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艺术教育产品的美育功能设计

2020-10-09 10:05王琛
艺术大观 2020年12期
关键词:美育书法

王琛

摘 要:艺术教育是美育目标的实现方式。在“文化强国”时代召唤下,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书法艺术,在少年兒童中的传承,需要从美育角度出发,建构新的教学体系。

关键词:儿童艺术教育;美育;书法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2-00-02

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培训行业有着许多优势与机遇:政策层面,文化强国战略为艺术教育提供了发展空间,民办教育机构有了更多发展契机;市场层面,当前我国2~14岁少儿超过2.45亿,教育成为家庭支出重头,对艺术教育的投入也不断增加。

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书法教育对培养学生的书写能力、审美能力、创造力、人文底蕴和民族自信心具有重要作用。在教育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育人目标指导下,人文素养的培育,要通过美育来实现,社会责任和国家认同等责任担当素养也可以通过美育来连通。

一、儿童书法教育产品的现状

(一)发展

2014年,教育部规定书法课为全国小学和初中的必修课程。校内书法课大力开设,社会上书法考级、竞赛蔚然成风,众多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各种书法培训产品出现在市场上,相关活动层出不穷。

(二)缺失

在以考级、竞赛为导向的功利化书法教学理念下,很多书法课成为“写字课”、只讲技法不讲审美、只练书写不提文化。“速成”“考级”成了书法培训产品的主要价值点。通过速成类、考级类产品盈利,成为大部分市场培训机构的变现方式。这样的书法培训产品忽视对儿童感受力、创造力、审美能力的培养,让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很难领略到书法之美。儿童在不断地模仿和重复练习中容易丧失对书法学习的兴趣和对书法所负载的人文底蕴的感知。书法之韵、汉字之美,中华文化之精神,在功利化的教学产品中无迹可寻。有悖文化强国战略下教育的初衷。

(三)方向

2018年8月,国家领导人在给中央美术学院8位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给新时代的书法教育产品开发指明了方向——以美育为目标。

以美育为目标的社会化、市场化书法教育,必须通过开发满足时代需求、符合学生核心素养要求的产品,实现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成就孩子的育人理念。这就需要在儿童书法教育产品设计环节,充分调研学情,整合教育资源,合理设置美育目标与执行手段。

二、儿童书法教学美育功能设计策略

美育和艺术教育旨在培养儿童良好的审美感知力和创造力。因此书法艺术教育应以儿童各阶段的身心特征和成长变化为产品开发基础和依据,运用现代心理学、大脑科学和教育学研究成果,建立完整科学的教学体系,设置教学内容与方法手段。就产品设计策略而言,应从体验感营造、游戏化设计、多元统整三个方面着手。

(一)体验感营造

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书写活动是感知运动和认知过程共同参与持续互动的结果。需要动觉、运动规划、手眼协调、视觉-动觉整合、视觉感知、手部操作、认知规划等多项大脑功能和肢体共同协作。[1]

因此,在6-7岁儿童的书法教育中,应以感知、体验为重,启发引导孩子探索书写工具的多样性、肢体控制的趣味性、欣赏体会文字之趣、书法之美,不做强制性的技法要求,培养儿童对书法艺术的美好体验和情感,为日后书写技能训练做好铺垫。同时融入对民族和国家的积极情感体验、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引导和探索启发。这一阶段可开展如书法涂鸦、沙盘书写、书法故事、文房四宝制作参观与实践等探索性活动。

在8-10岁儿童的书法教育中,加入规范书写技能训练,须设置良好的体验场景,从感受书法审美意趣入手,以审美诉求带动对技法的探索。同时融入传统文化中文学与民俗的元素,提供丰富的书法艺术交流环境。这一阶段可开展如参观碑帖并拓印临摹、了解书法发展历史、赏析著名书法艺术品、研究不同字体的美感与书写工具、书写技法、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等活动。

在11岁及以上年龄的少儿书法教育中,应进一步通过体验场景的设置,引导、探索书法形式之美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关系,探究情感表达与运笔、篇章布局之间的关系,以及鼓励学生做出创造性的探索。从艺术研究和创作体验中,加深对美的理解和感受。实现核心素养中人文底蕴、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方面的目标。这一阶段可开展书法主题研讨、多媒体形式传统书法作品鉴赏、实验性书法作品创作及展览等活动。

(二)游戏化设计

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儿童的整个生活是游戏”。在教学设计中应立足孩子的天性,引入游戏设计思维,将书法学习课堂转换为“浸没式”艺术游戏体验现场。提升书法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儿童对书法学习的好奇心,将学习过程游戏化、趣味化。让孩子在游戏化的学习场景中感受、发现、理解书法艺术。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儿童书法培训产品形式单一、内容枯燥、教学环境封闭,严重损害儿童学习兴趣。举办书法展览,写对联春联等常见活动,也始终跳不出“教师主体”思维格局下以教育成果检验为主的模式,无法行之有效地激发孩子对书法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意识。

建立游戏化的书法课堂,用开发游戏产品的思维方式开发书法教育产品,可以从大胆尝试教育手段创新和游戏化的运作机制两方面着手。

1.教育手段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应尝试变换书写材料和书写目的、拓展教学场所、创设新的教学氛围和学期情境,给学生新的刺激,启发新的思考。老师担任组织和引导作用,把对书写工具、书写形式、书写场景、书写功能、书法的形式美规律、书法与人际交互的实验性探索的权力交给孩子。如对书法作品进行欣赏和再演绎、对书法家生平进行新解读、将书法艺术创作过程进行创造性重现等。多维度、多视角地进行探索性学习,让孩子们在主动与个性化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对书法艺术的深入了解。

2.游戏化的运作机制

游戲之所以让人沉迷,就在于其对大脑“奖赏机制”的充分利用。如全情投入的当下、实时反馈、与陌生人结盟,创造更强大的社群等;[2]应用认同与挑战、支持与交流、探索与尝试、奖惩与反思等手段。充分调动孩子积极性,营造沉浸式的书法课堂,发挥游戏活动对孩子思维能力、情感交流、社会行为的培养功能,刺激孩子在游戏中对书法艺术产生深刻难忘的体验和感受。

(三)多元统整

鲁迅先生曾说:“我国的书法艺术是东方的明珠瑰宝,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书法与传统绘画、文学、建筑等有着天然关联,也与日常生活和民族文化密切相关。功利性书法教学割裂了这种关联,将书法孤立出来,影响了人们对书法艺术的整体认知。[3]

多元统整正是要恢复和强化这种关联,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统整。

1.学科统整

以书法联结其他学科门类,如音乐、舞蹈、语文、数学等,合理设置相关主题,进行跨学科统整。通过多元、多角度的观察、体验和思考,紧扣核心素养中“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和“实践创新”的内涵版块,培养儿童的探索精神和学科“横贯力”,建立科学思维习惯和跨学科认知模式。实现这一层次的整合,需要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配置,组织多学科教师开展主题式团队化的教学研究和实践工作。

2.教育目标统整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在书法教学设计中,可以通过将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文化元素融入书法学习内容和场景,将德育与智育与美育等目标有机结合。如把传统节日、民艺民俗、民间游戏、社交礼仪与书法相结合。把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具有传统意味的节气俗语、民谚、节日祝贺语、日常问候语等作为书写内容。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美好情感在书写与游戏中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儿童,实现智育、德育与美育目标的统整。

三、结束语

美育通过艺术教育实现,艺术教育类产品必须具备美育功能。在产品设计中从体验感营造、游戏化设计、多元统整三个方面着手,让儿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发挥,将学习的主体地位真正交还给儿童,是符合美育工作要求的教育教学创新,值得尝试与推广。

参考文献:

[1]任亭亭.儿童手写运动分析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7.

[2]简·麦格尼格尔.游戏改变世界——游戏化如何让现实变得更美好[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3]陈怡倩.统整的力量[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美育书法
浅谈美育对特殊儿童的影响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回顾青年学者们的思考
诗书画苑
美育教师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
书法等
少年书法优秀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