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的生态性和人文性研究

2020-10-12 14:11张知祺吴曼
艺术科技 2020年19期
关键词:景观设计公园人文

张知祺 吴曼

摘要:本文从生态性和人文性角度探讨镇江市金山湖湿地公园的生态景观设计,在人工恢复生态的功能和地域人文的基础上,谨遵景观设计的理念,运用技术手段、效果呈现的再设计,发掘独有的地域文化积淀,来论证其设计的必要性、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关键词:湿地公园;生态景观设计;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P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19-0-04

1 镇江市金山湖湿地公园概述

镇江市金山湖湿地公园位于长江下游丘陵地区。自2010年以来,项目以全景开放姿态长期担任该工程重要组成部分。此生态景观实施区域规划面积62平方公里,其中包括8.8平方公里的水面和8平方公里的湿地。以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金山为核心,发散出由金山湖为纽带,串联城区三山景区的“连片形”生态景观。

此湖滨带启动的初衷是响应镇江市“城市山林”的发展方向,以该区域大面积自然湿地为基础,以护养城区西北木本植物群落为辅,以湖泊为载体,打造人工恢复生态的一系列功能性景观建设,逐步完善退渔还湖及防洪系统。其规划设计涵盖了水体修复、地形护持、植物培育、城市供养、人文观光一体化等方面。该项目由官方专项课题支持起始,经过经济发展、社会心理推动,继而产生生态文化认同,为维持整个城市生态和谐贡献力量,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2 湿地公园的生态性景观设计

2.1 湿地公园生态性景观设计概念与内涵

景观设计通常包括对区域自然景观的整体合理保护和适量的人工干预。生态性融合在景观设计之中,公园化城市公共空间是城市湿地的主要依托载体。这里的“生态性”指出于掷地有声的科学化、政策化、可持续化、理论化视角下,带着对环境审视的态度看待设计本身;“城市湿地公园”即在人类现代化居住活动的一定区域中、在大众共同拥有并长期维护的营造空间内,独立划分出的对湿地生态系统的具体规划;“景观设计”即人类从绿色生态方向及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所处城市自然空间的合理探寻,结合观感舒适度,使得人们的环境意识观念逐步成熟,并主动与自然景观发生密切联系的自然行为。

生态性景观设计是构建绿色和谐的生态文明体系的社会大趋势。此设计理念体现了公园景观设计从观赏性角度向可持续发展体验的明显转变,是直面城市生态系统、力求其稳定平衡的有力举措。

2.2 湿地公园生态性景观设计策略与原则

在深入人心的绿色可持续发展趋势下,考虑到公园的本身区域规范的秩序性,本部分以绿色生态为主体,浅谈理论化的设计策略和原则。

2.2.1 城市湿地公园景观提升理念研究

第一,园内湿地岸带的设计。公园特别针对湖区与湿地区域的过渡带合理培育快速渗透过滤的湿地植物。对于自然层面渗透不到位的区域,添加渗透性较好的绿色材料(如砾石等),起到互助天然土层加快渗透度的作用,也可降解冲刷上岸的水中污染物,架构人与景观的共愈空间[1]。

第二,园内水源活性的维持。公园依傍长江优势,以其水包山、山包水的独特自然景观,造就了金山湖湖水水源常具活性的特性。设计时团队多加注意调配水体中的微生物群、沉水植物群落和鱼虾蟹之间的生物链关系。

第三,园内植物群落妥善的布局。丘陵坡面地区在保留原表层地被的基础上,多顺着线路编织串型混合乔木类树种;水陆交错区多栽生菖蒲类植物;近岸过渡地带公园选择三两桥下环形片区栽种能适应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季节性变化的优良地被植物。

第四,园内湿地土壤的改良。园内湿地具备一定程度的过滤性,与金山湖湖区接壤和谐,可起到湖水净化、助推城市生态系统循环的作用。其他普通土壤区种植优先考虑土壤承受度,带动相应土壤的活度,产生可持续性培育的效果。

第五,园内生态道路人本性的规划。设计时就已根据景观的不同层次对人流量进行了推测,且部分小径选用生态彩色透水混凝土,不仅能有效吸收地面上残存的油类化合物,而且能最大限度地渗入地下。不同机理的道路铺装、道路形态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观景体验[2],此处选材也呼应了镇江市“海绵城市”的建设工作,有利于缓解城市“热岛效应”。

2.2.2 规范“道法自然”的理论路线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就是道,道就是自然。城市景观无论如何再设计,都不能忘记遵循万物本源[3]。设计者旨在从哲学理论方向构建人与自然共处的平衡感[4]。园内湿地类型为湖泊及江河积淀型湿地,其规划设计在注重保留原有湿地地形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了镇江市“真山真水”的独特资源优势,将资源统辖管理并妥善塑造了生态空间。

2.3 湿地公园生态性景观设计的技术手段与效果呈现

由于湿地原本就是自然生态系统中土质精细化和动植物敏感度较高的生态系统。另外,位于城市内部的湿地多多少少会受到人为挫伤,故而在设计和规范化布局下可能存在过度呵护或过度设计的现象。

2.3.1 维护丘陵地区湿地系统布局

公园所处的东南丘陵地带,园区四周有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园区东南部即是国家级5A景区金山风景名胜区,因此园区设计以山体稳妥适宜为前提,用大量植被等生态缓冲预防滑坡等问题。

2.3.2 构建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的格局

园区采用坡面湿地植物的截流来确保湖水储备区四周无源头污染的可能,不仅可以保证湖区水源纯净透彻,而且可以通过生态净化的方法处理污水源头,久之可自然而然地形成“山、水、林、草”的混合型湿地系统。

笔者去园区探访时,注意到了园区内湿地植物栽种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园区整体植被种类及植被覆盖率高[5]。湖区水深处大片栽种荷花、浮萍(图1),除了具有观赏功能外也可以促进湖体内部的能量循环;水陆裸露滩涂地区多伴有慈姑丛,植物根部自然的抓地力增强了交接地区的土壤储蓄;陆上折柳堤临湖多栽旱柳、垂柳,取“留”字谐音,饱含设计者对白娘子、许仙美好爱情的愿景;陆上深處土壤温和,生长着枫杨、桂花树、女贞树等本地适宜树种(图2)。

3 湿地公园的人文性设计

3.1 湿地公园人文性景观设计概念与内涵

此处人文性设计,是在城市人文活动空间内,以人的价值和尊严为主体对象,即从人的第一视角出发处理强烈的视觉感受,并伴有场所内物质文化的积淀,构建人类文明与湿地自然交融的空间体系。借自然为基,注人类之情。本部分以人文性为主题,展开对湿地公园生态设计的研究。

3.1.1 坊间文脉继承的必要性

镇江地区古来为长江汇海的交通要道,交通枢纽地位举足轻重,交通发达使镇江发育成了经济中心,带来了人来人往的盛况。人与人交流产生故事,故事落在纸面便成了文字。世人所见历史,人文元素往往都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镇江地区浓厚的文化色彩也是可想而知的。

谁知沧海桑田一轮转。河沙蓄积沉,河海转眼逝。河沙堆积成陆地,入海口向更东方向递推,波涛汹涌的海面今已不再,物是人非也不过百余年而已。“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斜斜地映射在园内湖区内,只愿后人在探览湿地公园时,能借世人呕心沥血的生态设计窥见其中共通的情感。

3.1.2 人文历史传承的必然性

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交融而传承至今的社会思想,人文元素文化则是人类群体在历史长河与自然和谐交往时共生的绝唱。公园地处江南地区,设计中总会不经意透露出温婉自持的风韵,饱含江南人骨子里传承千年的含蓄交织体面的复杂情感,使游览者产生共鸣。

历史递进、城市变迁。由历史沉淀而来的人文元素却可充分反映每一历史阶段的文化,用人文元素在自然中创设新的意境,“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人文历史留存山水之间,往往别具一格,历久弥新。

3.2 景观设计的地域文化特色

3.2.1 《白蛇传》文化主题的融入

纵观园内,从西门广场处入口,站定右眺可见生态樱花园,“三月雨声细,樱花疑杏花”,设计者欲表现白蛇对许仙的情爱之始;园区西木制生态廊桥名为千叶廊桥,寓意白蛇等许仙千年等一回的苦守;桥南三段自然木廊,最南端为人仙必经的“朝圣门”,侧门为小青昆仑修炼的“清波门”,最北一门是白蛇报许仙恩情“报恩门”,设计者将民间传说与生态设计融为一体;廊门出往东行,可见环形折柳堤,向游人再现许仙、白娘子“游湖相遇”的情形;向前登上揽云桥,远处可见枫杨密植的白娘娘岛与许堤缠绵相连,二岛旁又有白娘子水漫金山调度虾兵蟹将地雕的阅武台(图3)。

图3 阅武台近处水漫金山地雕及远处金山

3.2.2 水生植物的选取

设计者通常会根据自身经历、客观心理和主观情怀,把自己的意识情怀尽数融入对设计原料的选择中[6]。湖畔水生植物多选取菖蒲类植物灵活布局,除开该类植物生长性能较之旁系略高一筹外,还含有文化角度的别出心裁:节日百姓多取菖蒲类植物茎、叶放置门前作辟邪、祈福之用,据坊间《白蛇传》传说,许仙满心欢喜与娘子共度端午,当即就取出菖蒲与白娘娘祈福、驱虫用,后又有白素贞端午节饮下雄黄酒后显出原形的后话。

这里仅选取湖岸水生植物布局一例,但人文性设计与生态性设计融合交织仅此来谈就可见一斑。

4 结语

景观设计是生态系统与设计者交流、与体验者互动的媒介。设计团队发掘镇江市“真山真水”的城市特色和《白蛇传》的人文文化,以生态长期发展为出发点,展现了当地原始生态和地域人文,不仅充分发挥出镇江地区天然湿地系统的优势,且另辟人文视野,是地域文化特色的衍生,在自然而然的生态感中透出人文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 江欣欣,汤箬梅.公共环境中治愈系景观设计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02):72-74.

[2] 刘力维,李韬.基于景观审美的湘江古镇群落问题分析与改良[J].大众文艺,2019(23):154-155.

[3] 吴曼,朱宇婷,曹磊.特色旅游小镇生態景观艺术设计研究[J].艺术百家,2017,33(04):233-234.

[4] 吴歆悦,李雪艳.公园城市设计策略研究——以杭州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20(08):83-84.

[5] 阮宏华,叶镜中,徐侠.镇江市金山湖湖滨带植物群落恢复的设计[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107-110.

[6] 钟巧虹,祝遵凌.南京瞻园植物配置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9(22):76-77.

作者简介:张知祺(2001—),女,江苏镇江人,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吴曼(1978—),女,江苏无锡人,研究生,硕士,副教授,系副主任,系本文通讯作者,研究方向:环境设计、康复景观设计。

猜你喜欢
景观设计公园人文
我家门前的小公园
巧用景观设计和谐中的一致化
在公园里玩
色彩在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高科技园区景观设计探讨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