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宇新
2020年初,伴随着新冠肺炎的出现,全国人民与病毒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同时,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尽最大努力做出改变,开启了人生中的第一次“主播”之旅。
根据上级要求,本着“不讲新课”的原则,与备课组一起备课后,我们决定把第一节课的内容定位在病毒知识的回顾。于是,我把我的第一讲命名为“新冠肺炎与生物学知识”。以下是我在此课中对于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几点体会。
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入
网课的难点在于不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能时刻监督学生们的学习。所以在制作课件时,我感到很茫然。如果上课开始就搬上病毒的知识会不会使学生很反感?或者对于遗忘的知识学生会不会提不起学习兴趣,进而造成课堂上越来越多的学生流失掉?在开学的第一次教研中,教研员刘老师说:“网课期间的难度在于我们无法面对面了解学生的状态,所以教师应思考如何能够吸引学生,让他们对所讲内容感兴趣。”教研后,我及时调整了课件的内容,我把第一张幻灯片换成学生们假期中的生活状态的卡通图片。
上课时,看到此图片后学生们不断在交流区互动,纷纷表示这是他们此刻的真实情景,有的同学表示很享受,有的同学在诉苦,有的同学举手发言:过年期间都没出门,现在已经变成了野人。趁着学生们的热情劲儿,我接着提问出现这种状态的原因以及为什么我们看不见病毒。这样很自然地引入到了要复习的病毒的内容。诚然,在交流中有些同学是凑热闹,有些同学是出于闲聊的目的,但学生们愿意把他们的感受和大家分享,说明他们对于此话题感兴趣,这样就收到了吸引学生们注意力的效果,进一步可以使学生更多时间留在课堂。
设计更多需要动手做的问题
平时授课时,不用过多的语言,有时学生的一个眼神我就会知道他们有没有听懂所讲的知识。但网课的难点之一在于无法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对于某些知识教师无法身临其境的感觉到学生们的接受状态。此时,学生们的表达才是最有效的,也只有通过学生的表达,才能让教师了解到知识的落实是否到位。例如在讲到病毒很小时,为了让学生们感受到病毒到底有多小,我出示了一个关于头发直径的小资料,里面包括了能使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的数字材料,然后再提出问题:如果我们的头发上分布病毒,一根头发直径上可以容纳多少个?
学生们很积极地投入到计算中去,很快在交流区出现了一个又一个学生计算的结果。我挑了几个典型的答案让学生分享计算过程,这时在交流区学生产生了激烈的辩论。最后,经过质疑和释疑学生们解决了此问题。通过学生们的参与,我感受到了他们的学习状态和所存在的问题,对问题及时纠正,对某些想法提出表扬。我想,这也是网课期间能够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感受学生学习状态比较有效的方法。
对习题进行适宜的修改
网课期间,学生可以用的资源很多。这本是一件好事,但上课时我遇到过这样一种情况:我刚刚布置了一项让学生们课下查资料的作业,结果不到一分钟有的学生就把所查的内容发到了交流区。很明显这些孩子是一边听课一边用网络工具来完成的。由此我想到,如果他们这样对待课堂练习怎么办?如果他们完全不经思考一边查答案一边完成习题,那习题的设计还有什么意义?于是,我把已经设计好的课堂练习及时做了修改。例如:在一道考察病毒结构的习题中,原题问哪种生物不具有细胞结构。我把题目改成:下列生物中,哪种生物需要寄生在活细胞中。考查的内容不变,只是换了种问法,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网络上直接搜到答案。在网上搜不到答案,让孩子们自己认真思考,果然孩子们踏实了许多,反馈的问题也是他们真实存在的问题,我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布置开放性作业
新冠肺炎病毒属于讲过的关于病毒方面的知识,作业完全可以留一些病毒方面的习题加以巩固。但考虑到网课期间第一无法有效地检查学生们习题的完成情况,第二无法有效地做有针对性的讲解。我布置了一个开放性的作业:查找有关病毒的资料,可以从病毒寄主、危害性、傳播途径、治疗方法等方面入手(病毒种类不限),绘制成一张小报。检查方式:每位同学交给自己组的组长,组长挑选出本组里最优秀的两张交给教师,教师课上展示。
在课上,我让优秀作品的作者来向大家分享他作品的创作思路,再让其他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其他同学释疑,还可以在软件上举手交流有关病毒的相关知识。对于学生的回答,我都逐一做出评价。通过课堂和课后的反馈,我发现,学生们其实很在意自己在老师和其他同学心中的看法,他们的劳动成果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他们内心的成就感是无比巨大的。这种成就感会激励他们继续努力,用更多更好的作品来赢得老师和同学们的肯定。网课期间,这样的检查方式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虽然在网课期间我用了一些方法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但课堂上仍然有很多问题还未解决。比如如何更大程度地应用网络资源,网课期间怎样兼顾各个层面学生,使每个层面的学生都有所提高等等。路漫漫其修远兮,我会不断努力,打造更优质的网络课堂,使每一个学生都学有所获。
(作者单位: 北京市通州区运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