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绘
关键词:铁军;北伐;北伐战争时期的影响
在1926年到1927年间的时候由广东国民政府组织动员发动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战争史称北伐战争。辛亥革命失败后,北洋政府统治腐败,军阀内部存在很多派系对立的局面,各大军阀的统治占据一方。为了打破北方军阀割据的局面,1926年2月,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特别会议,明确提出要把广东的革命势力向北发展,制定行动方针。在北伐战争中,叶挺领导独立团作为北伐的先锋部队,英勇奋战,击败敌军,让北洋军阀的统治惴惴不安。
叶挺独立团是中国共产党带领的第一支正规部队,在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展现出了它强大的战斗能力,在1926年6月初,这支部队在攸县渌田打赢了战争第一战的胜利,用一个团的兵力击败了四倍的敌军,夺得北伐战争胜利的先声,缓和湖南战局,大大鼓舞了士气和民心,此后,在咸宁会战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叶挺指挥攻破咸宁桥,占领咸宁城。
叶挺独立团之所以被称为“铁军”,是因为在北伐初期骁勇善战,把敌人打得节节败退,让人民看到北伐战争胜利的希望。随着历史的推进,“铁军”并不是特指叶挺独立团,但是叶挺独立团在历史的长河中做出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的先行部队,1926年5月1日整队从雄庆开始北伐的征程,在安仁打响北伐战争的号角,随后在湖南大获全胜。湖南人民称独立团为“铁军”,称官兵为“铁人”。[2]叶挺独立团从1926年5月开始北伐,是北伐战争中历经时间最长的部队,牺牲人数最多的,获得战功最显著的,也是人民拥护最热烈的,因而把叶挺独立团作为“铁军”的代表。
叶挺独立团被称作“铁军”不只是在北伐战争时期,在南昌起义的时候,叶挺独立团作为起义军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当北伐战争如火如荼进行的时候,蒋介石发动革命政变,屠杀中国共产党员,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宣告失败。当革命政变发生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并不是退却,而是在失败中得到了教训,开始领悟到中国共产党应该有自己的军队,当面对国民党迫害的时候自己才有反抗的能力。随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商议决定发动广东、广西、湖北、江西四省的秋收暴动,另外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部队带领到广东,建立广泛的革命根据地,继续进行革命。当叶挺部队与贺龙部队先后到达九江时,得到的是贺龙和叶挺的兵权要被解除的消息,一些领导人提出在南昌武装起义的建议,最终中共中央研究决定,组成中共中央前敌委员会,任命周恩来为书记来组织这次斗争。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领导发动南昌起义,年轻的中国共产党员拿起自己的枪支,组建自己的队伍,武装反抗国民党的反动统治,翻开了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上的新的篇章。
北伐战争时期“铁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是因为在北伐战争初期其领导人积极拥护北伐战争,还有在北伐战争中士兵们奋勇杀敌、视死如归,立下赫赫战功。
国民党在孙中山先生在世的时候提议发动北伐战争,伴随着孙中山先生的逝世,发动北伐战争也被国民党当局搁置下来。从当时的史料记载来看就只有第四军军长李济深对李宗仁北伐的呼吁表示赞同并且极力呼吁北伐,同时接受李宗仁的建议,从他自己的部队中抽兵发动北伐,除了派遣叶挺立即发兵北伐以外,还调遣了两个师到湖南参加作战。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的先锋部队,是第一个到达湖南作战的部队,起到了先锋模范的带头作用。在北伐前,国民革命军在广东一共有6个军,各个军对北伐的态度,除李济深的第四军以外,其他军都未表示积极的支持,都对北伐抱有消极的态度。他们大都认为北洋军阀训练有素,武器装备先进装备,是不可能被打败的。叶挺独立团到达湖南以后,团结一心,不畏强敌,为了人民奋血浴战,激发了其他军队保卫人民的热情,在广东地区军官士兵人人呼吁北伐,北伐战争成为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在北伐战争初期,叶挺独立团的北上对带动在广东驻扎的其他各省军队起到了先锋模范作用,推进了北伐战争的进程。
“铁军”入湘大捷,对北伐战争后来发展走向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第一、打破了人们原以为北洋军队不可战胜的神话。经过叶挺独立团入湘大捷,使人们认识到北洋军队不是不可战胜的,人们看到了北伐战争胜利的希望,大大鼓舞了士兵人民的信心。第二、为北伐军全面北伐赢得了充足的准备时间。叶挺独立团首战大获全胜,一方面,使湖南的革命势力得到巩固,另一方面,牵制了吴佩孚军队南下的步伐,为北伐军赢得了额外的时间为北伐战争做充分的准备。总的来说,“铁军”首战大捷意义是十分重要的, “我独立团能击破此路敌人, 实为北伐军之决胜负的最重要关键, 荀此路失守,则我第八军腹背受敌,湘南岌岌可危,而此役竟被我忠勇的将士摧坚破锐, 使湘南转危为安, 这是何等光荣的一次战斗啊!”[3]
在北伐战争时期,“铁军”作战的主要方向是在湖南和湖北。在这两个地方,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比较雄厚,消灭了这两个地方的北洋军阀统治势力,北伐战争胜利的步伐就又前进了一步。当时湖北是北伐战争是否胜利的关键,在湖北进行的咸宁会战在北伐战争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咸宁会战则是北伐军与吴佩孚部队的一场重要的战争。
咸宁城属于咸宁县的管辖地。咸宁城是古代兵法上所说的兵家必争之地,地势十分险要,并且易守难攻。想要赢得咸宁城,就必须要通过咸宁铁桥,当时的咸宁铁桥敌军防守非常的坚固,为了攻破咸宁铁桥的防守,叶挺亲自对咸宁铁桥周围的地形地势进行勘察,他看到很长一段距离的铁路两旁存在着路面被破坏的局面,但是可以通行的。叶挺决定让独立团的部分部队进行冲锋,其余部队对其掩护,独立团全体官兵不畏强敌,前仆后继,勇于献身,攻克铁桥,随即占领咸宁城,为贺胜桥的胜利做了铺垫。
叶挺看到时机,不前顾后盼,有该战就战的魄力,带领“铁军”赢得了咸宁城,“铁军”在北伐战争史上又留下光辉的一笔,立下大功一件。正如周士第同志所说:“咸宁从古以来就为军事重镇,时适涨水,形势险要,类似汀泗桥。如果叶挺独立团不果断地将咸宁城攻下,让吴佩孚援军到达咸宁扼守,将给我们增加很大困难。”[4]郭沫若在贺胜桥战役尚在进行之际到达咸宁,他回忆说:“咸宁车站和县城是有池水隔着的,池子中间有一条路,拥挤不堪。另外有些渡船在补济着交通,那些船怕是临时拉来使用的。”[5]当时,咸宁城的战争已经停止了,如果等到敌人把一切都安顿好,再去攻打咸宁城,造成的伤亡會十分的严重。咸宁城已经被北伐军攻破,吴佩孚不得不在地理条件不占优势的贺胜桥与北伐军展开斗争,这增加了北伐军胜利的几率。因为贺胜桥的地理位置并不是像历史上介绍那样难攻,正如第7军李宗仁所言:“贺胜桥一都是波状地和可徒涉的小湖沼,地形起伏不大,而遍地都是茅草和小丛树,障碍视线,不利于守势阵地。”[6]对于这样的地形来言,对北伐军有利,总的来看,贺胜桥的地理位置远远不如咸宁城。本来吴佩孚带领部队南下增援汀泗桥是打算在汀泗桥击败北伐军的,但是因为带领部队到达时,听说汀泗桥已经被北伐军击败,咸宁城一战也是北伐军取得了胜利,最终只能将部队驻扎在贺胜桥附近。攻占咸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所以评价叶挺带领“铁军”攻占咸宁城为北伐军立下了一大奇功,是毫不夸张的。
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部队,是最先被称为“铁军”记到历史上的。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锋,为其所在的第四军开创了“铁军”精神。
思想建军的革命精神。叶挺独立团刚刚建立的时候,因为组成部队人员来自不同的地方和接受的思想的不同。有的干部存在着不良的作风,贪污受贿,打骂士兵;战士中也存在着不良的恶习,最为普遍的就是假报姓名,假报姓名的目的是为了能够不在军队中也能够领取到钱。为了纠正这些恶习,叶挺独立团依据自己本身的实际情况,听从中国共产党的指挥,开展纠正官兵的思想教育工作。
大无畏的精神。叶挺独立团在战争中无论敌军有多少人,武器装备有多么的优良,他们都勇往直前,有着坚定的大无畏的精神。在汀泗桥一战中,刚开始第一营在攻打渡河的时候,把敌军打的溃不成军。然而,第一营在追杀敌人的时候却遇到了敌军的增援部队,他们把第一营团团围住。在这样的情况之下,第一营在营长曹渊的带领下决定进行突围,曹渊认为他们与敌军的相遇是偶然的双方都是没有准备的,这属于突发状况,不但我方军队没有充分的准备,敌军也是打的无准备之战,所以分析之后决定进行突围,不是被动挨打,打敌军一个措手不及。当即曹渊决定发动主动攻击,命令传达到各个营之后,第一营的官兵们都不怕牺牲,不畏强敌,对敌军进行厮杀。当独立团的援军到达时,乘胜追击,进行了达半个小时的战争,敌军被我军攻打的溃不成军,我军占领了泅汾。独立团的这场战争充分体现了他们在面对敌军时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
自我牺牲的精神。叶挺独立团在攻占武昌城的战争中,勇往直前,视死如归,牺牲了官兵约310人,其中有营长曹渊,副营长赖元良,连长莫奇标、高超、李海涛,排长秦汉奇、欧阳嵘、周海清、徐钊、蒋克才等。[7]1927年10月10日武昌城才被攻破,由于当时救援部队没有到达,冲不破敌人的围守,当时天气炎热,烈士遗体不能够很好的处理,最终就只有191名烈士被葬到武昌洪山。铁军的荣誉是由无数战士把生死度之于事外,用献身造就了铁军精神。
优秀品质的继承精神。在北伐战争时期叶挺独立团开创的“铁军”精神,在国民革命军第四军中得到充分的发展,成为北伐战争中的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随后,这种精神得到传承,进一步发扬光大。在共产党的领导下,“铁军”精神广泛的在部队内部进行传播,在1931年,经过朱德的提议,铁军精神发展为铁的红军。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后,为了促进国共合作的顺利进行,经周恩来提议,让叶挺出面与国民党领导人进行交涉,把红军第四军改编为新编第四军,为的就是继续发扬独立团和红军第四军的精神。“铁军”精神并没有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而是日益被发展壮大起来。他们光辉的历史被传颂,他们的“铁军”精神在军队中与日俱增,在每代人的心中都具有不变的生命力,影响着现在和以后的每个人。
参考文献
[1]萧克.铁军纵横谈[J]近代史研究,1989(09):42.
[2]胡允恭.曹渊烈士革命斗争纪实[J]南京大学学报,1979(01):23.
[3]肇庆市叶挺独立团纪念馆编.叶挺独立团史料[M]广东:广东人民出版社,1991,34-35.
[4]周士第.周士第回忆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72.
[5]郭沫若.革命春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31.
[6]唐德刚.李宗仁回忆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378.
[7]萧健玲.新四军成立70周年纪念文集[C].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会,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