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
关键词政府主导 劳务移民 就业困境
劳务移民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十二五”生态移民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进城镇化进程、改善生态环境和缓解迁入地劳动力短缺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以无土安置为主要形式搬迁安置的劳务移民来说,就业是决定这个群体是否“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性因素。就目前劳务移民的整体调研情况而言,迁入地能够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就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就业形势严峻,而劳务移民本身就业技能欠缺,人力资本缺乏、社会资本缺失、文化资本缺位,使得这一群体陷入了就业困境。加快培育相关产业增加岗位供给、针对性进行就业帮扶是帮助劳务移民走出就业困境的根本出路。
“十二五”期间,为从本质上解决中南部地区的贫困问题,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决定对宁夏中南部地区34.6万人实施移民搬迁,涉及到的迁入迁出地根据实际情况可采取就近安置、开发土地集中安置、劳务移民无土安置等多种移民形式,其中劳务移民数量占生态移民安置总量的四分之一,共计2.01万户8.65万人。
大武口区作为“十二五”劳务移民安置的重点地区,自工程实施以来,共分11个批次搬迁安置固原市隆德县劳务移民2520户9451人,本文的调研对象沐恩新居即大武口区劳务移民迁入地的集中安置点。按照政府统一规划,劳务移民安置点配套建设了学校、幼儿园、医院、服务中心等公共设施。同时结合移民的实际需求,前期对移民开展了驾驶员、纺织、葫芦彩绘等就业技能培训,以期促进移民就业。
然而,对于劳务移民来说,搬迁至新环境意味着彻底脱离了农业生产半自给自足的环境。据发放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在50户受访家庭中有劳动力118人,以打零工为主的86人,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有12人,20人处于失业状态。住房的压力、日常消费性支出的压力使得他们维持生活的各项开支直线上升,加之就业并不如人意,劳务移民为了缓解生活压力甚至出现了安置房空置返回原籍、两头跑的尴尬局面。
(一)劳务移民的概念
本文所指劳务移民即在政府政策的主导下,将移民集中迁移到新的安置区。生计方式以务工取代农业生产,就近在安置区附近的工业园区、产业基地就业,或依托政府以订单培训方式向企业输送劳动力的方式获得就业岗位,从而获得薪酬用来维持生计需求。
(二)劳务移民的特点
一是无土安置,移民迁出地的土地收归国有,迁入地不给移民分配土地,移民完全以务工为生;二是户籍性质的转变,劳务移民的户籍实行属地管理政策,户籍将由迁出地的农村户口转变为迁入地的城镇户口;三是享有同迁入地居民同等的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政策;四是无安置房的产权,劳务移民安置周转房属于租住性质,没有产权;五是在就业安置方面自主创业的移民可享受相关创业优惠政策,政府全额贴息的小额担保贷款等。。
(一)就业形势严峻
通过对调查对象的个案访谈和问卷调查我们发现,劳务移民并没有较为明确的就业或求职目标,对就业缺乏规划性,大部分人还停留在“过一天算一天”阶段。加之劳务移民迁入到新的环境,社会资本积累有限,根据社会关系获得的就业机会较少。同时因为与迁入地在语言沟通上的非同频,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他们的社交范围,社交“内卷化”现象严重。,获取岗位招聘信息的渠道狭窄。正因如此,大部分劳务移民的经济来源主要依靠“打零工”,日工资现结,就业稳定性差,缺乏长期的就业保障。甚至有劳务移民为保障基本的生活水平选择回原籍继续务农,总体来说就业形式较为严峻。
(二)就业类型单一
由于劳务移民长期生活在农村,对农耕技术掌握较为娴熟,但脱离了农业生产后他们缺乏从事相应专业技术岗位的技能,加之劳务移民普遍来说文化程度不高,所以搬迁后的劳务移民就业类型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的工种。据发放调查问卷的数据显示,118个劳动力中从事泥瓦工15人、在建筑工地等打零71人、餐厅服务员3人、酒店保洁2人、超市收银4人、纺织厂技工3人。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传统岗位不断被替代,很多岗位对求职者的综合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劳务移民在人力资本上的投入远远不足,使得他们难以在劳动力市场高质量就业,可供选择的就业范围和类型非常有限,绝大部分还是靠体力劳动获得就业机会。
(三)就业环境不容乐观
石嘴山作为宁夏因煤而立、依煤而兴的资源型城市经过多年的大规模采掘,煤炭资源已逐渐枯竭,整个地区经济滑坡严重,失业问题和环境问题同步凸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下,石嘴山市第三产业发展缓慢、新興产业发育不良,可提供就业岗位缩减,在企业特别是矿产企业停产、倒闭的情况下,本地困难人口难以找到合适的就业机会,对于劳务移民来说在社会资本缺失的情况下就业大环境不容乐观,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就业不确定性。
(四)就业满意度较低
劳务移民因其本身的文化层次和职业技能相对较低,所以就业领域限制在制造业和建筑业。从调查问卷反馈的数据来看,沐恩新居劳务移民整体文化程度较低,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72.1%,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7.9%,参加过政府部门组织的技能培训并获得初级证书的占40%。我们可以从这些数据中看到,劳务移民自身的生计能力和城镇化发展需求不匹配,大部分劳务移民只能从事城市人不愿意干的低端而收入又低的工作,不利于劳务移民生计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导致劳务移民在新环境中依然无法通过就业获得归属感、认同感和尊严感。同时,因为就业岗位的非可持续性,劳务移民无法在付出劳动的同时享有相应的权益保障,加剧了就业的不稳定性。部分移民也因对政府统一安置就业岗位的不适应或薪酬待遇不满意,被迫频繁更换岗位。在调研中,有79%的受访者对当前的就业情况表示不满意,有62%的受访者表示当前的就业是为了维持生计的无奈选择。
(五)就业服务体系不完善
从相应的配套政策来看,虽然政府针对劳务移民组织开展了相应的就业技能培训,但是这些培训一是培训形式单一,缺乏针对性、灵活性,培训多采用理论教学或现场观摩等快餐式培训,与劳务移民本身的接受能力、文化程度不相匹配;二是培训内容依然以体力劳动为主;三是培训覆盖面小,没有真正带动劳务移民的参与积极性,部分培训流于形式和走过场,后续跟踪服务欠缺,培训实质效果不佳。此外,政府所提供的的公益性岗位数量极少且薪酬太低,虽解决了就业问题但在经济收入方面帮扶有限,同时作为服务移民的社区机构并没有很好的发挥服务作用,缺乏对就业信息的收集整合和推送,没有搭建起用人单位和劳务移民间互通信息的桥梁。整体来说,就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增加岗位供给
劳务移民属于在政府组织、规划和资助下的自愿移民。因此,劳务移民的就业问题,政府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解决劳务移民的就业问题需要大力发展相关产业。一是强化就业岗位供给,石嘴山市可结合地域资源积极发展旅游业,充分利用现有优势资源如沙湖观鸟基地、北武当地质公园、五七干校原址、中华奇石山等,发展休闲旅游产业增加就业岗位供给;二是鼓励地方企业吸纳移民就业,政府可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对地方企业给予更多的扶持,以此来提升企业吸纳移民就业的能力;三是鼓励移民自主创业,引导移民用好创业扶持政策,投身副食餐饮等低准入门槛行业的创业;四是开展区域劳务合作,通过与周边区域有用工需求的用人单位合作,将移民区富余劳动力通过订单式输送的方式解决就业困难的问题。
(二)开展针对性职业技能培训
结合前文政府组织培训的特点,要做好劳务移民职业技能培训工作首先必须对劳务移民主体的培训需求开展调查,加强技术培训的针对性。政府在组织技能培训时一方面要对用工市场的需求和劳务移民的就业诉求进行精准识别,一方面要根据市场反馈的信息来制定并逐步优化完善各类技能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其次要创新培训方式。劳务移民整体来说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相应地工作经验,理论教学式的培训在短期内难以见效,所以培训方式要根据劳务移民自身的学习能力适当的进行调整和创新,可多采取实践教学、反复训练的方式增强培训的效果,进而激励移民积极参加技能培训;再次要注重提升培训的质量。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就业培训配套资金的投入,同时要建立健全培訓制度,对培训项目进行评估考核,对培训单位资质进行审核,确保培训质量,避免仅仅是为了完成培训任务而走过场;最后,为了能使移民能够更好的在迁入地稳得住,必须注重为移民家庭的人力资本投入,通过加强对二代移民的教育提高移民子女的科学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阻断再生贫困的发生。
(三)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一是做好就业指导工作。首先要强化政策宣传,可采取进社区、到岗位和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宣传解读好有关劳务移民就业的政策,指导劳务移民用好、用活、用足政策,克服“等靠要”思想,增强劳务移民自我发展的信心;其次是强化教育疏导,通过开展劳务移民招聘会、恳谈会、移民社区日等活动,帮助劳务移民提意见、说问题,及时掌握其思想动态和就业需求,有针对性的解疑释惑、提供精准帮扶,引导劳务移民走上致富道路;再次将就业培训、就业指导和就业后的管理服务结合起来,通过对劳务移民就业过程中各种问题的反馈收集及时制定解决方案,为推动劳务移民就业工作稳步开展积累经验;最后完善劳务移民就业激励制度,引导移民加强自身学习必要性的认识,激发移民参加培训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做好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联合社区建立劳务信息综合应用平台,通过对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发布,整合就业信息资源,为劳务移民提供更多的就业信息和机会,解决劳务移民因社会资本短缺而导致的就业信息获取渠道狭窄就业困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