160-161.
[5] 姜帅, 张林美. 血常规检验中常见误差原因及解决方法分析.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8, 18(93):139-140.
[收稿日期:20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