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为”到“有维”

2020-10-09 19:11王雯
关键词:无为童趣维度

王雯

摘 要:老子在《道德经》说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主张“无为而治”的思想,“无为”并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不过多地干预、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做到自我实现,走向崇高与辉煌。因此,我们教师在水墨的教学当中,也应该学习老子的“无为”思想,引导学生在“无为”之中保留孩子特有的童真童趣。

关键词:无为;维度;水墨作品;童趣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5-072-1

在小学美术水墨课堂中,大多数老师水墨课往往注重孩子绘画技巧的能力培养,而忽略了童真童趣的保留,造成儿童水墨作品成人化。要想改变这一现象,教师就必须通过有效的途径,将童真童趣很好地好留在水墨作品中。

一、现象描述

1.“收”与“放”的思考。

在美术课堂中,“收”与“放”的界限问题常常困扰着老师。一方面不想干预过多,又一方面怕收不住学生。

在第一次上这一节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更直观地表现人像特征,我给学生提供了绘画参考图,并强调这仅仅只是参考。令我困惑的是:我一再强调的参考图最后变成了孩子们临摹的范本,几乎千篇一律画的都是范画并且成人化现象严重。作品完成度虽然高了,有可能在课堂中我“收”得太紧,整个班基本没有看到灵动的作品。面对着这一系列低水平的模仿,我开始思考:美术课堂“收”与“放”的界限到底是什么?

在上第二回上这节课时,我决定适当“放”一下,让孩子更多地展现童趣。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学生的作业确实创造性方面增强了,没有千篇一律地跟着出示的范画走,但是有几张作品并不符合大众意义上的审美。

2.“多”与“少”的抉择。

《有特点的人脸》是一堂水墨表现课,为了呈现形式多样,在课堂上我给孩子准备了很多表现画面效果的材料,墨汁颜料生怕他们不够用。为了作品表现形式多样,我在新授课时教授了很多水墨技巧。然而出来的作品效果不好,有的作品过于厚重,毫无水墨的灵动。

二、问题诊断

1.“收放”有度,基于感悟。

上完这两节课,遇到了“收”“放”的问题。两节课可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课堂表现形式,也出现了两种矛盾:太“收”——成人化严重;太“放”——不符合大众审美。我也一直在思考“收”与“放”的度。在翻阅了《儿童美术“四问”》后,我有所感悟。之所以出现上述的问题,一是过于极端,没有把控好“收放”的度。二是归根于美术老师自身的教育观。我在一开始作品赏析的引导上就有问题,上第二节课时我光想着“放”,但我没有进行准确的引导。

2.过犹不及,“少”亦是“多”。

经过思考,我懂得了墨色的浓淡是需要孩子们自己去探索发现的。我也看过很多充满童趣的优秀水墨作品,孩子们的墨色掌控绝对不是成人化的,只有孩子在自我感知中进行表现,才能画出充满童真的画。感知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充满童趣的儿童画的真谛,是有感而发,来自孩子的自行探索与感悟。作为一线的美术老师,我们要做的不是成人化的叠加,一味求“多”,而是尊重儿童的本真,尊重儿童个体身心的自然发展,用“少”亦是“多”的理念帮助学生自我探索,自由表达。

三、教学对策

1.“无为”思想助感悟。

“无为”思想的教学应用可以帮助教师和学生产生艺术间的共鸣。所谓“无为”,出自《道德经》,“无为而治”,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观念,其意为顺任事物的天然状态去作为。作为美术老师,我们需要将“无为”思想运用于教学中。《有特点的人脸》的主题是能否将人物线描转化成儿童特质的水墨画,难点在于如何引导学生,让学生表现出自己本来的面貌。当在我上第三次这节课的时候,我开始注重引导。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人像画的绘画特点,我出示同时期不同的画家进行艺术鉴赏,不同的风格会给同学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在这一课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我在引导学生欣赏画家袁武作品时,有一位同学积极参与解读。但在表述中,孩子有点小问题。我在向学生提问画家袁武的藏族人物肖像,用到了什么艺术表现方法?学生开始回答说:“运用到了夸张变形的手法来表现,作品中人物鼻子很大,手也很大,表现得很夸张”。我明白孩子的解读是有误的,但是我运用“无为而治”的教学思想,没有直接给出正确解读。而是通过对话的形式进行引导,我给孩子一个引导,说:“这张画表现的是藏族老人,她常年的生活在哪个地方?”我的这一个提示,立即点醒了学生,学生说:“风很大,阳光很大,晒得很黑,所以就成这样了。”美术欣赏的正确解读为其带来的思维促动是非常大的。

2.“有維”思想助感知。

一张富有“童趣”的作品,绝对不是教师手把手教出来的。几周之前,我看到了浙江台州周永军老师儿童美术工作室孩子们的作品,孩子们画的是防控“新冠肺炎”主题作品。看着孩子们纯真、质朴、倾注了个人真实情感的画作,我不禁感叹,这才是真正富有“童趣”的儿童作品啊!孩子们的这些“抗疫”画作,源于孩子在居家期间接收大量的视觉图像信息,一个个战役情的故事,在孩子心理留下深刻的印记。由此证明,感知,是美术表现活动的基础。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出有思维、会思考、能表述的“有维”学生,是需要我们思考的。在当我第三次上这节课的时候,我不再过多传授水墨绘画技法,而是将侧重点放在学生“维度”的思考上,帮助学生在正确理解人物特征神态的表现基础上,我让学生仅仅只用颜料盘中的一滴墨进行绘画。通过一滴墨在宣纸上的表现,学生在“少”中发现了墨色浓淡干湿的变化,通过一滴墨学生学会思考墨色的控量,学会感知人像中不同细节的变化,悟出水墨的真理,学会表达自己的童真世界。这就是“有维”思想。

综上所述,“无为而治”是老子的治国之策,同样也应该成为我们的教学之策。教师应通过“无为”的教学智慧,帮助学生在作品自我品读和在自我理解中保留孩子们的童真童趣。

(作者单位: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山湖花园小学,江苏 苏州215000)

猜你喜欢
无为童趣维度
基于知识维度和认知过程维度的古典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课型探讨
童趣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蓝湖童趣
老子“无为”思想的价值研究
道家思想对当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
童趣游乐场
童趣照相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