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展陈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提炼与展示
——以中国国家博物馆“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为例

2020-10-11 06:23刘晓雪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20年9期
关键词:甲骨甲骨文展厅

刘晓雪

(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 100006)

一、甲骨文文化展概述

2019年10月22日,“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以下简称甲骨文展)在国家博物馆开幕,这是国家博物馆第一次举办以甲骨文为内容的文化展,是国家博物馆馆藏甲骨的第一次大规模展示,也是中宣部、教育部、文化部等联合主办的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习近平在致甲骨文发现和研究120周年的贺信中说:“殷墟甲骨文的重大发现在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汉字的源头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值得倍加珍视、更好传承发展。”从甲骨文、金文到篆隶、行楷,作为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汉字的结构数千年来没有改变,这种传承是真正的中华基因,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最具象的表现形式。正如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在展览前言中提到:“甲骨文也是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2017年,甲骨文成功入选‘世界记忆名录',标志着世界对甲骨文重要文化价值及其历史意义的高度认可,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此次展览的平面设计内容庞杂、形式多样,不仅通过大量的文字与图像信息,结合近190件甲骨、青铜、玉石、书籍实物展品,展示了甲骨文的发现与制作、甲骨文所反映的商代社会以及甲骨文的近代研究等内容,还在展览中将每片甲骨的拓片、铭文以及释文解读作了详尽的阐释与设计,同时融合了全息投影、沉浸式互动等数字媒体展示方式,使更多的受众认识甲骨文,了解甲骨文,进而更好地呈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彰显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展示中华文化的艺术精髓和文化品格。

> 图1 展览海报设计

> 图2 展厅全息纱幕动态投影设计

> 图3 展品说明背板设计

> 图4 观众在体验展厅互动多媒体沉浸空间

二、博物馆展陈平面设计中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提炼与展示

(一)建立视觉形象系统,明确精神标识导向

视觉形象系统的建立是平面设计在展陈设计中最重要的呈现内容,平面设计者需要在充分了解展品的基础上将三维展品形象提炼成二维平面语言,再在展厅中转换为三维的空间视觉架构,这种三维—二维—三维的相互转换也是博物馆展陈平面设计与广义平面设计的最大不同。视觉形象系统奠定了整个展览视觉的基调,决定了展览的视觉风格,构建了展览的视觉化表达,也是展览留给观众的第一视觉印象与体验,从而让展览对观众从视觉角度产生思维上的影响。

为贴合展览主题,此次展览首次采用了“证古”与“泽今”两套视觉形象系统,一是以此次展览中展出的重要甲骨之一——“大骤风”涂朱卜骨为主要视觉呈现。甲骨文的发现即是对史记等史料的实际印证,谓之“证古”。展览中重要大版之一“大骤风”涂朱卜骨记载了一次罕见的大风,这种记载了特殊天象的甲骨对于甲骨断代工程的年代演算与印证亦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展览中包括展厅外部的海报、立牌和请柬,以及展厅内多处视觉形象应用均采用了此视觉主线设计,以突出甲骨文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与艺术张力(图1)。第二条视觉主线则是以“甲骨文宇宙”为设计模型,主要用于主题墙背景设计与入口处全息纱幕投影,目的是以甲骨文的再创造来呈现甲骨文文化跨越时空的新活力以及这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对现代生活与文化的影响价值,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图2)

博物馆展览的视觉导向设计隶属于整个视觉形象系统,是依据展出场地的特性与限制,将各个展示单元在展场空间中的布局依照展览叙事线索,以符号、文字等视觉表现来安排并引导观众参观路线的设计。在此次甲骨文展展厅内部的动线导向设置上,平面设计遵循主题突出、清晰明朗的设计原则。第一部分“契文重光”主要介绍甲骨文的发现、甲骨文的文例、字形特点及甲骨文的分组,让观众和读者对甲骨及甲骨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部分“契文释史”展示甲骨文及其反映的商代社会,分为商王世系、祭祀与信仰、战争与军队、贵族与职官、畜牧与田猎、天象与农业、疾病与生育等9个主题,以甲骨为依托,同时展示与之相关的青铜器、陶器、玉器等文物;第三部分“契于甲骨”则介绍了一百多年来的甲骨学者及研究成果,包括早期学者刘鹗、孙诒让、王襄,以及中国近代研究甲骨文的四位著名学者“甲骨四堂”的著作。首先在标题设计上,各级标题采用竖构图的表现形式,在起到明显区隔与导向作用的基础上,更突出甲骨文悠久的历史文化感与展览的正大气象,且字高字体的设置以展厅空间维度限制和观众的观看视角与距离为第一准则。在材质及工艺的选择上,除常规PVC喷漆外,还采用了金属或仿金属质地的立体效果,并用雕刻灯投影将参观动线与单元区隔做进一步强化。设计以多样的材质与工艺来映衬展品所处的时代背景,同时为不同层级的内容做了区分,明晰了观众的参观动线,丰富了展陈空间的层次感。在细节的处理上,如二级标题的边框线采用定制8mm宽的缎面拉丝金属空心U形管,而主题墙标题字采用了拉丝金色双层板与30mm厚PVC结合,侧面喷哑光金漆的工艺,这样既在质地与颜色上做到了与展览时代背景的相互呼应,呈现出此次展览的厚重历史感,同时又较全金属质地减轻了高达50余厘米立体字的实际重量,降低了施工难度与材料成本,增强了展览的安全系数。

(二)传达展品信息,阐释文化内涵

展览作为一项专注于视觉的表现形式,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展品知识与展览意义的信息输出传达,但如今的公众已不满足于被动受教,而更倾向于在输入知识的同时获得美感与体验。这就需要平面设计者在工作中秉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以展品视角为中心转换到以观众视角为中心,在对展览内容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将所要表达的信息与观念在展厅中做到艺术视觉的有效呈现,使之既符合观众的观看舒适度,又不影响展品主体的展示。

与其他同类型的主题展览相比,甲骨文展的最大不同在于文物本身相较展厅空间来说体量较小,且上书文字距今年代久远,识读性较弱,但这些甲骨本身以及甲骨上的文字又要作为整个展览的主要内容来展现。为解决这种矛盾,明确阐释文物中蕴含的文化信息,使之能以清晰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在说明背板的设计上我们将每片甲骨的拓片均做了放大处理,力求将甲骨文字细节展现无遗,并辅以现代字形的原文和释文与之呼应,既方便观众阅读了解,又在视觉上形成强烈对比,加深观众对文字从古至今演变的印象。在构图编排上并未遵循统一的设计模板,而是根据每件展品的特征、拓片的形制以及文字的多少逐一编排、构图,力求在节奏细微变化的同时兼顾观众的观看舒适度,又能与整个展陈空间和谐统一(图3)。在施工工艺方面,此次文字展板设计采取了弱化背景,突出主题的设计原则,使之不破坏整体的空间节奏。例如第一、二部分的释文均采用丝网印工艺,第三部分则将喷绘的文字信息直接贴于墙面,而将拓片与学者照片分别做叠层与悬空处理,这样较传统PVC喷绘展板而言既突出了信息重点,又丰富了视觉层次和设计韵律。

(三)营造展厅氛围,调节展览节奏

目前,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开始探究展厅背景颜色与材质、展品及灯光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光线与背景的处理,可以使展品的呈现更加突出和立体,从而营造出深厚的展陈空间视觉风格。此次甲骨文展从“大骤风”涂朱卜骨中提取象征其珍贵与神圣的深朱砂色,从“甲骨文宇宙”中提取背景中的黑色,两套视觉系统中的代表色贯穿展厅内部成为空间主色彩。两种颜色的穿插喻示着甲骨文文化的古今交汇与融合,既与低位点照明灯光配合以衬托展品,又深化了展览主题思想。据《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观众调查表》显示,有91%的观众认为整个展厅的色彩基调与展品和展览的整体氛围搭配协调。此外,展厅中还多处运用了具有时代代表性的纹饰与景观图等平面设计,采用喷绘、纱帘、雕刻灯等不同呈现方式,不仅烘托了时代氛围,营造了历史沉浸感,而且调节了展厅空间韵律与节奏,在缓解观众观展疲劳、提升观展体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二维的平面设计向展厅三维空间的过渡中,与多媒体的结合与运用是平面设计营造展览氛围、烘托展品内涵的重要呈现方式和未来趋势。甲骨文展平面设计中运用了多种数字媒体的表现手法,如投影、视频等。在甲骨文展览的第二部分,借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金、木、水、火、土“五行”为线索设立的全景互动沉浸式体验区,以甲骨文字分别构成金戈铁马、茂盛森林、风雨湖泊、部落篝火及土地众生等五组情境,观众可通过触屏自由选择体验并生成由自己控制的展厅沉浸空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互动体验将展厅呈现形式的操控权由展方移交给观众,由被动接收转为主动设计的观展方式能够帮助观众更深刻地理解展览内容,进而深化展览主题,提升观展体验。(图4)

(四)促进展览学术研究,延伸展览场外影响

展览图录是将有关展品的重要信息,如展品图片、文字说明及学者论著等按照展览大纲的逻辑顺序进行编排,从而方便人们在展览之外进行展品欣赏及学术研究的出版物。展览图录是展览内容的延伸、拓展与辅助解读,因此有时图录的形式设计也隶属于展览平面设计的范畴。甲骨文展览图录设计遵循朴实简约、沉稳大气的设计风格,在书籍的文字、色彩、材质、工艺等方面摒弃华而不实的形式,突出展览与展品本身,力求清晰展现展品原貌,并结合展览大纲合理编排甲骨原文与现代释文,还融合了相关学者对展品的考证和解读,使观众能够在展览之外更系统更清楚地了解展览与展品信息,指引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延伸阅读及学术研究。在图录设计中不仅是将展品与信息简单罗列,还要在书籍整体和内页的分配布局上考虑实用性与观赏性。如展览中的重要展品之一“土方征涂朱卜骨刻辞”,曾是“甲骨四堂”之一罗振玉所藏甲骨精品中的精品,其照片收录于罗振玉所著《殷虚书契菁华》一书的第一页,足见他对这片甲骨的重视与喜爱。图录中不仅将这件重点展品以满页放大的高清图来呈现文物的细节,还在封面处采用了这张甲骨照片,以期与展览形成统一的视觉形象,加深观众与读者对甲骨文这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印象,持续扩大展览的生命力和影响力。

三、博物馆展陈平面设计在中华传统精神标识展示方面的趋势与意义

博物馆主要通过展览与公众产生对话,进行展览主题思想的传播与交流。在传统博物馆展陈设计中,平面设计在展览视觉系统的建构,文字信息的传播,到整体氛围的营造,以及最后展览的延伸与拓展,这种对话的模式更多的是博物馆向观众的单向传递,观众处于被动接收信息状态,因此并未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对话。随着观众对观展体验要求的提升,以及展览站位从博物馆向观众视角的转换,加上“互联网+”形势下数字媒体的介入,这种趋势势必会给展陈中的平面设计带来形式与功能上的创新,而这种创新趋势又将连同观众的反馈主动反向作用于展览,甚至成为展品本身,进而改变展览的意义。

正如策展人赵永所说:“我们想通过这次展览尽力让公众去接近甲骨文,了解甲骨文。甲骨文本身内容比较深,距离公众还比较远,但这是我们努力的一次尝试。”甲骨文展的目的之一是想让甲骨这项专业性研究普及到更多的公众,使深奥难懂的文物以新的视觉呈现方式进入公众视野,为观众所理解并认同,从而在加深传统认知、增强文化自信方面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作为博物馆平面设计的现代呈现方式之一,此次展览中多媒体互动设计的运用体现了博物馆展陈由单向的陈述式设计走向立足于观众视角的交谈式设计的趋势,且充分考虑了设置比例与位置,在缓解观众“博物馆疲劳”和保持展览专业性两方面到了预期的平衡。

狄更斯所言“这是最好的时代”,对于现如今的博物馆行业来说亦然。如今,更多的数字媒体艺术与平面设计相结合的参与式设计已融入博物馆的展陈之中,如复合动态全息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公众以及业内人士的目光。这种融合带来的优势不仅体现在知识传播和公共教育方面,其较传统平面工艺在环保意识与能源消耗上的积极作用亦不容忽视。然而在目前国内跑步追热展、人人谈“国宝”的全民浪潮中,既要跟上新媒体技术的滚滚车轮,同时还要警惕过多的数字技术展示给展厅设计带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过多交流”,避免“所有的展示都配以或文字说明或视听演示或其他各种技术手段的演绎”。展陈设计中现代技术的运用是为了提升观展体验而存在,切不可过分演绎,喧宾夺主。

随着多元消费时代的到来,以及公众对场景体验的需求变化,这种变化不仅给传统消费行业,同样也给博物馆行业带来了挑战。而与普通消费行业的区别在于,博物馆要将这种挑战转化为机遇,不仅要能够匹配公众需求,同时还要具备引领公众的核心能力。“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的平面设计创作围绕着甲骨文的背景、内容与研究展开,同时结合了新媒体与现代设计的交互关联,是一次洞察博物馆观众内在思维的设计探索,捕捉了传统展览向体验展览、设计展览的过渡与融合,从而满足了公众对博物馆展览的全新想象。■

猜你喜欢
甲骨甲骨文展厅
不断改变,不断进步 参观KEF展厅后随笔
字溯甲骨∙文承龙韵
BESPOKE ROMANCE展厅
GAB展厅
NORHOR成都展厅
一百二十年来甲骨文材料的初步统计
说甲骨新缀所见的“南孟”与“奠子方”
甲骨释字四则
甲骨文“祸”字新证
三千年甲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