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30年来湘西州各民族音乐工作者、外地曾在湘西工作过的或湘西籍音乐工作者创作的声乐作品为教学研究对象。目前,对于湘西民族声乐作品的研究已经成为声乐学习与教学的必要趋势。湘西地方各高校近年来重视挖掘本土声乐资源,在声乐课程开发中融入地方声乐作品,把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纳入课堂教学,这在声乐教学改革中是新的尝试和大胆改革。
关键词: 新编创;湘西民歌;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21-0-02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各民族音乐文化源遠流长,能歌善舞的湘西人民从日常生活之中创造出贴近生活劳动的民歌,这些民歌是我国多民族音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不同的角度生动地反映着当地人民的精神面貌、文化和宗教信仰。通过歌声的表达与传承,可以切实感受到各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
一、新创编湘西民歌演唱方法研究
根据湘西民歌的音乐特点,将其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运用到声乐课堂学习中,是专业导师教学与自己声乐学习的一次实践性的突破。将选择好的作品从衬词衬腔、用嗓方法、旋律节奏等入手,来探讨湘西民歌的声乐学习和演唱方法,体验湘西民歌风格的独特性。由土家族民歌编创的声乐作品具有真假声结合、轻弱声高位置气息控制的演唱特点;由苗族民歌创编的声乐作品带有方言、曲调婉转、声腔独特的演唱特点。如:《西兰卡普》《酉水号子》《天下不二门》《摆手欢歌》《苗家酒歌》《苗岭的早晨》等。目前,湘西民族声乐作品的演唱教学研究已经成为高校民族民歌教学的一个研究方向。[1]
(一)衬词研究
在湘西苗族民歌以及新编创作品中,衬词的运用非常重要,主要目的是让旋律更好听,更加富有地方特色,强调歌词,在许多歌曲中都有。比如在苗族民歌《为什么苗族人人会唱歌》中,就加入了如“衣”“哦”等衬词,作为歌曲的绞腔,湘西苗歌几乎每首歌都是以衬词“噢”字作结束。它使苗歌的首尾得到统一个性更加突出风味更加浓厚。衬词“噢”用在歌词的后面来烘托歌词。在苗语里面“噢”是一个没有实际意义的语气词。经常放在句末用来烘托主句。比如在苗语里面喊“哥”便会在“哥”后面加一个衬词“噢”。加了这个噢字以后,就更加具有苗族风味了。一般在歌曲的最后一句句末也会加上一个“噢”。
(二)润腔研究
润腔技巧是我国各民族展现风格,突出特色的一种带有神秘音乐特征的符号,也是每个民族为表达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的重要手段。在近年来新创作的声乐作品中,润腔技巧的使用非常普遍,例如宋祖英演唱的《大地飞歌》中倚音、下滑音等的使用,凸显出苗族人民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新创编湘西民歌的歌词中润腔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它是湘西民歌特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例如土家族民歌中,润腔的使用更为地域化和生活话,声乐作品很多受当地戏曲的影响较多,如:湘西辰河戏、傩戏等,在润腔上高亢有力,常常以耕作、收割、欢庆等场面作为抒发对象,在演唱的同时伴有爆破音,音域范围跨度不大,较少有六七度的大跳音,句与句之间互相应和,表达意思承上启下,接近口语表达。从曲式结构看一般作品中的主音、下属音和属音都属于功能音,表现出语言特点的声腔运用的独特性,在当地,这种特有的演唱方式常常被生活化用于日常交流、婚丧嫁娶、民俗活动等场合,别具韵味和独特性。而其他音则起到声音平衡、强化主音特色,实现在主音上润腔的色彩功能。[2]
(三)气息与用嗓研究
气息饱满且吐字清晰情感投入,这是湘西人民祖祖辈辈唱歌的情感基调,受四面环山交通不便生活环境恶劣的影响,湘西人民自古民风淳朴、感情奔放,以歌传情,以歌达意,所以当地民歌资源丰富,演唱风格多样,气息和声音的运用值得研究和学习。
湘西民歌演唱时尽量使用真声居多的用嗓方式,喉头和声音位置根据苗族、土家族民歌风格不同而不同,土家族的用嗓大多喉头位置较低、多利用口腔共鸣和鼻腔共鸣,来保持声音色彩饱满,结实、透亮。而大多数苗歌受旋律影响,声音位置较高,以便获得清新明亮的悠远感,这也是演唱湘西土家族、苗族民歌必须了解的地域文化蕴涵。在新编创的民歌中对演唱者的气息加大了一定的难度,随着声乐教学的科学性、时代性和艺术性,声音技术和演唱者的潜力一直被声乐教师挖掘,难度较大的作品一般声乐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都能驾驭,其中气息、用嗓、衬词、润腔等技术难度把握较好。[3]
(四)旋律节奏特色研究
在音乐节奏方面,湘西各民族民歌各有具风格,例如土家族民歌的旋律和节奏形成在原始的民歌采集中多半为较自由、前紧后松、切分音使用较多的节奏型例如:土家民歌《嘎墨请》(用土家语演唱)整首作品节奏使用前十六分音符和切分音,在演唱时节奏又显示不规则的前十六分音符和切分节奏,有时慢一点有时紧一点的特征。苗族民歌的旋律较为固定,大起大落非常具有抒情性,声音比较平直,音域范围不大,节奏自由,所以拍点不容易把握。在新创作的苗族民歌中旋律和节奏已经被汉化的较多,节奏清新明快,旋律悠扬富于歌唱性。例如《湘西正青春》《请到我们湘西来》《青青的马桑树》等。
二、充分挖掘民族地方声乐资源,推动声乐教学改革
声乐学生不仅在学校需要学习专业的声乐技能,演唱不同风格和不同时期的声乐作品,包括中外艺术歌曲、歌剧选段、创作歌曲等。同时,也要学习地方民族声乐作品。把它运用于社会实践、舞台实践中。需要具有扎实的声乐演唱技能和较完善的声乐专业知识结构,能够综合运用专业技能方法以及信息技术立足于民族民间音乐的学习和传承。
在声乐课程教学改革的背景下,民族地方声乐教学资源的挖掘和整理迫在眉睫,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技能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声乐艺术学习结合于实践教学共同推进声乐课程改革。湘西民族民间音乐丰富,在湘西活跃着许多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以及音乐工作者、音乐研究者。对湘西的音乐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推动了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繁荣和发展。
三、利用声乐教学传承民族文化更要与时俱进
从音乐学的角度来说,新编创湘西声乐作品具有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等特色的。具有区域性民族声乐作品的典型风格。其创作时代气息感强烈、作品新颖独特、专业性、科学性较强等特点。在大思政背景教学背景下,運用民族文化育人润物细无声的特点,在湘西民族地方高校中开展以利用民族声乐教学为契机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目的的声乐主题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热爱民族地域文化,恪守精神家园。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辨是非观念,开拓自己的文化视野。提升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情趣。扎根地方,像人民学习,演唱好湘西地区声乐作品。[4]
四、湘西民歌声乐作品的影响
湘西民歌音乐文化源远流长,能歌善舞的湘西人民从日常生活之中创造出贴近生活的民歌,这些民歌是我国多民族音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不同的角度生动地反映着湘西人民的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通过歌曲的表达,人们可以切实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湘西各民族文化。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湘西本土音乐家及国内外关注湘西民族地区的词曲作家谱写了大量经典、有价值、高水准的新民族声乐作品,这些作品被大量运用于宣传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的生活现状和真实情感。例如《马桑树儿搭灯台》被用于大型歌舞《魅力湘西》的主要旋律;《你莫走》被用于电影《爱在湘西》中的插曲等,还有许多被列为声乐大赛的曲目如《山寨素描》《土家卡普卡》《喊秋》等。有些被全国著名歌唱家唱响在各种舞台。比如曲作者有施光南、徐沛东、白成仁等,词作家有叶蔚林、于沙、谭仲池、佘致迪等。这些名家把湘西题材的声乐作品进行新创作,其词曲特点和歌唱性强,运用于教学有一定的特色和亮点,对声乐学习和教学都是很好的资源。
地方高校声乐教学改革一定要重视地方民族声乐在教学中的地位,可以通过学生的舞台表演、社会实践深入人民群众中,更好地让学生获得演唱的真实感。在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的声音特质选择合适的民族声乐作品,培养和锻炼学生把握不同风格和地域特色的音乐文化知识更好地为歌唱服务。[5]
参考文献:
[1]刘福瑞.高师声乐教学改革的实验与思考[J].艺术教育,2005(05):54-55.
[2]张子伟.湘西文化之谜[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1991.
[3]潘存奎.浅析湘西土家族民歌及艺术特征[J].美与时代(下),2010(06):45-47.
[4]吴越,陈东.当代土家族母语民歌音乐特征探究——以湘西土家族苗族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9,36(04):40-43.
[5]胡远慧.湘西保靖县苗族、土家族民歌族性特征调查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