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林怀民善于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舞蹈艺术结合,借助西方舞蹈艺术来重现中国传统文化,既有民族底色,又有现代气息,具有多元性文化内蕴。文章基于此,首先介绍了林怀民的舞蹈创作历程,继而从舞蹈题材的多元性、舞蹈语汇的多元性、思想内涵的多元性三个角度探讨了林怀民舞蹈创作的多元性文化内蕴的表现,最后总结归纳了林怀民舞蹈创作的几点启发意义,如坚持民族底色、立足时代精神、注重兼容并蓄等。
关键词:林怀民;舞蹈创作;多元性;文化内蕴
中图分类号:J7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1-00-03
在当代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台湾编舞家林怀民是无法绕过的人物,他的舞蹈创作既有深刻的民族文化底蕴,又有着强烈的开放性、包容性,具有多元融合的特点。自1973年创办云门舞集以来,林怀民和他的舞团为世人表演了一部又一部风格独特、思想深邃的舞蹈作品,不仅在华人世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更成为中国舞蹈向世界传播的重要载体,英国《泰晤士报》称云门舞集为“亚洲第一当代舞团”,德国法兰克福报也誉之为“世界一流现代舞团”。多元性文化内蕴是林怀民舞蹈创作最为主要的特点,对多元性文化内蕴的把握不仅是我们深入走进林怀民舞蹈世界的前提条件,也是推动当代中国舞蹈艺术发展的客观需要。
一、林怀民舞蹈创作历程
林怀民,1947年出生于台湾省嘉义县,自幼便对文学表现出了极高的热忱和天赋,14岁的时候发表了人生第一篇小说,22岁的时候出版了第一部小说集《蝉》,同年,林怀民大学毕业,留学美国,开始系统性地研习现代舞。1973年,林怀民回国,创办了享誉世界的云门舞集,正式步入舞蹈创编领域。从历时性的角度来看,林怀民的舞蹈创作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首先,八十年代中期以前,此一阶段为林怀民舞蹈创作的探索期。林怀民同时具有作家与舞蹈家双重身份,因此,在舞蹈创作中偏好于从文学作品中吸取养分,探索期内的舞蹈作品大都和文学,特别是古典文学有着密切关系,比较典型的有《白蛇传》、《红楼梦》等。此时,林怀民已经有意识地将中国民间舞蹈语汇与西方舞蹈语汇进行融合,积累了大量的创作经验;其次,90年代末以来,此一阶段为林怀民舞蹈创作的成熟期。《白蛇传》等的表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云门舞集不仅在台湾家喻户晓,更是登上了世界舞台,林怀民逐渐摸索出了以东方古典文化为核心,融合艺术、美学、哲学的创作路径,创作了大量经典的舞蹈作品,如《水月》、《九歌》、《家族合唱》、《流浪者之歌》等,1999年,林怀民获得了有亚洲诺贝尔奖美誉的麦格塞塞奖;最后,新世纪以来,此一阶段为林怀民舞蹈创作的鼎盛期。林怀民舞蹈创作的风格已经非常成熟,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也从传统元素的应用向传统思想的探索延伸,此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竹梦》、《行草》、《狂草》等,舞美意境取得了很大的突破,中西文化的交流也更加深入。[1]
二、林怀民舞蹈创作中多元性文化内蕴的表现
(一)舞蹈题材的多元性
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华人编舞家之一,林怀民舞蹈创作实践极为丰富,并且,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林怀民舞蹈题材来源极为多样,古今中外的历史文化、文学艺术乃至哲学思想均是林怀民舞蹈创作的主题,舞蹈题材的多元性自然也就成为林怀民舞蹈创作多元文化内蕴的重要表现。从林怀民的主要作品来看,舞蹈题材主要有以下三种,首先,台湾的历史。林怀民出生于台湾,并在台湾长大,因此他深受台湾复杂的历史背景影响,并且善于用身体语言来展现台湾历史,比如1997年首演的《家族合唱》直面台湾“二·二八”事件与“白色恐怖”,凸显了历史的厚重感;其次,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是林怀民舞蹈创作最为重要的养分,林怀民大量的舞蹈创作均取材于民族民间文化。比如,1983年首演的《红楼梦》取材于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以回忆的方式展现了大观园内纠葛的爱情,表现了人世无常的主题,又如,1975年首演的《白蛇传》取材于汉族民间故事白蛇传说,用舞蹈的方式赋予了民间故事新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最后,国外文学作品。林怀民青年时期曾留学美国,有着广阔的国际视野,国外文化同样是其舞蹈题材的重要来源,比如1994年首演的《流浪者之歌》就改编自德国作家赫塞的同名小说。[2]
(二)舞蹈语汇的多元性
林怀民舞蹈创作中的舞蹈语汇极为丰富,不仅从古代武术、戏曲中吸收了大量的元素,更参考借鉴了西方现代舞中的肢体动作,从而形成了林怀民独具一格的舞蹈风格。舞蹈语汇是舞蹈美感形成的核心,不同的舞蹈语汇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舞蹈语汇的多元性自然也就成为林怀民舞蹈创作中多元性文化内蕴的又一重要表现。首先,就民族舞蹈语汇而言。传统武术是林怀民舞蹈语汇的重要来源,林怀民不少舞蹈作品中均化用了太极拳,最为典型的便是《行草》。林怀民不拘泥于太极拳的动作形式,而是从太极拳“用意不用力”的角度出发,对太极拳的精神进行了提炼与运用,因而具有意、力、气合一的特点。戏曲动作也是林怀民舞蹈语汇的主要来源之一。我国民间戏曲艺术极为丰富,并形成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在塑造人物、推进情节中具有特殊的作用,比如碎步、旋子、筋斗、台步、水袖动律等。《白蛇传》在人物形象的呈现中就采用了大量的戏曲动作,使舞蹈具有鲜明的古典美;其次,西方舞蹈语汇而言。作为当代编舞家,林怀民具有宽阔的国际视野,能够从芭蕾舞、现代舞中提取肢体动作,也拓展舞蹈表演的张力。其中现代舞技术葛莱姆的收缩与伸展是林怀民采用的比较多的技术,因为其在表现内心冲突以及个人与环境的冲突中具有独特的价值,比如《白蛇传》中的小青就以葛莱姆的收缩与伸展展现了肉体原始的冲动。《竹梦》中则借鉴了现代芭蕾的双人托举技术。[3]
(三)思想内涵的多元性
林怀民的舞蹈创作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也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这和其舞蹈创作的民族底色以及国际视野有着密切的關系。林怀民舞蹈作品的思想内涵从编舞家对历史、对文化的思考而来,更具多元性的解读空间,这也是构成林怀民舞蹈创作多元性文化内蕴的主要因素。林怀民舞蹈创作思想内涵的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首先,对传统思想内涵的解构与重现。《白蛇传》是林怀民最为经典的一部作品,作品取材于民间传说,在舞蹈呈现中仅保留了少数几个主要人物,如许仙、白蛇、青蛇与法海,其他枝蔓故事则全部删去。青蛇在原故事中的形象比较单薄,林怀民则从人性解放的角度出发,赋予了青蛇新的形象,青蛇嫉妒白蛇与许仙的恋爱,成为原始欲望的象征,舞蹈借助青蛇腰肢的激烈扭动将人性与道德的冲突展现得淋漓尽致。林怀民的巧妙处理使得《白蛇传》超越了民间传说的范畴,具备了现代性的思想高度;其次,对中西文化思想的融合贯通。林怀民舞蹈中的思想内涵具有很强的交融性,甚至同时存在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比如《竹梦》,《竹梦》是基于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内涵而创作的作品,但也融入了后现代主义的思潮,特别是在舞蹈的后半部分,女舞者的长发被现代工业文明的电风扇所吹动,象征着现代文明已经全面渗透到中国古代文明中,并在深刻地重塑着中国文明。[4]
三、林怀民舞蹈创作中多元性文化内蕴的启示
(一)坚持民族底色
林怀民舞蹈创作中的多元性文化内蕴以民族性为前提,深刻的民族文化基础,是多元性文化内蕴得以形成的前提条件,也是规范多元性文化内蕴价值导向的重要保障。因此,当代中国舞蹈艺术在发展中,必须将坚持民族底色作为最为基本的要求,一方面,深入发掘民族民间的舞蹈语汇,比如传统武术、地方戏曲中的舞蹈语汇,赋予舞蹈艺术以民族审美;另一方面,从民族文化精神内涵的角度出发,将民族精神融入到舞蹈作品中,使舞蹈成为文化传播与弘扬的重要载体。[5]
(二)立足时代精神
任何艺术创作都不可能脱离时代,紧扣时代发展的趋势,融入时代精神,是确保艺术生命力的先决条件。林怀民大量舞蹈题材虽然来自传统文学以及民间传说,但并没有局限于原有题材的限制,而是从时代精神出发进行了改编与重现,比如《白蛇传》中小青的形象。因此,当今的舞蹈创作同样需要立足于时代精神,以时代精神作为指导舞蹈创编的核心,强化舞蹈作品与时代环境的关系,使舞蹈成为时代精神的载体,这不仅是拓展受众基础的需要,也是提高舞蹈传播效应的要求。[6]
(三)注重兼容并蓄
社会学家费孝通曾经说过“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舞蹈作为肢体艺术,各个国家、民族均有审美表现的舞蹈艺术,并且,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舞蹈艺术的风格也有很大的差别,就以西方舞蹈艺术为例,就有古典舞、芭蕾舞、现代舞等多种,林怀民在舞蹈创作中大量吸收借鉴了西方舞蹈的元素,比如芭蕾舞中的双人托举技术,又如现代舞中葛莱姆收缩与伸展技术,巧妙地借助了西方的舞蹈艺术来呈现了东方的文化内涵。使得舞蹈创作兼容并蓄,提高了舞蹈的审美表现力。[7]
四、结束语
林怀民不仅是台湾最负盛名的编舞家,也是当前亚洲乃至世界最为重要的编舞家之一。在林怀民近半个世纪的舞蹈创作中,将大量经典的舞蹈作品呈现于世人面前,如《白蛇传》、《薪传》等。多元性文化内蕴是林怀民舞蹈创作最为重要的特点,也是我们解读林怀民作品的要点,因此,本文重视从多元性文化内蕴的角度出发来探讨林怀民的舞蹈创作。
参考文献:
[1]林怀民.高处眼亮——林怀民舞蹈岁月告白[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张莉.当代中国十大舞剧赏析[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
[3]张惟.林怀民意象类舞蹈作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硕士论文,2014.
[4]赵洁.论林怀民融汇中西文化創作舞蹈的美学思想[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04).
[5]郭勇健.论台湾舞蹈家林怀民舞蹈艺术的美学特色——中国的元素、生命的动作与纯粹的存在[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5).
[6]吴兰.林怀民舞蹈创作的多元化艺术风格[J].文艺生活,2014(06).
[7]王璐.以《水月》解读林怀民作品意向[J].北方音乐,201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