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波
摘 要:贝多芬,德国著名作曲家,一生创作大量作品,其中钢琴奏鸣曲是其代表作,影响力深远,是音乐会中不可或缺的演奏曲目。受作品风格、个人理解能力等相关因素的影响,部分学子进行钢琴奏鸣曲弹奏时存在过于重视技术学习与练习的问题,学校艺术教育中亦存在过于注重技法教授、轻视特征分析的问题,对钢琴奏鸣曲含义理解与风格表达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所以学习并掌握钢琴奏鸣曲创作与演奏至关重要。本文以《告别》为例,探讨了钢琴奏鸣曲的创作与演奏。
关键词:钢琴奏鸣曲;《告别》;创作;演奏
中图分类号:J6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0-000-02
钢琴奏鸣曲《告别》是乐圣贝多芬为了感谢挚友鲁道尔夫大公所创作,换言之,鲁道尔夫大公日常生活是贝多芬创作该作品的主要动力与来源,鲁道尔夫大公在理论与精神上给予了贝多芬充分的支持。该部作品相较于其他奏鸣曲作品而言乐章标题较为鲜明,情感细腻,内涵丰富,与整个乐章高度呼应,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钢琴奏鸣曲创作与演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作品的地位,为了更好地理解《告别》内容、手法、内涵、情感等并加以传播,本文结合作品创作背景,探讨了奏鸣曲《告别》的创作与演奏。
一、钢琴奏鸣曲《告别》创作背景
19世纪初,贝多芬为了表达对鲁道尔夫大公的感激之情创作了钢琴奏鸣曲《告别》。鲁道尔夫大公家族显赫,是皇亲国戚,他十分欣赏贝多芬的才华与人品,主动与贝多芬成为朋友并拜他为师,从内心深处理解并支持贝多芬,给予了贝多芬充分的保护,换言之,他是贝多芬的主要保护者与支持者,对贝多芬创作出经典钢琴奏鸣曲包括《告别》提供了必要的帮助。拿破仑发动奥法战争背景下,贝多芬创作了《告别》,深切地表达了作者与鲁道尔夫大公的惜别之情,因为受战争影响鲁道尔夫大公不得不离开维也纳躲避战火,与作者暂时分别。战火熄灭后鲁道尔夫大公再次返回维也纳,与贝多芬重逢,故贝多芬通过第二乐章创作表达了彼此之间的怀念之情,通过第三章创作表达了自己与挚友重逢的喜悦之情,可见,钢琴奏鸣曲《告别》是以拿破仑发动战争占领维也纳,挚友鲁道尔夫大公被迫暂离维也纳为创作背景,切实表达了二人之间的深厚感情。[1]
二、钢琴奏鸣曲《告别》创作特征
奏鸣曲《告别》延续古典奏鸣曲形式的同时做出了一定创新,取得了进一步发展,落实到具体,一是,第一乐章是融入引子且具有96小节尾声的创新性奏鸣曲式,同时,引子中涉及的“告别”动机与整个乐章相呼应,为作品基调的铺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内部对比明显,换言之,内部对比日益增多,此种对比相较于其他对比而言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仅包括乐句材料对比,而且包括速度对此,无论是不稳定性还是动力性均对奏鸣曲式创新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三是,增强了连接部地位,这里所提及的連接部指的是发挥着承上启下作用的链接部,比如,第一乐章具有21小节连接部,但副部主题小节连接部相对较少,仅有8小节。站在长度角度来看,连接部占据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优势作用;最后,作品风格具有一定的浪漫性,朝着浪漫主义方向发展,通过第三乐章风格分析,也不难发现作品的浪漫主义性。作者进行奏鸣曲《告别》创作时,除了注重功能性,更为重要的是重视色彩性尤其是和声色彩性,多次使用增三和弦、附属和弦,为了彰显个性化,甚至巧妙使用了模糊其中的调式调性。[2]
三、钢琴奏鸣曲《告别》演奏技术
谱面视角下的奏鸣曲《告别》的技术支撑点多集中于双音/和弦、装饰音、十六分音符与八度。该部作品是经典奏鸣曲,情感细腻、内涵丰富,要想富有情感的演奏该部作品,首先需了解与把握演奏技术。
(一)双音/和弦
钢琴演奏中,双音/和弦是普遍性演奏技术,一般情况下,采取双音和弦方式连奏,或是采取双音和弦与加点方式弹奏,或是采取同一双音和弦方式弹奏,该三种形式是应用最为广泛的形式。虽然该三种形式存在差异,但为了保障效果,需要同时弹奏几个音,体现不同形式音的整齐性。该部作品主要集中于双音和弦方式连奏与双音和弦与加点方式弹奏,其中双音和弦连奏要求较高,需多渠道分析对指法,基于对指法进行弹奏有益于提升弹奏质量。
1.双音连奏
双音涉及三度音阶连奏,该连奏过于注重换指,上行与下行均要换指,具体换指过程中不可使用双指转换,需在键盘上放置一个手指,利用一个手指进行转换,也就是说采取双指全部离开键盘的方式进行转换易造成断痕。乐曲开头双音需通过连奏展现告别之时的不舍与忧郁之情,该双音并非三度音阶式,这就决定了该指法不局限于3、5指,还包括1、3指,弹奏时应确保手指分开,结束第一个双音演奏时慢慢转移手指力量于第二个双音弹奏,结束第二个双音弹奏时缓慢抬起弹奏第一个双音的双指,达到促进双音有效衔接的目的,同时,手指转移力量也是表情的主要反映。从力度角度来说,三个音处于逐步弱化的状态。
2.跳音
受演奏速度的影响,作品第一乐章32、33、34小节跳音尤其是右手跳音易发生音符模糊的问题,其中33小节指法应考虑小节风格,设计成13, 124, 135, 135, 124, 135,124, 124,在此基础上不断练习,将有利于改善音符模糊的问题。
(二)装饰音
装饰音演奏一般集中于拍点上演奏或拍点前演奏,实际演奏过程中,需以作品风格旋律为依据选择演奏位置与时间。奏鸣曲《告别》中,装饰音被广泛应用于第二乐章,故而需做出深层次分析,该乐章4小节、9小节、18小节应选择拍点上演奏,6小节相关装饰音则选择拍点前演奏,以确保演奏效果。高音旋律首拍在于降E,中低音声部声在于F,而此小二度存在一定的不协和性,对音乐进一步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换言之,不协和的小二度是音乐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
(三)十六分音符
第三乐章以十六分音符为主,这里所述的十六分音符指的是连续性十六分音符,比如乐章第一至第八小节,纵向视角下需要双手共弹,保障弹奏整齐性;横向视角下同样需要双手共弹,保障音乐剔透,弹奏效果流畅,对此,为了实现音乐剔透的效果,弹奏时应保持双手在键盘做出抬起动作与落下动作。另外,指法设计需综合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符合现实需求的指法设计才能更好地弹奏出十六分音符,换言之,指法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决定着十六音符弹奏效果。长期练习,有利于促使手指产生惯性,实现连贯弹奏。
(四)八度
八度弹奏相较于其他音符弹奏具有一定的难度,可谓技术难点,该难点主要集中于手臂放松程度、手掌紧张程度、指关节紧张程度之间的结合。八度对手指跨度具有一定要求,要想保证弹奏有效性与准确性,则需要将手掌与指关节始终处于相对紧张的状态,将手腕与手臂始终处于相对放送的状态。奏鸣曲《告别》八度技术主要集中于以下三点:首先,连奏八度,该八度技术集中于第一乐章与第三乐章,需基于手掌与指关节处于正确位置的框架进行手腕移动,即手腕朝着琴键方向移动,提升歌唱生动连贯性;其次,断奏八度,该八度技术要求手掌与指关节保持固定框架,围绕手腕进行琴键敲击;最后,分解八度,该八度技术集中于第三乐章,相较于上述两种八度技术有所差异,应加大小指练习力度,以锻炼小指稳定性,具体练习过程中,小指对应上方音弹奏,与大指相距八度,在手掌维持八度框架的前提下进行演奏。
(五)踏板
该作品第二、第三乐章对应踏板为作者标明踏板,其他乐章均使用其他踏板,第一乐章中涉及的告别动机对应踏板为切分踏板,既要保证链接旋律又要添加音色,即低音部需融入深厚音色;呈示部中的踏板在给予上行八度高度支撑换言之提供力量的同时保证八分伴奏型的准确性与均匀性,同时副部主题旋律尤其是高音部旋律亦离不开切分踏板的支持,即以切分踏板法促主线条呈现。不同段落应采取不同踏板,223-253小节对应的主和弦、属和弦复合段落应采取弱音踏板。第二乐章不同于其他乐章,无须采用过多踏板,11小节、12小节、27小节、28小节的sf位置应采用同音踏板,且踏板与踏板之间需着重考虑两音连线。第三乐章部分段落如37小节、38小节、42小节、43小节强结尾处应采用延音踏板,以达到提升声音饱满性的目的。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是钢琴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珍品,他基于古典音乐大胆创新了奏鸣曲创作方式、作品内容、演奏思想、结构形式等,不再局限于传统束缚,而是巧妙融入了个人情感,有效提升了作品浪漫性。《告别》是其代表作,无论是动机创作还是曲式结构抑或是调性和声均做出了创新,彰显作品魅力的同时展现了作品独特创作、鲜明色彩、特殊演奏,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所以研究钢琴奏鸣曲《告别》的创作与演奏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在笔者看来,贝多芬创作特征与演奏风格保持一致,其中演奏风格主要集中于情感表達与力度表达,在具体的贝多芬作品学习过程中,除了需要学习作品风格特征,更为重要的是要学习演奏手法,将情感感受与音乐思维相融合,进一步体会作者原创精神,表达作品音乐形象。
参考文献:
[1]温若芷,黄敏学.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演奏与教学探论——以钢琴奏鸣曲《告别》第三乐章为例[J].中国民族博览,2020(10):150-151.
[2]池水婧.简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告别》[J].戏剧之家,2018(21):4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