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道高考作文题:“南腔”与“北调”

2020-10-12 02:43何永生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20年9期
关键词:鲍叔管仲作文题

高考结束了,但关于高考评价,尤其是试卷试题评价的工作才开始。对于试卷试题,尤其是语文试卷作文题的评价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绝对评价,就试题论试题,作文本细读与价值参照的比对;一种是相对评价,即在参照绝对评价结论的基础上根据阅卷获得的“大数据”进行的加权评价。两种评价都属于事后置评,但实事求是地讲,由于判卷环节具有太多不可控的因素和为了某种目的在数据呈现上所作的整体性调整,后一种评价虽然有大数据作实证性的基础,但总体上却不一定较前者单纯作质性评价来得可信。前者多属于相关学者的独立研究,后者常常为机构所为。有关机构年年评价高考作文命题,总体的评价框架和语用选择可能数年未变。如果将这些年的报告进行对照,不难发现基本上都充斥了把握了什么,落实了什么,体现了什么,加强了什么,对接了什么,推动了什么,实现了什么等等套话,然后再分列几个小标题,结合具体的某几个题贴几个标签,总结陈词每年的试卷和试题都体现了创新精神,都是最好的。这种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自话自说对一线师生究竟产生了什么影响,发布者和接受者大家都心知肚明。真正的试卷试题评价既要谈主义,又要研究些具体问题。比如语文作文试题的“南腔”和“北调”就是其中的一个。这样的问题非自今年才有,分省命题伊始就存在,2002年笔者即作过京沪高考作文题的比较研究[1],不过没有以“腔”“调”为辞。今年以全国卷为主体的北方卷组和上海、浙江以及江苏三地构成的南方卷组,整体性比较对比更强烈一些,有兴趣再作些探讨。为符谬论,牵强如下,贻笑方家。发命题风格“腔”“调”之慨,不为轩轾之议,权为稻粱谋,且作审题游戏,聊为饭后谈资。

一、南趣北味:两套话语与两个面向

今年10道作文题,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5道[2],北京、天津、上海、浙江、江苏各1道,所有题型基本上全部属于供料型作文题(全国新Ⅰ卷、新Ⅱ卷、上海卷和浙江卷屬于命题加材料型)。如果以作文材料主题选择、审题情景制造、写作命意偏向和期待等主观性预设和客观上可能激活考生的思维类型以及与之匹适的生活经验、思想储备、知识积累、话语方式和言语腔调惯习优先极等生成的可能性空间作比较的话,不难发现,10道作文题总体上呈现出以全国卷为主体的北方卷组和以沪苏浙为南方卷组的两套话语系统和两个鼓励向度的特点。且话语体系和面向选择彼此关联,不同话语体系和面向选择之间很难交叉。10道题中北方卷组的7道主题指向属于主流的、公共的、宏阔的社会、历史或文化性主题,南方卷组的3道题主题指向属于相对辅次的、个性的、精微的人性、人文或人本性问题;北方卷组的7道题选择面向外部的世界,南方卷组的3道题面向关注内在的精神世界[3]。

具体来说,北方卷组7道题总体上表现为更多聚焦比较大的社会问题和热点问题,或者是将要考查的问题投射到大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上来进行观照。注重在比较具象的情景中向考生提出有关人的社会责任和意义的思考,人的社会形象塑造的要求。比如全国Ⅰ卷要求考生对中国古代著名历史人物作评价、述感想,史论的意味十分浓郁;全国Ⅱ卷要求考生代表中国青年向世界青年发表“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创造未来”的主题演讲;全国Ⅲ卷让考生以学长身份劝喻学弟学妹做好人生规划;全国新Ⅰ卷要求考生全景式记写普通中国人在疫情肆虐期间守望相助的集体影像,有些类似或者简直就是新闻中的综合报道;全国新Ⅱ卷让考生虚拟担任电视节目《中华地名》栏目的主持人,撰写主持词,并且要求是就所选择的地方作带入式、内嵌式、回忆式的写作;北京卷要求考生思考人作为体系中的部分,其存在的价值与意义;天津卷要考生抒写“中国面孔”。每道题目中设定的角色,都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角色,团体的代表,都有必须尽量褪涤个人、个性色彩而满足角色期待的要求。

南方卷组更多引导考生在某种思想氛围中聚焦某一个哲学问题展开关于“人”“人性”和“人生”等问题的思考。在吴音软语中预设内在精神超拔的思辨,在温婉平和中蕴藏先锋和新锐,三个问题都属于母题性质的问题,充满了思辨的学理味。上海卷让考生思考人在意外遭逢重要转折时究竟是有为还是无能为力的问题;浙江卷让考生思考人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禀性,在智能信息时代对人的自我塑造的影响;江苏卷让考生思考如何做自已与对待他者期待的问题。上述的每一个问题都是考生在短暂的人生中可能已经直接体验或间接经验过的问题,每一个问题都不简单、不轻松,都需要一定的思想积淀、阅读积累和阅历积蓄。要求考生背对世界,面对自我,沉思默想,写作的过程几乎就是一个反思与独白的过程,是一次思想的旅程,十分具有挑战性。

同是供料作文,在试题结构方面南北卷组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北方卷组的试题结构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展示材料;第二、根据材料制作情景,呈现命意;第三、提出写作形式和纪律上的要求。三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材料是背景、是基础;情景、命意是关键,它既体现命题者的思路、预设期待,又决定考生立意的可能性空间、言说基调和话语方式;写作“要求”属于形式规范和信息释放限度等等纪律规定。

评价试题的命制水平,看材料选择固然重要,但与制作情景,命意呈现相比,后者更为重要,更能看出命题者自身的见识视野、知识结构以及驾御材料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南方卷组的试题结构表现为材料即情景,材料与情景同构,问题蕴含其中,形成材料、情境和问题的浑然一体。文字简洁而意蕴深沉,在温婉、谨严,轻声漫语,绵柔含蓄中自藏坚持。材料内容整体上没有所谓的时代痕迹。如果需要借事论理,是否联系当下、奥援远古,博采中西,全看考生腹藏与行文习惯。由于问题的母题性质,由此又涉及到南方卷组在试题表述上的另一个特点,即材料和情景都具有永恒性、泛在性、超越性和随体性。永恒性是材料和情景所蕴含的问题永远都存在,人事可能变化而问题恒在;泛在性是无处不在,所不同者只是经验和体验的方式、侧面和程度深浅不同而已;超越性是指问题不因种族、民族、宗教、国别、地域、古今、阶层而异,只是存在的方式不同而已;随体性是指问题附着在每一个有自由意志的个体上,所不同者不过感遇的时空和境遇有别而已。

此外,在材料的陈罗上北方卷组整体上多铺陈,以繁胜。话语行腔多豪迈、跳脱,慷慨激昂,颇有大行不顾细瑾之风。南方卷组整体上表现为多隐喻,以简胜。话语走调多纤细、绵密,一丝不苟,有大道致简少即多的意味。

二、品评与商兑:一家之言与仁智之见

关于全国Ⅰ卷的商兑。全国Ⅰ卷是服务考生最多的试卷,Ⅰ卷作文题也是最受关注的一道题。在命题思想,材料鳞选,情境制作,命意取向,表述细节等诸多方面应当做到无可挑剔才能不负普天之下千百万师生的劳苦和全社会的期待,但在今年作文题命制上又出现了一些问题[4],至少有两个地方值得商兑。一个是材料表述上的语病,一个是写作命意上的开放尺度。这两个问题看似小事,其实事都不小。

材料表述中“于是桓公重用管仲,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这一复合句由三个分句组成,三个分句三个主语,分别是“桓公”(第一、第三两个分句)和“鲍叔”(第二分句)。汉语书面表达在一个复合句中使用省略的原则,要么承前,要么蒙后,根本不存在像Ⅰ卷中跳跃性的省略情况。按照修改病句的极简原则,本句有两种修改方式都能达成句子表达正确的目的,但从整体材料表义的层面和历史事实的准确性上看,下面第一种修改,虽然不存语法上的问题了,但却犯了形式正确,而情感逻辑和事实逻辑都不正确的问题。第一种修改:在“鲍叔”前加上表达使动的“使”或“让”等动词。修改后的句子为“于是桓公重用管仲,使鲍叔甘居其下,终成一代霸业”。这样后面两个分句的主语承前省略,简单明了,但却出现了上文所说的问题。第二种修改,在“终成一代霸业”前加上主语“桓公”。这样看起来虽然略显繁杂,但是既满足了形式上的正确,也符合实践逻辑。述史非小事,一字“春秋”。孔子说:“知我者惟《春秋》,惧我者惟《春秋》乎!”[5]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表达错误,可能是命题人希望限定材料可多向度开掘的主题思想,使归于一,混乱所致。

第二个问题。如前所述,材料命题作文的第二部分,命题人要通过对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一个问题情景,以帮助考生明确写作范围或论域,以免失控。这样的操弄,不是不可以,但一定要慎之又慎。是由命题人自己或总结归纳、或引申生发,还是提出要求,让考生“自作主张”。命题人自己作业,如果处理不慎的话,常常会将本来开放的思想空间“禁锢”为“只能写什么”,而不能写什么规定。规定如果能够启发考生,激活其思维,自然是好。如果适得其反的话,就可能造成立杆让考生顺着爬的观感。考生能否爬得稳,会不会摔下来,很大程度上在于这根杆立得好不好、稳不稳、摇摆度适不适当,危险系数有多大,便不便于施展手脚。记得小时候在电视上看侯宝林先生讲相声,大意是讲一高人善作局,为人立杆,诱人上爬的故事。黑夜里高人拿一手电筒,镜头朝向天空,一开电门(开关),一根杆(实际上是一束光)划破夜空,直冲云霄,让人爬。待人爬至高处,“咔嚓”一家伙,电门给关了。好家伙!爬杆之人重重摔下。曲艺利用虚拟、变型、夸张等荒诞的手法,假造故事,让观众在博得一笑中,受教于乐。故事虽然是假的,但揭示的事相、讽喻的世事和蕴含的人生警策常常是真的。

全国Ⅰ卷这道作文题,材料本身的寓意是很丰富的,司马迁的撰述也体现了忠于历史,昭示后来的良史风范。改写成白话出现微瑕那是命题者的责任心和水平问题,如果不在鸡蛋里挑骨头,似乎也无甚大碍。更要命的问题在于命意的部分。把一个完全可以通过“对事不对人”处理的更好的“情境”,更能启发考生思考,鼓励考生创新思维,鼓动学生思辨的多向度的既能体现开放,又不乏规约的好局,捉摸到了“专对人不问事”的窄道上去了。把针对材料的酌情命意,变成了作局,让本来可能的思想的饕餮大餐变成了考生的鸿门宴。清代史家章学诚说:“道不离器,理不离事”[6],反对“离事言理”,甚至说“古人未尝离事而言理”[7]。事与理的关系如此紧密,事与人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天下之事成在天,天下之事谋在人。天者时势、机遇云云,人者因势运势化运之主宰。评价历史事件就不可能不涉及到参与其中的历史人物。这样看来,如果将命题第二部分中命意的表达改为“请就上述材料中的人和事发表感想”,而不是“齐桓公、管仲和鲍叔三人,你对哪个感触最深”,整个命题就活起来了。考生可以在这一命意下做多向度的开掘。

事实上,面对材料和命意,考生面对的情景是多维的:一个是立身考场的情境,一个是材料给定的情境,一个是真实的历史事件的情景,一个是中华文化的情景,一个是现代价值观照下的历史文化意义的情景,一共五重情景。大体的价值向度指向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事件本身意义的阐述。无论事件中的桓公、管仲还是鲍叔,都是值得肯定的。桓公为成就霸业,不仅有大格局、大胸怀,而且从善如流,有不计前嫌、化敌为友的气度和任人为贤、用人不疑的风范。这也是他能够在群雄中脱颖而出,成就霸业的重要因素,而對待管仲和鲍叔的知人善任,不过是其处于上升时期众多作为中的一个典例,足以载入史册而已。孔子对齐桓、晋文有过一个比较性评价:“晋文公谲而不正,齐桓公正而不谲。”[8]说齐桓公是一个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的君王,其评价之高可见一斑。鲍叔的知人识才,谦怀如谷,举贤唯贤,自知智明,同样也是有格局和胸怀的表现。历史上同一时期的正例不独鲍叔,但鲍叔足以成为典范,不仅因为鲍叔是最杰出的,而且因为同一时期反例更多。如果考生选择以管仲作论话,相比较难度要大很多。但如果能够驾御的话,却又是能够写出有思想深度、历史意义和时代精神的好文章的。

作为一名“职业经理人”,管仲是足善可陈的。他不预先设置价值立场,不抱持陈腐的君臣之念,遵守职业操守,以业为业,既是职业人立身职场的基本素质,也是业有专攻的必要前提。当然,作为彼时政治角斗场中之人,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审度天下大势的远见,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谋略,都是其能够帮助桓公成就霸业不可缺少的。尽管在材料叙述中他只是一个被动的角色,实际上他英才盖世,积极有为的一面隐而未没。围绕他的议论话题更多,是因为他的行事作为有违传统的君臣伦理,缺少学理上的支持,很难替他辩护。考生如果以现代的价值观立论,则不仅必须提供相关学理上的支持,而且少不了对列国时代士人“朝秦暮楚”历史背景的了解和史例的引证。事实上对管仲背弃旧恩辅佐新主的行为在春秋时代就引发过讨论。《论语·宪问》记载子路和子贡就管仲“不死(纠)”之事是否“仁”请教老师。孔子不仅旗帜鲜明地站在管仲一边,而且还进行了有理有据的辩护。“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公子纠的老师)之死,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惠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9]孔子不是守旧的先师,而是颇具现代意识的圣哲,他不仅肯定了管仲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方面的杰出贡献,而且告诫子贡说“难道个人为了对主子表忠信,便可以不顾天下人的利益,一根绳子吊死在山沟里头,不明不白地去做殉葬品吗?”管仲才是真正具有大仁大德的人呀!我们常常说要弘扬中华优秀的文化传统,什么是优秀的传统?孔子的这一思想尤其值得今天走在现代化道路上的中国人继承和发扬。

江苏题在形式上稍异于上海和浙江,有材料而无命题,要求“三自一抛加一保”: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选文体,诗歌除外,保证800字以上。而材料主题面向及呈现方式与之相似。“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几乎就是生物本能,自然也是人性之所在。既然存在,自有其合理性,谈不上是人性的优点还是弱点。但是,如果人类对此缺乏自觉和自警意识,它也可能由生物本能演变成人性的弱点。“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的信息所环绕,所塑造”,“智能互联网时代”会更加显明。这是一个问题!就像哈姆莱特的“生存还是灭亡”一样。人啊!你当警惕!直面人性、直面自己!江苏卷向全省考生提出的问题,难道不也是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都应该面对和正视的问题吗?

综上所述,2020年全国高考10道作文题从主题指向、关怀倾向、考查侧面优先极方面南北趣味相差还是较大的。其对考生的价值引领向度、知识储备要求、思想方法、运思习惯、话语方式、表达节奏以及语用选择还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差异不是坏事,差异构成互补、互助、互竞、互文、互生,是共生与共荣的前提和基础。

三、新高考旧高考:新先夺人与余音袅袅

今年新高考语文作文题如何?与前几年上海和浙江的试题相比,今年全国新Ⅰ卷、新Ⅱ卷更有看点,内容不论,因为材料内容这个东西总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即将要进入新高考的师生们要关注全国新Ⅰ卷、新Ⅱ卷在写作形式(文体)上的新变化。无论是新Ⅰ卷的综合报道,还是新Ⅱ卷的主持词,都是现在教材和教学中鲜有涉及,或没有认真对待过的,其难度之大,在拙文上述相关分析中已略有概述。新高考所谓体现考查的综合性,这两道题才是真正的样本。这种综合性不是过去意义所说的作文考查就是语文能力素养的综合考查的意思,而是命题者指定的写作形式(文体)本身就具有体式意义上的综合性,非专门训练,难得其要。如果两道题要比较难度的话,供海南选考的作文题远大于供山东考生选考的作文题。这种设置是命题人忽视了其深浅,还是有意而为之,发射的探测气球,但愿是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据说江苏明年将退出自主命题行列,统一使用全国卷。说实在的,命题是一项专业很强的工作,加上中国特殊的国情,又是政策性很强的工作,不是有命题权就能一定命出真正意义上的好题。但如果江苏离场,对考试研究、命题参照、一线师生教学都是一件十分遗憾的事。史载“欧阳文忠极赏林和靖‘疏影横斜水清淺,暗香浮动月黄昏之句,而不知和靖别有咏梅一联云‘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似胜前句。不知文忠缘何弃此而赏彼。文章大概亦如女色,好恶止系于人。”[11]论文章如赏女色,似乎止于各人所好,黄庭坚这是在为女人发感慨,还是在替文人说幽怨呢?也许兼而有之。文章如此,文题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注释:

[1]何永生.京沪及全国高考作文题漫议.中学语文,2002(6-7).

[2]教育部考试中心是教育部直属的主要承担国家大规模教育考试专项任务的机构。作为服务范围最广大的全国Ⅰ卷,命题组应该有超越地域意识的自觉,或者有制度性的预警机制保证这种自觉。其试题命制的关怀取向,话语方式,命意指向和写作期待注重体现公平和公正,兼顾整体教育水平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它的命制相对稳健和平庸,无可厚非。而北方地区其他拥有命题权的单位命制的试题与Ⅰ卷没有质性的差别,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对独立命题权力的浪费,甚至可以说是对全国Ⅰ卷存在意义的消解。同样全国Ⅰ卷以外的全国其他卷组如果和Ⅰ卷试题同质同构的话,似乎也没有单独存在必要。然而,在存在即合理的接受现实下,北方卷组就这样就形成了以全国卷为主体和主导的整体性特征,且相沿成习,习以为常了.

[3]这里的主次表述采用的是社会上习惯的表达。在交响乐中主旋律总是贯穿全曲的、低回的、深沉的、坚毅的、永恒的,是承载着整个乐曲灵魂的基调,是故事的背景,情绪的渊薮,而在这个基础上运行的主题乐章相对来讲都是临时的,变动的和可替换的.

[4][10]何永生.你媚我怨,瑕瑜互见——2019年全国高考八道作文题综评.语文教学与研究,2019(11).

[5]孟子·滕公文下.(清)焦循撰,沈文倬点校.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5:452.

[6][7]章学诚遗书.文史通义·内篇二·原道中.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11.8-9.

[8][9]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151.154.

[11]黄庭坚.山谷题跋.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丛书集成初编本)。

[教育部十三五规划课题“教育学视阙下语文诗与非诗的研究”(课题标号:FHB17061)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鲍叔管仲作文题
2020年高考全国卷Ⅰ作文选评
真诚交往,知人善荐
心底无私天地宽
与人相处,不累最舒服
管鲍之交
管仲:我给你们唱个曲儿
本部两刊刊登的部分作文题与2016年中考作文题相同或相近
鲍叔牙与管仲
点点和小e / 管仲之器小哉
就“题”取材 读写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