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娜 周建新
研学旅行作为一门独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为基于深度学习的作业设计提供了良好的契机。2019年4月期中考试以后,学校安排高二年级学生到安徽省黄山市进行研学旅行。研学项目主要涉及竹雕、制墨、学唱黄梅戏等传统文化的体验,以及宏村、徽州古城、黄山市博物馆等地的游览。对于学生来说,研学旅行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增长阅历的机会;对于教师来说,研学旅行也是一次贯彻深度学习的作业设计实践。所谓深度学习,就是指在教师引领下,学生围绕着具有挑战性的学习主题,全身心积极参与、体验成功、获得发展的有意义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掌握学科的核心知识,理解学习的过程,把握学科的本质及思想方法,形成积极的内在学习动机、高级的社会性情感、积极的态度、正确的价值观,成为既具独立性、批判性、创造性又有合作精神,基础扎实的优秀的学习者,成为未来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人。
以“活动与体验”为载体设计作业
“活动与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回答的是深度学习的运行机制问题。“活动”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活动;“体验”是指学生在活动中生发的内心体验。活动与体验相伴而生。当然,学生的主动活动并不是自发的,而是依赖教师的引导以及教师对教学内容及学生学习过程与方式的精心设计的。首先根据研学旅行项目确定核心知识“传统文化”和“基层民主”;其次挖掘这些知识承载的学科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公共参与和科学精神;再次寻找依托核心知识的实际问题或具体任务进行作业设计,希望学生在合作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通过主动活动,形成内心体验,进而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当时高二年级正在进行《政治生活》的一轮复习,为此,我们特别要求旅行社联系宏村村委会,为选考政治的学生安排了与村干部的交流活动。为使这次难得的交流活动顺利进行,特在行前要求学生集思广益,根据所学政治知识和个人生活经验,提出要与村干部交流的问题。根据提交问题的情况来看,学生能够充分调动学科知识,思维活跃、关注社会。但是交流活动时间有限,问题必须进行压缩。于是我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阅读所有问题并进行投票,选出最为精彩的、值得回答的、而且也是自己最想问的十个问题。
由于本次研学旅行深入古徽州腹地,学生参与的很多内容都是亲身体验的传统文化项目,而且他们所看、所触、所思就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徽派文化,这些都是能够产生内心体验的最好的主动活动。学生主动活动的过程,也是其全身心地体验知识的丰富复杂内涵与意义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在学习“硬知识”之外,体会到更深刻、更细腻的情感以及学科思想方法。为此,我们特别设计如下作业:
“打call”是网络流行语之一,一般用来表示对某个人、某件事的赞同和支持。“为xx打call”意思是为xx加油、呐喊。请你关注即将展开的徽州研学旅行,用心观察、体会、感悟,并在旅行结束后以“为徽州xx打call”为题撰写一条微信朋友圈。(本题改编自2018年海淀零模文综38(4))。
无论是提出问题进行交流,还是拍照进行微点评,其目的都是给予学生活动的机会,让他们来亲历知识的发现、形成、发展的过程。若是主动活动,必会引发内心体验;理性而高尚的体验,必是在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中生发的。
以“迁移与应用”为形式设计作业
“迁移与应用”解决的是知识向学生个体经验转化的问题,即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问题。“迁移”是学习发生的重要指标,“应用”则是迁移的重要表征之一,也是检验学习结果的最佳途径。研學旅行结束后,我们将学生与村干部交流的文字记录和视频资料详加整理,作为学生复习“民主管理”的重要参考资料。同时,学生的照片和微点评优秀作业不仅在年级进行集中展示,而且在研学旅行总结课上由学生代表进行汇报。这些都是对前期作业的成果固化,更重要的是对作业动机和效果的持续性评价,进一步激励学生认真完成学科作业,培育学科核心素养。
以“价值与评价”为目的设计作业
“价值与评价”回答的是教学的终极目的与意义的问题,即教学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要以人的成长为旨归。学生的“价值与评价”活动,在教学中的实质作用是:一是使学生自觉思考所学知识在知识系统中的地位与作用、优势与不足、用途与局限;二是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及学习过程主动进行质疑、批判与评价。在作业设计这个重要环节,要克服机械学习、浅层学习的弊端,引发学生深入思考研学旅行的目的和意义,从而使学科内容和价值观形成高度统一,摆脱政治学科带有说教痕迹的刻板印象。
总之,教师的教学意识与能力水平,决定着学生能否发生深度学习。教师进行研学旅行作业设计的目的,并不单纯是为了检验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通过这个实践过程和思维过程,进行主动活动,获得内心体验;形成迁移与应用的能力;进而能对知识进行价值层面的评价。在师生共同的深度学习中,学科核心素养能够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
(作者单位:北京一零一中石油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