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幼梅 张戈
摘 要:儿童的绘画不仅与心理、智力、认知能力同步发展,并且和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通过了解儿童的绘画不仅可以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还可以通过绘画的写生、观察来提高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儿童视觉的敏锐度、手部肌肉对笔的控制能力。促进儿童语言的发展,实现绘画发展与语言发展之间的双向促进的关系,最终实现儿童心智的进步发展。
关键词:儿童绘画;儿童语言;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J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13-00-02
一、儿童绘画研究的发展
从十八世纪末以来,国内外有关儿童绘画的研究成果非常多,有关儿童绘画研究的书籍也多达上千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学者是美国的罗恩菲德和美国的艾洛特.w艾斯纳。
早期的皮亚杰的学说和埃里克森分析是以儿童的心理、个性品质发展作为为划定儿童发展阶段的划分依据,但却忽视了儿童认知对情感,意志的作用,是片面的途经,没有关注艺术、幻想、情感等方面的儿童的行为。
美术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在他的著作<<创造与心智成长>>中指出,儿童在10岁前,他的美术能力与智力.认知能力是同步发展的,是沿着一条轨迹自然发展的,这是一项重要的发现,从而使我们有可能以儿童绘画作为了解儿童成长的标志,探索儿童心智发展规律。美国教育家艾洛特.w艾斯纳在他的著作《儿童知觉与视觉发展》中提出异议,认为儿童美术能力不是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教育的结果。对于这两种观点,我国著名儿童美术教育家杨景芝认为,不能只强调儿童身心发展的一方面因素,儿童自身既存在主动发展的因素,也存在接受早期教育促进发展的需要。她对许多儿童进行了追踪调查,观察他们在没有绘画教育影响下的绘画,发现的确存在自然发展的轨迹,他们的绘画能力与儿童的认知和感知水平密不可分,是同步向前的。从这方面分析也可以说儿童的绘画能力在发展中与所受教育环境的影响也是密不可分的。 并且杨教授从我国儿童绘画发展现状分析,根据国人的传统生活习惯,重视家庭对子女的影响,独生子女大多在成人堆里长大,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都成熟较早,发现了我国儿童在绘画心理发展上趋向提前。 上海师范大学王大根教授在总结了国内外学者有关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的学说之后,从语言的发展和绘画发展相互關联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说。由此可见儿童绘画不仅与智力.认知能力同步发展,和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1]
二、儿童的绘画与书面语言的发展关系
处于儿童时期的孩子几乎无一例外喜欢绘画,绘画似乎成为儿童的天性。通过研究发现儿童时期的绘画和成人的绘画有着本质的区别,儿童时期喜欢绘画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为了满足儿童的审美需要,而更多是为了满足儿童的语言交流需求,黄翼先生在专著《儿童绘画之心理》中针对图式期儿童的概念画,明确指出了儿童绘画与语言的关系。他说:“儿童的图画,即是概念的表现,其性质功用,和语言极为相同。因此鲁玛称之为“图语”(GRAPHIC LANGUAGE).儿童的图画,很像是从语言直接翻译过来的。”王大根在《儿童绘画——语言发展相关论》指出学前儿童真正意义的书面语言就是他们的绘画,犹如人类早期都是首先使用象形文字一样,幼儿正处于“书画同源”之时。王大根还对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与儿童绘画发展的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提出了儿童绘画与儿童语言发展相关的观点,儿童不同绘画发展阶段表现出的特点与儿童语言发展水平直接相关。由此可见,儿童的绘画和语言在功能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儿童实现与他人交流的工具和手段,儿童的绘画也可以称之为儿童书面语言的雏形,文字是儿童更加抽象、成熟的书面语言。并且通过儿童绘画的训练可以有效地提高儿童的视觉敏锐度,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观察事物的能力,还可以增强儿童手部肌肉对笔的控制能力,视觉敏锐度和手部肌肉对笔的控制能力都是儿童掌握文字语言必须具备的条件,所以可以说儿童的绘画是儿童书面语言的初级阶段,文字语言是儿童书面语言的高级阶段。[2]
三、儿童时期的绘画与口头语言的发展关系
我在20多年的儿童绘画辅导过程中发现:性格比较内向、说话速度慢、不善于口头语言表达的儿童相比较与性格外向活泼、说话速度快、善于口头语言表达的儿童更加痴迷、专注于绘画的表达,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只有从语言的角度才能更好地解释这种现象,不善于口头语言表达的儿童之所以更加痴迷、专注于绘画的表达,是为了通过形象的绘画弥补自己口头语言的不足从而实现与人的沟通交流的目的。同时儿童在边画边说的陈述性语言训练过程中,不仅通过视觉敏锐度、手部肌肉对笔的控制能力的提高来实现书面语言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转化,还丰富了口头语言,促进了儿童口头语言的进步,实现绘画发展与语言发展之间的双向促进的关系,最终实现儿童心智的发展。[3]
四、进入青少年时期的绘画与书面语言的发展关系
在儿童时期绘画是儿童形象化的书面语言,与儿童的口头语言双向促进发展,与儿童的心智发展相一致并且相互促进。进入青少年时期,形象化的书面语言——绘画,逐渐被文字性的书面语言所代替。随着小学阶段语文课程的学习,文字性的书面语言得到了大大的发展,文字性的书面语言相比儿童形象化的书面语言——绘画,要更加丰富、深刻,更加满足青少年表达其情感、意见、思想的需求。同时文字性的书面语言是成人世界除口头语言之外的最主要的沟通、交流的工具,并在社会生活中广泛应用,青少年12岁之后,善于考虑事物的各种可能性,他们的视野更加开阔,对事物的认知策略更具有逻辑性,不再像儿童时期那样天真烂漫和具有荒诞性,此阶段的思维发展已趋于成熟.他们的心智发展已渐渐接近成人,希望像成人一样在社会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成为青少年最大的心理需求,所以掌握文字性的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作为最主要的沟通、交流的工具是青少年的必然选择,当孩子能够写日记、写作文的时候就渐渐对绘画失去了兴趣,因为早期作为形象化书面语言的绘画已经失去了意义,所以绝大多数的青少年告别了儿童时期的绘画,这一时期被称为“青少年绘画危机”,又称为“艺术的压抑时期”。[4]
进入青少年时期早期,作为形象化书面语言的绘画已经无法满足青少年表达情感、意见、思想的需求而失去了意义,所以绝大多数的青少年选择了抛弃儿童时期的绘画。笔者认为作为语言而存在的绘画的消失恰恰意味着作为技法性绘画的开始,青少年12岁以后在初中阶段,心智发展已渐渐接近成人,思维发展已趋于成熟.他们追求像成人一样观察世界,热衷于模仿像成人一样去画画,对审美需求、选择都接近成人,具备了学习技法性绘画的条件,但是由于技法性绘画需要花大量的时间进行造型、色彩的专业技法训练, 这在中学阶段的美术教学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由于受制于绘画技法的掌握不能满足对审美的表达而选择放弃画画, 这就是被专家学者称为“青少年的绘画危机期”或者称“艺术的压抑时期”。处于这一时期的大部分青少年只存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的相互促进、平衡发展,与绘画的关系不大。但感性非技法性的设计和具体的美术手工操作活动仍普遍受青少年的欢迎,所以在中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的鉴赏和设计课程的设置可以避开专业技法的束缚,对促进青少年发展创造力,提高审美文化修养是较好的途径.同时这些实用性美术知识技能的训练对青少年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一样起到了丰富、促进作用。[5]
五、结束语
总之,儿童的绘画不仅与心理、智力、认知能力同步发展,并且和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密切相关的。通过了解儿童的绘画不仅可以了解儿童的心理发展状况,还可以通过绘画的写生、观察来提高儿童对客观世界的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儿童视觉的敏锐度、手部肌肉对笔的控制能力。促进儿童语言的进步,实现绘画发展与语言发展之间的双向促进的关系,最终实现儿童心智的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大根.儿童绘画—言语发展相关论[J].上海教育科研,1996(04):36-39+12.
[2]李甦,李文馥,杨玉芳.儿童绘画与语言关系的发展研究综述[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03):205-208+230.
[3]张君.小学低年级以儿童绘画促进语言表达的实践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0.
[4]杨景芝.中国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
[5]黄翼.儿童绘画之心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