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寺观园林绿地空间利用现状研究★

2020-10-12 08:14
山西建筑 2020年20期
关键词:园林景观植物

张 莲 宗 桦

(西南交通大学,四川 成都 611756)

寺观园林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景观特色鲜明,是我国重要的园林类型之一。现有的研究多探讨寺观建筑、文化、意境特色,但对园林景观空间的利用现状的研究数量极少[1,2]。事实上,寺观园林历来是面对各个阶层游客的公共性园林景观,是公众日常游憩活动的空间,也是城市公共交往的中心。文殊院、大慈寺和昭觉寺是成都市内留存的三个典型城市平地型寺观,历史底蕴和地域人文传承深厚,园林结构完整,是川西地区平地寺观园林的典型代表。本文通过类比分析三座寺观园林的空间格局、植物特色和空间的利用现状等内容,归纳出川西平地寺观园林景观的空间格局特征和造景特点,明晰园林空间功能的变迁,为寺观园林的景观造景、修复与传承提供借鉴。

1 研究对象

文殊院、大慈寺和昭觉寺现在均位于成都市主城区(30°3′N,104°3′E)(见图1)。文殊院始建于隋大业年间,地处老成都的北大门,是古成都的重要的商业地段,现今文殊院区域成为成都市中心地带。大慈寺,始建于公元3世纪~4世纪之间,位于古成都东侧,占有成都东城之小半[3]。而今,大慈寺区域愈发中心化,位于一环路以内,毗邻最繁华的春熙路,是成都游乐、娱乐、商贸中心。昭觉寺于唐朝贞观年间修建,在修建初期位于距成都市东北方向市郊5 km处,而现今昭觉寺地处成都市三环路内。总的来说,三座寺观的位置都在不断中心化,成为当代成都文化与休闲服务的核心空间。

2 成都寺观园林景观现状分析

2.1 寺观园林的建筑布局

三大寺观主体建筑布局均坐北朝南,被园林和古朴厚重的围墙盘桓围绕,营造出与尘世隔绝、幽静、庄严神圣的宗教氛围(见图2)。内部空间大体上均遵循传统汉传佛教寺院的轴线式规整对称、多进式院落布局组合方式,由外到内基本为:香道—影壁或牌楼—山门—天王殿(前殿)—后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为整个园林空间营造出庄严、神圣不可侵犯的宗教氛围[4]。轴线两侧再依次布置钟楼、禅室、斋堂、廊坊等建筑;两旁配以禅、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等功能性建筑,形成围合封闭的院落空间[5]。

从细部分析来看,文殊院主体建筑东侧建筑密集,碑廊、长廊、千佛和平塔等建筑紧贴主轴,依次排布;大慈寺受外部环境限制,附属建筑数量最少,但斋堂、茶园、客堂等一应俱全,分布于东西两侧;昭觉寺建筑数量最多,园林轴线东侧尤甚,除了斋房和客堂之外,还增加了虔心亭、佛经像塔、金钟等。

2.2 寺观园林的植物景观现状

2.2.1寺观园林外围空间植物景观现状

三座寺观外围空间的植物景观有所不同(见图3)。文殊院外围空间最大,有独立的花园,营造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活动空间。景观植物注重乔、灌、草的搭配,种类最为丰富、布局自由。大慈寺四周无园林景观,仅用乔木作为隔离,有一种大隐隐于市之感。昭觉寺正北方向与列植高大乔木划分空间界限,将昭觉寺与动物园区分开来。

2.2.2寺观园林内部空间植物景观现状分析

1)植物种类调查与共性比较。调研发现,三座寺观内主要的植物种类超过30种,常绿树种选用较多(见表1),落叶树种相对较少,彩叶树和观花观果类植物更是屈指可数。同时大量选择乡土植物,使用频率较高的有银杏、香樟和桂花。三座寺观都使用的乔木有罗汉松、桂花、香樟、银杏(见表2)。三座寺观在灌木和草本的选择上差异较大(见表3)。文殊院和昭觉寺两个寺观中均有使用的灌木为花叶青木、海桐、月季、鹅掌柴、金边黄杨、朱瑾、南天竹、红花檵木、蜘蛛抱蛋、叉子圆柏、金边黄杨、腊梅、变叶木、朱瑾、马缨丹;草本植物主要包括吉祥草、沿阶草、麦冬,以及各类观花类草本,如八仙花、银边翠、曼陀罗、睡莲、蜀葵、兰草和香蒲等。在三座园林中均使用的灌草有海桐、吉祥草、沿阶草和麦冬。此外,草花的花期较为集中于夏季,春花较少,严重缺失秋花和冬花。

表1 三座寺观内乔木多样性分析

表2 三座寺观乔木相似度分析

表3 三座寺观内灌木草本植物多样性分析

2)植物景观特色分析。三座寺观在关键节点的植物景观营造上各具特色。文殊院注重节点的塑造,在重要节点会适当增加植物的种类和数量,如:千佛和平塔处植物无论是种类还是数量都相对丰富,乔、灌、草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5]。大慈寺在灌木和草本上倾向于大量使用具有观赏性的夏花植物,如:红花檵木、月季、八仙花、马缨丹等。而昭觉寺则以古树名木彰显特色,寺观关键节点均有寿龄较长的黄葛树与银杏。

3)植物造景手法分析。文殊院和昭觉寺均采用乔—灌—草的配置方式,景观层次丰富;而大慈寺植物景观主要以单层为主,重复性高。三座寺观园林的入口和中庭庭园大都采用排列整齐,株距相等的乔木对植和列植。后庭园林则会采用变化多样的种植方式,如孤植、丛植、列植、对植等,同时更加注重植物景观的季相变化,形成丰富的景观层次,营造出静谧神圣的宗教氛围,弱化坚硬的建筑物,增加内部景观的虚实变化[6]。在三座寺观中,虽然乔木差异不大,但根据不同院落使用功能仍有侧重。

4)园林空间特色分析。三所寺观园林空间特色各异。文殊院区别于其他两座寺观的是拥有独立的花园,形成寺中有园,园中有院,院中有景的格局,环境清静幽雅[7]。大慈寺庭院空间较为单一,空间分隔多用建筑小品,富有现代气息的小沙弥雕塑搭配开花植物增加了别样的禅趣。昭觉寺则采用树体高大、叶茂浓荫的古树名木分隔空间,如大雄宝殿前庭院内有一颗屹立300年的黄葛树,覆盖半个广场,将庭园自然分隔成休憩空间。

3 园林空间使用现状分析

根据寺观园林特点本次在每个寺观内选取了三个共通性空间进行数据调研,分别是:寺观园林入口、中庭和后庭。在上午(9:00~12:00)、中午(12:00~2:00)和下午(2:00~5:00)三个时段,每隔15 min记录各区域的来访人数。每个时段取统计平均值作为该时段的平均使用人数。通过分析不同时段内人流构成、活动类型等得出各个空间的使用情况。

由图4可知三座庭园入口处上午和下午两个时间段的客流量较大;主要活动为参观和祭拜,其次是摄影和休息。从调研数据来看,三座寺观祭拜游客占比51%,与其他社交性游客比例趋近于1∶1。由图5可知,园林中庭处,下午时段访客数量最多,游客的主要活动类型仍然是祭拜。由图6可知,相比其寺观内部其他空间,寺观此处游客量相对较少。游客也更加倾向于开展一些休闲活动,如:摄影、投喂动物、参观等。

4 讨论

从整体上来看,目前的成都市寺观园林植物景观营造遵循因地制宜、师法自然,为寺观园林造景中极其重要的元素之一。但三座寺观的植物景观设计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如:彩叶树和观花植物数量不足,中下层植物景观缺乏,水体植物景观不足等。成都在我国属于辐照程度最低的区域,阴雨天所占比例较大,亟需彩叶植物和观花植物丰富寺观园林色彩,提升园林色彩明度和亮度;并通过多层次、多变化的植物配置抵消气候背景带来的沉闷。可在寺观园林中广泛种植:金叶水杉、千层金、复叶栾树、紫叶李;同时中下层植物景观的缺乏,也会影响植物群落的稳定性,应该注重乔灌草三者的结合,既能增加观赏性也能丰富植物多样性。如:在适当处可以增加耐寒,适应性强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珍珠合欢、红花檵木、变叶木等;寺观园林植物景观整体苍翠挺秀,增加一定的观花植物,能丰富观赏性。如春花植物:杜鹃、樱花、迎春、蜀葵、二乔木兰等;在此基础上,间植如桂花、腊梅、蔷薇和白兰花等芳香植物,以植物形、色、香整体塑造景观,也提升寺观园林意境美;结合现有的水景,适当增加水生植物,营造水底至水面不同层次的景观。如:睡莲、芦苇、香蒲等植物相搭配,营造出层次分明、意境幽趣的水景。

通过对三座寺观不同时间段内活动类型进行分析得知,三座寺观园林的来访游客祭拜人数占游客总量的47%,可见寺观园林的宗教功能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寺观园林自古就是城市开放公共空间,是居民休闲、交往、交流的最直接的场所,现在寺观园林功能的完善和景观的提升,其公共化程度越来越高,游憩功能也变得越发重要。在所选的三处观测点中寺观中庭和后山庭院停留了大量游憩人群,中庭处院落尺度大,空间开阔,后山庭院绿荫如盖搭配景观小品形成了尺度适宜的停歇空间,便于游客在其中开展各类活动,为寺观园林注入了独特的人文气息。

5 展望

现代寺观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功能和使用人群也在发生着巨大的转变,本文通过研究得出以成都为代表的川西寺观园林作为公共空间日渐成熟,来访者不仅为宗教文化所吸引,其自然、生态、舒适的园林空间也越来越融入人们的生活,成为开放的城市公共空间,为现代寺观园林的精确定位和建设及发展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园林景观植物
景观别墅
火山塑造景观
清代园林初探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哦,不怕,不怕
将植物穿身上
植物罢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