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同理心教育

2020-10-09 11:26徐欢
教育界·上旬 2020年11期

徐欢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是著名的教育家,其著作《给教师的建议》深受学者们的欢迎。该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读书教育、后进生教育、教师角色和对其他学科借鉴意义方面。本文将简要分析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同理心教育,主要从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要有一颗同理心及培养学生的一颗同理心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同理心教育

为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并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苏霍姆林斯基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了一本书,即《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译者根据中国实际国情,选取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精髓部分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其他著作里有利于教师发展提升的精彩内容,合成一百条,改书名为《给教师的建议》。该书自出版以来,深受学者们的欢迎,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和研究,其研究主要集中在读书教育、后进生教育、教师角色和对其他学科借鉴意义方面。

一、同理心的简介

同理心(Empathy)是心理学上的一个专业术语,经常被翻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移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而“同理心的核心是理解”,人们只有做到先理解别人的情绪和感受,重视每个个体的独一无二和独特体验,才能够想出积极、有效的应对办法并付诸行动。因此,同理心与同情心的区别在于,除对别人的情绪感同身受外,还有更加理智的认知与态度。同理心常见于患心理性疾病的病人治疗上。医生们对那些病人的态度要真诚和有同理心,认真倾听病人的情绪,感同身受并理智地挖掘病人情绪产生的根源。只有这样,医生才能成功治愈病人。把同理心延伸到教育方面,同样,教师对学生要有一颗同理心,学生对教师也要有一颗同理心。这样,师生关系才会和谐,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意义。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许多建议,都向教师传递了这种同理心教育思想。本文将简要地对其进行分析和阐述。

二、浅析《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同理心教育

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要有一颗同理心,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教师要用同理心正确理解学生的成绩差异,并在学习方面给予针对性指导。书中第5条,苏霍姆林斯基建议让教师记住“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他解释道:“学生从事脑力劳动的力量和思维能力是不同的。有的学生对知识领悟、理解快并能很快记住,而有的学生对知识领悟、理解得很慢并记不牢,从而出现了学习成绩的差异。”他进一步阐释了不同的学生是按照不同的学习方式掌握同一知识的,教师不能机械地搬用一切教育和教学的规律抽象地对待所有学生。相反,苏霍姆林斯基在第4条建议中着重强调教师应该善意待人,就是说,教师对待学生犹如对待自己的儿子或女儿一样。对于学生学习成绩不好、落后这样糟糕的事,如果教师自己的儿子或女儿遇到了这种事,会怎么办?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应该运用同理心正确理解、包容和接纳学生的这种成绩差异,挖掘学生成绩差异的背后根源,不要求学生做他做不到的事,并耐心地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不同的习题布置量、不同的作文写作要求和不同的练习难易度等,让不同的学生掌握同一知识,从而使所有学生或快或慢地前进。学生从自己的作业得分中看到自己的努力时,就会获得成就感和喜悦,进而提升学习成绩。

第二,教师要用同理心正确理解学生的各种过错。《给教师的建议》中第32条建议,苏霍姆林斯基提到的一个典型案例是儿童对时间的流逝感完全不同于成人,吸引儿童的新事物让他们想不到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以至于作为学生的儿童完全忘记了写作业。苏霍姆林斯基用这个案例来建议教师,要用儿童而非成人的眼光来看待时间,这样就会理解作为学生的儿童未完成作业的根源。换言之,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换位思考,正确理解和接纳作为学生的儿童不写作业的行为,而不把它看成一种过错,并教会学生如何正确控制自由活动时间。这就是教师有一颗同理心的完美体现。另外,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也更加深入地提到教师对学生过错表达同理心的具体措施。他建议教师理解和感觉到学生产生过错的原因和细微动机,不要屈服于自发的情绪,把学生与教师本人混为一谈,不要对学生提出那些对成人提的要求,并且要意识到他是在同学生打交道,要有耐心,要善于用理智克制一时的情绪冲动,同时要使自己的理智思想充满热忱,感同身受,掌握与学生个别谈话的艺术,不在大庭广众下宣扬学生的过错,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第三,教师同样要用同理心努力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书中第30条建议讲述了一个案例:一位教师思想知识停滞、贫乏,学生从他的讲课话语中觉察到了他的思想处于停滞、僵化的状态,因而他们用不尊重这位教师来回报教师对思想的不尊重。但最令人担忧的是,学生本人最终变得跟教师一样不愿意思考。这个案例指出,教师要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应用同理心理解这样一个事实:教师对学生有各种高期望、高要求和高标准,同样地,学生对教师也有各种高期望、高要求和高标准。而且书中第62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也进一步提道“受教育者是教育者的一面镜子”,亦指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教师需站在学生的角度来换位思考,学生需要的也是一位专业素质高的教师,而“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教师为履行教师职责而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具体包括教师的专业理想、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道德。教师只有在这些方面不断地自修和学习,才能提升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位受学生尊重和理解的好教师。

此外,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还建议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一颗同理心,即学生也要有一颗同理心。他多次提道“我们要培养的人,不是有知识、有职业、会工作的庸庸碌碌的人,而是要培养大写的人,就是有高尚的精神生活,有理想、有性格、关心别人、关心集体的人”。也就是说,教师的工作不应仅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要注重教会学生关心他人、关心集体,即让学生拥有一颗同理心。同样,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第4条建议中也反复地提到教师最重要的教学任务是“要教学生用心灵认识世界,用心灵了解人——不仅是亲友,还是生活道路上遇到的任何同胞的处境”。这个教学任务,实质上也就是强调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同理心。苏霍姆林斯基也无数次谈到了这样做的意义,即“如果我关怀儿童,并培养他们的这种态度,他们就爱惜我的心和神经,在我心情沉重甚至很难说话时理解我。学生觉察到我有情绪,感觉到我心情很沉重,他们甚至说话也轻声轻气,避免吵闹,力图使我在课堂上和课间休息时都能尽量得到安宁”。

那么,学生的同理心如何培养呢?苏霍姆林斯基教导学生通过看庄园妇女们的眼神感觉和了解她们每个人的内心状态——是难过还是开心,感同身受,并激发学生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帮助那些难过的人。学生通过这种观察的方法并有所行动,他们的同理心就慢慢地被培养起来了,也会变得以善待人。另外,书中第59条建议中,苏霍姆林斯基解释道:“最细致、最复杂的劳动表现在一个人到另一个人那里去,从他的眼神里看到和在他‘言外之意中听到求助的呼吁。”他阐释了教师也可以通过让学生劳动来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他指出,只有通过劳动,学生的心灵才会变得敏感、温柔,才会具有用心灵去认识周围世界的能力,才會愿意关心并帮助别人。

在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他建议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要有一颗同理心,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一颗同理心。一方面,他建议教师对学生的成绩差异和学生犯的各种过错要有同理心并个别对待;另一方面,他也提到教师对学生的同理心反作用于教师本人,促使其努力提升专业素质。此外,他还建议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一颗同理心,使学生学会关心并帮助别人。简而言之,教师和学生只有都拥有一颗同理心,才能相互理解和沟通,师生关系才会和谐,教育效果才能得到优化和增强。

【参考文献】

〔苏〕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周蕖,王义高,刘启娴,等,译.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4.

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

朴泰洙,金哲华.教育学原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美〕乔拉米卡利,柯茜.你的感觉,我懂![M].张迪,译.海口:南方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