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与“有”

2020-10-09 10:05冀怿
艺术大观 2020年13期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景观

冀怿

摘 要:“有无相生”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之一,本文通过对“无”与“有”的独特理解,分析中国古典园林空间的特征和处理手法,探究中国园林的空间布局,同时讨论对当代园林景观设计发挥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中国古典园林;空间艺术;园林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3-0-03

一、“无”与“有”的解释

(一)“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作用

老子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1]。其含义:把三十根辐条汇集到一个车毂孔洞中,有了车毂空出的地方,车才能使用。用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器皿发挥了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等空虚部分,房屋才能用来居住。在这里的“有”与“无”并不是一个绝对的词,它是相对于彼此所产生的。而空虚的部分则是指空间(无)。相对于实体的建筑(有),空间是无形并且无法触碰的。正因为它的特殊性,人们常常把侧重点放在建筑的外观上,并非建筑的空间,这导致建筑的空间性不明确,让人们的思想无法在一定的区域内消化与释放。在某种意义上,没有空间的建筑是不复存在的。“有”与“无”,前者给人便利,后者发挥其作用,两者密不可分、缺一不可。

(二)相辅相成的矛盾

“有”与“无”是相对的,是互为因果的矛盾性因素,诸如此类的因素还有很多,例如,少与多、动与静、虚与实、白与黑等等。黑与白是山水画中的基本色调,山水画家在摸索前进的道路上,逐渐认识到“知其白,守其黑”的道理。为了彰显主体和营造氛围,有意留下空白,来容纳人们的思维与情感。南宋画家马远所画的《寒江独钓图》中,只有一位老翁坐在一叶扁舟上垂钓,还有因船泛起的波纹,四处全都是空白。正是这样的空白,表现出江水的浩瀚、冰冷,人在其中的渺小。也正是这片空白,让不同的人看了有不同的感受。张岱说过:“诹日者与推命者必相辅而行,而后两者之说始得无蔽”。黑与白、“有”与“无”的关系就如诹日者与推命者一样,必须互相配合,才能没有缺漏。对于相辅相成的矛盾性,密斯凡德罗是这样理解的:“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用精简来诠释空间的完美,建筑与形式的创造无关。虽然,这一思想被后人演变为国际主义。但是,他毫无装饰的建筑风格,在二十世纪引发了根本性的变革。

(三)“无中生有”

空间是由一定的事物构成的,读者可以通过空间来体会其表达的情感。反之,人的感情也能用“无”与“有”传达。例如,在山水画中,想表现广阔、悲凉、孤寂的感觉常用空白来表达。当一个作品,呈现在众人面前,每一个人的感触是不同的。有些人的感受是负面的、消极的,而有些人却认为是积极的、乐观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的焦点不单单放在事物的本质上。我们口中描述的建筑、事物等,是根据人在空间中,所激发出的思维与情感交织后得出的产物。此时的“无”不再是单一的空间,而是更倾向于在空间中迸发的感情,由精神情感到物的质变,这也能够解释为灵感创作。唐玄宗戰败后逃到四川,自此改为唐肃宗。第二年春天,杜甫看到此情此景,由此在《春望》中写道:“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首描写春天的诗,却一幅零落萧条之象。他把亡国之情赋予在这个春天,使春天“瑟瑟”。换而言之,“无中生有”可以解释为,由精神转换为物质,物质中包含精神的一个状态。

二、中国园林空间处理方法

(一)有无相生 虚实相伴

从原始开始,人们依赖自然,活在无限的空间里。但是,迫于生活的无奈,必须在无限的空间里分割出来,去构建一个新的“无”,来迎合人们的生存与发展。对于大自然来说,我们建造的房屋、庭院(有)都是包含在无限的空间里。而单看建筑这一个整体,出现了建筑(有),空间才存在了。但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有”与“无”可以相互转换,故为“有无相生”。老子的“有无相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很大,由其衍生的“虚实结合”在园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实”为墙垣、门窗等,还有一些要素像隔扇、漏窗、透空的廊子,半实半虚,起到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在留园中部南立面,以大面积实墙为背景,漏窗、槅扇成为点睛之笔,这才组成了虚实有度的园林画。花木配置在园林空间处理方式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以密为“实”,以疏为“虚”的排列方式,最为常见。 拙政园的留听阁取意于李义山诗句:“留得残荷听雨声”。由满池的荷花构成视觉、听觉上的感受,也可称为“虚实结合”。像这样以植物为“实”,人的感官为“虚”的园林景观还有很多。诸如,留园五峰仙馆的前庭院,采用多品种花木间种。从人们的嗅觉出发,一年四季,花开的时节不同,香气也不同,带给人的感觉更不一样。只有如此,使“虚”与“实”相互交融,从而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才能有一个不沉闷的空间。

(二)曲径通幽 豁然开朗

唐代诗人常建在《题破山寺后禅院》中写道:“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曲径通幽正是古代园林的特点之一。中国偏爱含蓄之美,所以欲扬先抑的表达方法颇受中国艺术家的喜爱。而曲折不仅仅是指路线的曲折,我们看到的景物也是曲折的。每转一个方向,不管是景观还是感受都是不同的。通常在曲径的终点会衔接一个较为开敞的空间,使得人们豁然开朗、流连忘返。在整个过程中,用“有”把人们禁锢,用变化多端、突然开阔的“无”让人们饶有趣味。例如,留园的入口极其曲折狭长又十分封闭、视野收缩,用零星的隔扇、漏窗稍加修饰,到了留园中部视野忽然开阔,达到高潮。就如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通过空间的对比,自然而然地对空间进行了“扩大”。像拙政园的小飞虹一带,蛇形斗折,短短的一段路程却多个转向,却毫无违和感,与西部的水廊相结合,凸显出含蓄幽静之美。曲径、曲廊是对景物的曲折,那么曲岸则是对水的曲径。由崎岖的岸为起点,以平静的水面为结束,犹如人的心情,从抑郁难平到豁然开朗的状态。苏州网师园池南,池岸线蜿蜒曲折,岸边石头布局忽而紧凑、忽而稀疏,凹凸不平,一幅“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景致。

(三)用有限表现无限

用有限达于无限,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有限的空间里,用人工水石表现自然山水,把宇宙天地溶于园林景观之内。擅长运用石景是留园景观的一大特点。石景除去屏障等作用之外,还可以用来石峰特置观赏。冠云峰其状“如翔如舞,如伏如跧,秀逾灵璧,巧夺平泉”,是苏州最大的特置峰石[2]。它的两侧分别有两峰,其旁点缀花台、石笋、花草,无一不衬托其峻峭秀丽,如一幅写意的山水画。其二,通过有限的元素组合,给人以无限延伸的感受。从人的五官出发,带给人们山水无穷无尽延伸的假象,这种视觉“欺骗”,从实到虚,由有限通向无限,最终落脚在超出事物本身的意境与想象之中。清漪园的北侧有万寿山,南面有湖,湖东是一望无际的田野,湖西有玉泉山,东面和南面的景致,水与天与地相接,扩大了清漪园的范围,延伸了景物,延绵了情思。

三、“无”与“有”的观念对现代园林景观的启示

(一)对比的处理方式

园林的空间都是有限的,想要在有限的空间内,提高空间的层次感,丰富空间的变化,对比手法的运用是必不可少的。当要进入一个大空间时,通常会在大空间之前衔接一个小空间,从游客的感官上出发,使其沉闷。中国古典园林常常采用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疏密互补的手法,放大“扩大空间”的错觉,从而达到“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像网师园,从网师园的园门进入,随后,来到轿厅、万卷堂等较为封闭的庭院,再到竹外一枝轩,映入眼帘的便是水光荡漾、巨石嶙峋、亭台楼阁、参差不齐的美景。虚实相生也是常见的表现手法,园林中的山石、近景为实,远景、水体则为虚,这样可以消除空间对比的单一性,使整园林景观充满生趣、更加美观。疏与密是指各个要素排列密度,从总体布局到植物的布置,都可用疏密关系表现空间的变化。以拙政园为例,主要建筑在南部,与东部零星的建筑形成对比。南部的楼台亭阁与东部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光进行对比,一方面解决了人工痕迹过多的弊端,另一方面增加了山野情趣。在留园的东部舒啸亭旁,大面积种植了青枫。一阵风拂过,树叶交织拍打的声音在耳边回响。既可以服务游客,又可增加情趣。园林的树还可起加大景深的作用,拙政园的中部景区与其他园林不同,建筑较少,不能形成界面,主要依靠浓密的树木为屏障而形成空间感。现代园林景观也在运用对比的处理方式,比如,小区门口的花坛、校门口的石牌,分别以植物和石作为屏障,使入门后所呈現的景象更具感染力,同时也丰富了空间层次。

(二)范山模水

范山模水就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条件,重新构造自然景观。像自然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农业、植被等,用自然赐予的“有”,来构建我们能居住、游玩的空间。而范山模水是首要考虑条件,也是构成自然园林景观的重要主体。范山模水也是西方园林的特征之一。西方人关注的是司空见惯的景观,比如田园风光。西方人喜欢体现人工、技术,像被精心修剪的绿植,人形喷泉,都体现这一特点。这与本国人们所崇尚“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背道而驰,这是造成东西方园林差异的主要原因。因为在传统、道教文化的影响下,所以人们始终认为无山无水则不成园。中国古典园林是重构自然景观的典型范例,颐和园的前身清漪园最为典型。清漪园是以瓮山(万寿山)、西湖(昆明湖)为主体的天然山水园。其旁有西湖,与万寿山形成北山南湖的地理样貌,并且介于圆明园与景明园中间,总体连接起来,形成有平地、山地、山水三种形式的园林集群。后来,因建寺庆寿和西北郊水利工程的缘故,开始动工,于1764年竣工。1860年,清漪园被破坏,后重建的颐和园很难重现当年清漪园的辉煌秀丽。从客观角度来讲,清漪园是利用自然景观并且与水利工程相结合比较成功的案例。在现代景观设计中,范山模水的处理方式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只有对地域性景观足够了解,因地制宜建造适合的景观类型,才能构建“天人合一”的自然园林景观。保留自然景观,既可以保护自然,也是体现园林特色的重要途径之一。

(三)写意山水

受中国的山水画、山水诗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所表现的是自然山水格局。在有限的空间内,表现无限的、恢宏磅礴的山水之势。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山水”是经过提炼、抽象后得出的山水。从秦汉到明清,山水从“写实”到“写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成在掇山篇中写过:“未山先麓,自然地势之嶙嶒;构土成冈,不在石型之巧拙;宜台宜榭,邀月招云;成径成蹊,寻画问柳。[3]”结合自身实际,如果我们在山脚、山中,都无法看清全部,只有在一定的高度和距离上,才能真正看清山的全貌。但是,从这局部的山体中,我们的大脑都会直接反映出,这就是山的一部分。而这园林中的山水与其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局部中提取形态,构成最终的写意山水。造园如写意山水画一样,不能因为技艺高超,就把创作当作对事物的陈述与描绘。写意的关键在于师法自然,在于意境的表达。一切艺术作品,包括园林艺术在内,都应当以有无意境或者意境的深邃程度来确定其格调的高低,并以它作为衡量艺术作品最高层次的艺术标准[4]。研究中国古典园林的过程中,每个设计师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自己对文化的理解。贝聿铭运用拙政园墙壁为纸,用一组片石假山作画,更加抽象概括地勾勒出山的形态。贝聿铭把自己的感情同自己对园林的见解交织在一起,是现代元素与古典元素的碰撞,巧妙得把两者融合在一起,成为苏州博物馆的点睛之笔。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老子的“有”“无”思想在中国古典园林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凝结了历代艺术家的处理手法和艺术理念,是经过历史洗礼的智慧结晶,是值得我们思考和推敲的。笔者认为,通过虚实相生在有限中表达无限,所创作出的意境,包含着的无限情思,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发扬的。把园林空间艺术研究透彻,发扬在有限的园林空间中,通过一些手法,使视域范围突破,结合人们的五官感知,来扩大人们的心理空间,创造出无限的心理感受。当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理念也会有历史局限性,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不能一成不变地抄袭,盲目跟风。在传承的同时,把精华融入现代中去。对比、写意山水的手法,应在营造气氛中发挥其作用。把空间加入文化,让人们融入其中,激发自身的思考,加入每个人的情感,表现更多元化的理念,让空间变“活”。在我们不断创作的过程中,都应因地制宜、顺应自然,不能做违背自然的创作,应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地联系在一起。现代园林景观也一定会在更加自然,更加具有人情味的道路上走下去。

参考文献:

[1]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02):130.

[2]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3][明]计成.园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7.

[4]肖芬.论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美[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2):85-89.

猜你喜欢
中国古典园林园林景观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优化策略研究
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点及问题
浅谈房产园林景观工程成本的控制
景观营造中的光与影
浅谈园林景观设计
现代园林设计思想于《园冶》中的继承与发展
李倩园林景观设计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