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雅
如今,语文教学中,如何处理好阅读与写作的关系,使二者有机结合、互相促进,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一直努力研究和探讨的问题。我也在课堂教学中尝试设计有效的读写链接训练题,并注重方法与技能在写作中的运用。
一、模仿课文内容,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实践中,我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常采用多种阅读方式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学生们通过反复阅读能够积累许多优美的词汇,丰富语言积累,在作文时,能够明确表达自己的情感。阅读给孩子们提供了习作的素材和范例。
例如,在学习部编版三年级下册《燕子》一课时,我反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一小节,要求学生在原文语句中圈出描写燕子特点的词语。很快,学生发现,“乌黑发亮”是描写燕子羽毛的颜色;“俊俏轻快”是描写燕子体态的轻盈;“剪刀”写出了燕子尾巴的形状;“活泼可爱”是对燕子作出的总体概括。通过四次朗读体会,学生又发现,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地写燕子身上所有的特点,而是抓住最主要的几个方面加以描述。于是,我开始点拨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进行描写,可以从它的“颜色”“形态”“习性”“声音”“动作”等几方面入手。这样一来,接下来的写作小练笔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有学生写道“一身洁白无瑕的绒毛,两只又长又灵敏的耳朵,一双红宝石般的眼睛,加上一个绒线般的尾巴,凑成了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兔子。”又有学生写道:“一个三角形的小脑袋,一双好奇的眼睛打量着周围的动静,加上一个坚硬的外壳和伸缩自如的四肢,一只灵巧可爱的小乌龟就组成了。”
通过这次小练笔,学生学会了用同样的方法描写水果、植物、人物等,能够通过描写准确地表达出内心所想要写的内容、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利用课文“空白”,发挥合理想象
课本中的文章有些写得或含蓄,或简练,或意犹未尽,给学生的思维拓展留下了想象、延伸的空间。学习这样的文章时,我会经常利用这些“空白”,让学生把文章写得含蓄的地方扩展、延伸出来;把写得简练的地方描写具体;把写得意犹未尽的地方进行续写。这些“空白”可能是人物的某个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也可能是文章意味深长的结尾,甚至可能是一个标点符号。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一中,课文《笋芽儿》的第六自然段這样写道:“笋芽儿终于钻出地面来了。她睁开眼睛一看,啊,多么明亮、多么美丽的世界啊!桃花笑红了脸,柳枝摇着绿色的长辫子,小燕子叽叽喳喳地叫着……”这里的省略号是内容的省略,省略了春天其他美丽的景色。教学中,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笋芽儿,你还会看到些什么景色?”对于孩子们来说,春天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季节了,平时积累的有关春天的词语、诗句也有不少,所以他们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
学生1:小鱼儿在欢快地拍打着岸边刚探出脑袋的小草弟弟。
学生2:风姑娘轻轻抚摸着迎春花那嫩黄的花瓣,把春的讯息带给人们。
其实,把学生们讲的这些整理在一起,不就是一首描写春天的优美小诗、一篇描写春天的习作吗?教完课文后,我结合习作《我爱你——》指导学生进行创作描写季节的作文。
三、提炼写作手法,陶冶自身情趣
记得有一次参加我市教研活动,授课老师说过,在部编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鸟的天堂》一课中,很多教师关注到了课后要求根据“无拘无束”的范例写词语。于是,在课堂上很多教师只重视让学生积累“无X无X”的词语,而忽略了追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用‘无拘无束这个词语”。坐在台下的教师一下子都愣住了。是啊!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往往只让学生关注作者写了什么,却忽视了引导学生理解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其实,细细想来,这就是对写作手法的一种提炼,我们自己在阅读教学中都忽视了,也难怪学生们在写作时愁眉苦脸,一筹莫展了。有了这样一层思考后,在今后的阅读教学中,我十分关注文本,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帮助他们提炼课文里的写作方法,并在段、篇的写作训练中加以运用和巩固。
总之,在我看来,阅读是写作的一个平台,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只有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有效搭建“平台”,为学生多做提炼、多做总结,才能让学生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与写作世界更加丰富,养成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尽情体验的好习惯,激励学生去积累写作素材,去感悟人生五味,去寻找阅读、写作中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