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惠
摘 要:关于当代绘画,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人追求表现性和主观性。普遍认为传统且规矩的绘画似乎很难再有跳脱。仿佛陷入一个怪圈,如果作品没有“特立独行”和“别出心裁”的新意,都不敢赞其创作者有艺术造诣。不可否认艺术品本就是艺术家情感的载体,追求特殊的表现方式更是无可厚非。但如果不能充分地理解一个流派绘画中的本质,而单纯作形式的效仿,浮躁和浅显也是显而易见的。表现主义作为现代艺术中的一个庞大分流,其精神内涵和情感表达值得一再的学习和探索。在任何一个领域若是要取得进步,回头探索伟人所站的高峰便是最安全的捷径。
关键词:情感表达;表现主义;主观精神
中图分类号:J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905(2020)06-00-02
一、何为表现主義
所谓“表现”即是牺牲对所描绘对象的写实性,转向自我内心感受和情感的表达。在一定意义上来说最初的表现主义就是放弃了去迎合市场需求,更多的是去取悦绘画者自身。表现主义更多的是在探索如何将精神与思考描绘于画布之上,挖掘人类的本性与原始的感情。表现手法由对客观自然的观察与描绘转向用隐喻与抽象的笔触和色彩去表达精神世界。表现主义作品中往往折射出艺术家对生命的理解和自我精神的解读,相比客观世界,精神的描绘既是纯粹的也是复杂的。[1]
表现主义起源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世纪的交叠本就是一次巨大的变动,二次工业革命的发展使历史前进的朝向性更加明确。机械文明的发展冲击着传统的手工作坊,生活节奏随之加快使得人们的情感缺少一个宣泄口。为了反对机械文明对个性压抑强调主观精神美和人性的内在信息,表现主义应运而生。这也可以解释表现主义的活动中心为什么产生在严谨的德国。周密和一丝不苟几乎是德国留给大多数人的印象,但恰恰就是在这样的一个理性如机器般运转的国家竟是出现了艺术史上最张扬的流派。或许正是因为情感与精神情绪都需要一个宣泄口,艺术与文学便承担了在高压紧张的工业社会下人们无处表达的压抑已久的情感。工业和文明的进步以及人们对于机械化压抑人性不满,使得表现主义绘画中的原始色彩更加明确。表现主义中的原始倾向和艺术本初的纯真恰恰是可以弥补在工业文明飞速发展下人们逐渐展现的精神空洞。但是与最初的原始主义表达对神灵的向往等直观反映不同的是,表现主义中加入了更多的思考,更多对于现实生活中的黑暗和压迫进行反抗式的宣泄以及对人性的探索。同样是地处欧洲的法国更多的是受拉丁文化影响,因此在人文艺术中更多的是表达出乐观向上的一面。如轻快细腻的洛可可艺术和理想瑰丽的浪漫主义皆是源自法国。相比较于法国,地处高寒的德国更多的是受哥特文化的熏陶。中古以来德国的艺术相比于其他国家就更加沉重具有悲剧色彩以及后来在尼采悲观主义世界观的影响下内省性和精神性也在绘画中有所体现。[2]
二、表现主义的发展轨迹
德国的表现主义有两个主要的分支,分别是以蒙克为代表的“桥社”和以康定斯基为代表的“青骑士社”。桥社强调自我感情的宣泄,注重绘画内容的精神传达,而青骑士社更注重去描绘纯粹抽象的图像。但同为表现主义他们的相同点还是在于情感的表达。只不过比起桥社,康定斯基的艺术对于精神的追求更加肆意,索性直接放弃事物的外部形体直接表达不可见的精神波动。用抽象的图形和抒情的色彩等可见的形与色去表达无法触及的内在精神。甚至不再以任何具体形象为媒介去直接表现情绪本身。(图一)对于精神的表达达到了高峰,认为主观才是唯一真实并且十分反对艺术的目的性。而蒙克的绘画风格基本是来自他悲惨的人生经历,一生中曾多次改变画风。经历了亲人的相继离世,苦难和不幸奠定了他后来压抑性的画风。蒙克多以“死亡”“恐怖”“寂寞”为题材用强烈的线条和色块已经简单夸张有些扭曲的形体,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情绪,此时的画风已是表现主义的前奏,树立了极具有个人特色的原始主义。在色彩中形成一种一种象征,用病态变形的形体去表现“焦虑”“爱恨”“恐惧”等心理感受。由于独特的浅景构图使蒙克画面中的人物、时间、空气、记忆仿佛凝固于一瞬间,此时也是人物内心活动达到顶峰的一种状态。画面充满情绪感且包含巨大的传神力。(图二)
然而表现主义不能说是某种特定的风格。宏观的来说一切着重表达艺术家精神情绪和感情色彩的作品都可以被归类于表现主义。如果追本溯源的话,表现主义绘画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十九世纪后印象派的影响,尤其是高更和梵高在对于主观情绪的表达和色彩语言的运用上为后来的表现主义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期的野兽主义自身也是带有明显的表现主义色彩。同后印象派一样,表现主义其实是对当时风光一时的印象派的反叛。他们一致认为印象派太过于注重光色和对自然科学的描绘以至于忽略了内在情感和艺术家本人的精神情绪带给环境的主观变化。[3]
三、表现主义中的情感传达
在二十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总是带有悲观和伤感的色彩,表现主义绘画不单是只做通俗意义上的观赏所存在的。它不仅有作为艺术品独立存在的价值,还有为创造者和观赏者满足他们的需要为目的。对于创造者,他们的目的是发泄情绪、传达情感以及宣扬自身的价值观。而之于观赏者而言,更多的是从画面中体会这种微妙的情感,或产生共鸣或激发灵感。即使没能产生共鸣常常也会伴随着自身的思考,挖掘出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相较于此前的绘画模式,表现注意绘画对人自身精神层面的表现更加饱满、立体。相对于自然和原始性的追求使表现主义对于“死亡”“疾病”“生命”等情感的表达逐渐放松和直接,不再隐晦含蓄。表现形式上也放弃了一定的形体结构,更加追求平面感和表现力。[4]
著名的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说过“历史上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随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回头去看最初的表现主义作品,反思当下。注入真挚感情的作品更容易使观者感动产生共情。而浮躁功利的绘画甚至不配被称之为艺术品,很难使观看者产生共鸣。艺术品本身就是一个作为情感传达的媒介,要与世界达成联系没有一种方法会比艺术做得更好。无论是音乐、文学或是绘画作品都是创造者的情感载体。无非是或多或少、或内敛或张扬、或隐喻或奔放。所有的绘画皆有情感表达和主观色彩,但没有哪个流派像表现主义这样纯粹且明确的表达艺术家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甚至是画家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也毫不吝啬地在作品中展现。相对于当代艺术中出现的一些为了形式的独特而去追求表现性,表现主义更加自然,原本也是情感最真实的流露。一定是先有感情再去表现,而不是为了表现去捏造感情。那样的“表现主义”一定是干瘪且无力的。至于情感,多是源自对生活的体悟与思考以及自身的特殊经历,就像是张爱玲和冰心在自己的领域独自精彩,倘或让他们互换表达方式,估计也会黯然失色。多些思考,少些浮躁。回首伟人曾站过的高峰,无疑是可以推动当代艺术稳步前进的巨大动力。[5]
参考文献:
[1]何奎.油画形式语言探索[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0.
[2]曹卫东.审美政治化:德国表现主义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
[3][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著.论艺术的精神[M].查立,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4][英]E.H.贡布里希著.偏爱原始性[M].范景中,杨小京,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6.
[5][德]杜贝著.表现主义艺术家[M].张言梦,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