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肺炎背景下,基于智慧校园平台下的高校网络心理咨询建设研究

2020-10-09 11:13赵丽
时代人物 2020年14期
关键词:新冠肺炎智慧校园心理咨询

关键词:智慧心理;智慧校园;新冠肺炎;心理咨询

作者简介:赵丽(1989—)女,汉族,湖南益阳人,翻译硕士,湖南城市学院市政与测绘工程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

随着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校园等观念的兴起,“智慧”一词逐漸在人们心中扎根。几乎各行各业都接受了新一代的信息技术,如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5G。可以说,未来的国家是智慧的国家,未来的社会是智慧的社会,未来的城市是智慧的城市,未来的产业是智慧的产业,没有智慧,就没有栖身之所。

基于智慧校园平台下的高校网络心理咨询提出的背景

基于智慧校园平台下的高校网络心理咨询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要求。新冠肺炎的爆发以来,居家隔离,科学防护,促使智慧医疗逐步兴起。“全国新冠肺炎疫情实时动态”新媒体上线,助力居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全国疫情动态、查询疫情相关信息,以及获得防控指导等服务,有的地区甚至进行“线上看医”等服务。全国正在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抗击新冠肺炎的攻击战,面对纷繁复杂的信息,人们在此过程中经历紧张、恐慌、悲伤等情绪阶段,而目前我国采取的防疫措施以居家防疫,减少外出为主,这会使得大部分人心中的压抑无法发泄而造成心理失衡,如果无法得到及时的缓解极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在足不出户、疫情防护的阶段,智慧心理咨询作为智慧医疗的一部分,在各大高校逐步开展,心理咨询师从面对面咨询交流转化为在线咨询师。

基于智慧校园平台下的高校网络心理咨询是解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紧缺问题的必然选择。21世纪初以来,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高校对心理咨询的已得到很大的认可,心理咨询工作有条不紊开展。按照要求,我国大部分高校已建立了学校、院系、班级、寝室“四级”心理网络体系。但是,由于资金缺乏、 师资队伍专业少业余多、重视程度也不够等问题,导致有些高校心理资源紧缺,尚未达到1∶4000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目标。

伴随着如此严重的疫情,线上心理咨询已经在各省市各高校开展,线上心理咨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缓各高校学生的各类心理压力,为高校心理健康建设作出了极大的贡献。而智慧心理则是在在线咨询的基础上进行了近一步的提升。智慧心理既满足了用户对于心理问题急需解决的实际需求,同时也避免了心理咨询师高强度工作的情况。

基于智慧校园平台下的高校网络心理咨询的优势和特点

以高校学生为例,各类高校学生,尤其是要面临考研的学生,不能准时开学可能就意味着能够学习的时间大大减少,尽管各个学校或多或少地开展了线上课程,但是,线上课程的局限性太大,弊端也有不少,学习效率与在学校正式上课相比大大降低,这种情况不仅会给学生造成心理压力,同时也可能将这些负面的情绪以另一种形式给家庭带来问题,这必定会给家长、亲人造成困扰。

面临此类问题,社会心理服务网络的建立,基层心理服务平台的搭建,智慧校园的心理网络建设的开展显得尤为的重要。

资源利用最大化。目前高校学生使用手机、电脑的时间居多,与实地进行心理咨询相比,在电脑、手机上高校学生更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心理需求、想法。当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会极度缺乏安全感,在线寻求心理援助的方式,对其而言较为稳妥。有些应激性心理问题,对时间要求高,直接通过网络咨询速度更快。部分学生在承受着巨大心理压力时,无法给予心理咨询师足够的信任信任,这对心理咨询来说会造成很大的不便,无法信任心理咨询师那么心理咨询师也不能很好地对咨询者的情况进行正确地分析,这必然会导致情况变得更加严重,而面对智慧心理平台时,他们要面对的是人工智能,心中的顾虑也会减少,也往往更容易袒露心声,将实际问题展现出来。

咨询模式最优化。对心理咨询师而言,进行一次心理咨询不仅仅是回答问题这么简单,他们不仅需要进行心理咨询,还要记录咨询信息,撰写咨询报告,保存咨询案例和检索相似个案等工作,这往往需要较多的时间,降低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效率,而智慧心理可以将咨询情况、过程进行自动记录、备份,这使得心理咨询师的工作不那么繁琐。另外智慧心理还可以对用户提出的心理咨询进行筛选,有部分用户进行心理咨询仅仅是处于自身的好奇心,所咨询的问题往往会耽误心理咨询师的时间,造成不必要的人力资源浪费,而智慧心理可以过滤掉一些没有咨询价值,会耽误心理咨询师工作的问题,直接网络搜索关键词进行回答。如此一来,线上咨询大大降低了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强度,可以实现“一对一”甚至“一对多”的咨询,让更多的问题得以解决。

基于智慧校园平台下的高校网络心理咨询举措 

网络心理咨询和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各自优势与存在价值。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要立足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将网络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实现优势互补。本文基于网络心理与线下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性、全面性、协同性原则,从心理普测、早期测评建档、心理咨询网上预约、在线心理咨询、心理跟踪、观察、重点关注五个环节发挥网络与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构建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见图1)。这一模式的工作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网络心理与传统心理相结合,面向全体高校学生,开展心理预防教育。预防教育是做好心理健康的首要因素。当前心理预防教育主要包括新生适应性讲座、心理健康教育讲座、课堂教学、团体辅导、户外素质拓展、心理剧场等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关注心理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活动覆盖面及活动的时空局限性以及活动持续性有待进一步提高。网络心理的信息化、智能化、非时空性和便利性等特点恰好弥补了这些缺陷。

另外,在预防教育方面,网络心理和传统心理结合的工作模式主要有:第一,开设线上心理健康课程。可以充分发挥网络在线学习资源的优势,建立和完善适应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规律和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系,这种教学体系更加贴近学生,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热情,合理构建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体系;第二,打造网络心理健康的教育平台。如设立专门的心理辅导网页,内容涉及自我认知、人格培养、情绪管理、人际交往、压力与挫折应对、精神障碍的求助与防治等。除此之外,国外多款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平台(如Fearfighter, Beating the Blues)已上线,内容强大,可监测心理健康变化,这为我国类似的网络平台及APP软件开发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国内也有类似的平台,比如:高校疫情心理援助平台。第三,创新性举办丰富多彩的校园心理文化。通过组织大学生适应性心理讲座、“五月心晴”心理文化节和心理剧场等,提高参与性和吸引力,将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要性和防护性贯穿到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

以智慧校园为入口,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测评,建立网上心理档案,完善早期测评工作。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效进行心理指导与调适,必须借助心理测量与评估这一科学手段。常用的心理健康状况测验工具主要有SCL-90症状自评量表、整个工作过程处理数据非常庞杂,档案建立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传统的一对一测评、收集、反馈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实需要。

以网络为主、线下传统为辅的心理测评模式可以贯穿服务于学生在校全过程。如在新生入学之际,可进入智慧校园系统登录网页、网络平台或手机客户端,开展学生心理普测,了解学生的气质类型、性格特点,全面把握学生心理动态,有针对性地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入学后,心理专干老师和学生辅导员可参照测评结果,并通过大数据分析,总结学生整体的心理特点和心理发展规律,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心理指导工作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以网络心理咨询为主,面向重点个体, 开展心理咨询和干预。网络心理咨询是咨询人员利用计算机网络可提供的信息服务功能,向来访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的信息互动过程。目前,网络咨询主要通过电子邮箱、BBS留言板、qq文本、电话、视频聊天等形式进行。在预防性心理咨询和发展性心理咨询方面,网络心理咨询有其优势,但是基于其咨询表层性和交流缺失性的特点,在补救性心理咨询方面需要多借助“面对面”心理咨询模式。

以智慧网络心理咨询为辅,线下“面对面”为主,面向重点个体,开展心理咨询干预模式主要应用于补救性或障碍性心理咨询方面。鉴于涉及的心理问题稍加严重且个体性较强,补救式心理咨询需要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相互信任的咨询关系。基于这种模式,来访者可以通过预约进行“面对面”求助;同时,心理咨询教师、学生辅导员、朋辈心理委员也可以通过学生网络动态亦或“面对面”交流等方式主动发现学生心理问題,通过持续“面对面”咨询施加指导,达到治疗的目的。

以网络心理与线下传统心理模式结合,面向重点个体,开展后期跟踪回访。心理咨询与危机干预不是通过--次咨询就能完成的。帮助来访者真正渡过危机、收获心理成长是一项长期甚至反复的工作,在传统的学校心理咨询中通常忽略了咨询的后期跟踪、关注环节。

网络心理建设与传统线下“面对面”模式结合, 开展后期跟踪回访,可以更好地帮助来访者进行心理修复。其主要工作模式为:针对重点咨询个体,根据来访者的喜好,利用线上或线下模式建立,定期跟踪回访制度,关注学生心理变化,调节情绪,促进心理成长。同时,通过前期心理测评筛选出有比较严重心理障碍倾向的学生,心理咨询教师、学生辅导员、朋辈心理委员等可从不同层面跟踪了解当事人的心理变化,提供有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并将跟踪回访信息与心理评估结合起来,给予恰当引导,保持心理健康教育的完整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总结与展望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网络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工具,对于网络原住民现代大学生来说,网络为他们带来了学习、生活的便捷。网络与传统心理联动模式是基于我国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水平和特点而构建的线上线下联动新模式,是对现有心理健康教育途径和方式的整合和优化。该模式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时空界限,调动了心理健康主体的参与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益面,提升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预警性,增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这一模式仅仅考虑到教育者和教育对象两个因素,尚有一定的局限性。今后的研究应借鉴国外一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经验、开展多方协作,调动研究者、教育者、教育对象、管理者的力量,树立涵盖身体、心理、精神健康等多方面的“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观”,不断丰富发展网络心理建设,更好的服务于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3]。

图1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 沈晓梅.构建网络环境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J]. 中国青年研究,2012(1):113-116.

[2] 胡凯,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1-135.

[3] 李明忠.美国一流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特色分析[J]. 比较教育研究,2006(01):34-38.

猜你喜欢
新冠肺炎智慧校园心理咨询
“割韭菜”的心理咨询行业亟待规范
政府要做好公共价值的创造者和守护者
新冠肺炎疫情前期应急防控的“五情”大数据分析
科学与价值: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的风险决策机制及其优化
台陆委会正式改称“新冠肺炎”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基于B/S结构的学生公寓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智慧校园”浪潮下大学课堂教学改革与设计
智慧校园关键技术分析与研究
智能云教学系统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