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下阆中旅游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2020-10-09 11:32侯菊
炎黄地理 2020年7期
关键词:阆中风水古城

侯菊

旅游产业的快速崛起和振兴,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影响地区产业布局的关键因素。阆中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其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以及厚重的历史积淀,具有重要的旅游文化开发价值,在旅游产业高速发展的业态下,如何实现旅游文化的开发与保护,将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鉴于此,以阆中旅游为基点,对其旅游文化开发与保护加以探讨,推动旅游资源与市场发展的契合,以期带动旅游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与持续振兴。

阆中依托其优质的区位优势以及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成为四川旅游产业发展的一颗璀璨明珠。阆中位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嘉陵江经阆中萦绕而过,山围四面、水绕三方,描绘出精美绝伦、山清水秀的自然画卷。其2000多年的人文历史,更孕育出独特的阆中文化,享有“阆苑仙境”“阆中天下稀”的美誉,历史上众多文人墨客也留下了“阆中胜事可肠断,阆州城南天下稀”的名句。近年来,随着旅游产业的向好发展,使得各地借助自身的旅游资源禀赋,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挖掘日趋深入,逐渐改变了区域旅游的发展形态,特别是文化元素的融入与创新,使旅游文化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头戏”。

阆中旅游的历史文化渊源

本源文化。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而阆中正是中华本源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其历史文化渊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晚期,如城郊兰家坝和朱家山遗址所出土的石器和陶器,都证实了阆中在人类文明繁衍生息中的特殊地位。根据《路史》所记载:“所都国有华胥之渊,盖因华胥居之而得名,乃阆中渝水(即阆中嘉陵江段)之地。”从上古传说中所引申的久远文明,更为阆中的历史文化表达提供了支撑,也搭建起了伏羲文化的时代链条。

风水文化。“风水”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的产物,属于独特的玄学文化,虽然具备了封建时代的特征,但其中也不乏丰富的规律和哲学,这也是其绵延发展的精神内核。风水文化始于远古时期,对中华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阆中依托其独特的地理及环境,在山与山、山与水、水与水的交融中,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韵味,也构建了特有的风水文化,非常符合“地理四科”即“龙”“砂”“水”“穴”的意象,使之被誉为“中国风水第一城”。

民居文化。事实上,只要步入阆中城内,即可以见到丰富的建筑风格,多以“串珠式”“品”字型、“倒插门式”展现,形成了其不拘一格的建筑特点。这种新民居建筑与时代变革,既风格迥异,又能够相得益彰,甚至赋予了阆中古城一种神秘色彩,塑造出特有的旅游文化氛围。在悠久的历史沿革中,使众多文人墨客流连忘返,正如杨瞻在《阆苑十景》所描述:“古阆城南别有天,幽奇端不类人间。风光环绕读书洞,云物遥连伞盖山。”每一处民居文化都呈现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文化脉络,其酣畅淋漓的美学传达,更使阆中民居文化成为其精华与灵魂所在。

三国文化。《三国演义》是四大名著之一,其经典的故事情节感染着众多阅读者。而在真实的历史画卷中,阆中与三国同样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据相关史料记载,在三国时期,阆中由蜀国五虎上将张飞所镇守,其重要的军事地位也可见一斑,更是三国时期古蜀文化的重要历史遗存。公元221年,在张飞逝后葬于阆中,但其战斗事迹及个人精神得到了永世传承,并建立了桓侯祠,以礼祀之。由此,三国文化被阆中延续至今,也为阆中增添了更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色。

新时期下阆中旅游文化的开发与保护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守正创新更新观念。阆中市旅游业发展很晚,虽然制定了“以旅游养旅游”“全面开花”等策略,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旅游业发展,同时部分项目也获得良好经济效益。但是这些策略扩张过于盲目,发展呈现出粗放的弊端,一味看重经济效益,不仅破坏阆中市生态环境,也导致大量自然资源、社会文化资源等被浪费,不利于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新时期旅游业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经济与环境相协调,阆中市要转变发展理念,在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除了要关注数量以外,还要提高对质量与效益的重视程度。阆中市要大力推动旅游观光型逐步向休闲度假型转变,将当地旅游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出来,这样才能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提升,为旅游业进入良性发展轨道打牢基础。另外,政府还要主动发挥职能作用,协调好这三者存在的矛盾,政府部门必须采取更加专业的管理方式,不能过于关注短期利益,应该深入挖掘已有先进文化,推动旅游行业的稳定发展。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文强旅文旅共荣。阆中市境内自然人文景观数量较多,以三国文化、科举文化、春节文化和风水文化等为代表的特色文化每年吸引国内外大量游客前来参观,并具备一定的国际影响力。阆中市有山有水,与城市完美融合在一起,“一江四河”分布全域,有着“千里嘉陵第一江山”的美誉,著名旅游目的地包括锦屏山、盘龙山、阆中古城等。阆中市拥有的这些丰富旅游资源,为其发展文化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这要求阆中市积极贯彻落实“文化为魂、文旅互动”的发展模式,结合市场需求,将文化事业与旅游开发整合起来,通过两者的融合发展,逐步实现以文强旅、文旅互动、文旅共荣的目标。阆中市也通过出台有效政策措施,為当地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保护提供有力支持,如正月十六游百病、王皮影等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阆中古城作为古蜀道的节点城市,入围国务院世界双遗产预备名录等。阆中市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的规划与建设,为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以历史街区为脉络,整合旅游开发特色。阆中古建筑是文明的结晶,是一种文化载体,民居建筑充分反映出古城镇文化特色和历史轨迹,在新形势背景下,阆中市也要从古镇旅游开发要求出发,尽快整合已有的古镇特色历史文化资源,将古镇发展历史背景以及相关英雄人物、历史故事、特色风俗习惯等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在游客面前。此外,阆中市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也要将特定历史文化元素利用起来,只有充分整合各项资源,才能让古镇开发更具特色,并在国内外旅游行业中获得更大影响力,让古镇特色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目标顺利实现。基于此,阆中市应该注重打造传统商业街坊、仿古一条街,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不仅要有集旅游、商业服务等为一体的历史风貌区,也要有传统特色街区,实现传统审美价值的提升。

赓续发展风水文化,塑造文化旅游品牌。在阆中旅游中风水文化是一大特色,被称之为“中国第一风水古城”的阆中古城三面环水,选址布局融山、水、城为一体,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同时也契合了传统风水理论。著名风水大师袁天罡、李淳风曾在这块宝地上研究风水、观测天象,长眠之后也埋葬在“风水宝地”天宫乡,由此印证了阆中“风水宝地”的说法。基于此,阆中在古城文化开发方面,要充分利用不可多得的风水圣地做文章,下功夫,灵活运用风水概念,充分彰显风水理论、风水传说、风水文化,让这些无形的文化概念有血有肉。对此,政府对风水大师李淳风、袁天罡的墓地以及“天宫院”等风水文化资源进行包装,构建中华风水文化园,打造风水祭坛公园。为赓续风水文化的发展,还定期举办世界风水大会和国际性的风水论坛,借助风水让阆中古城的文化内涵得以延伸,塑造“风水古城”这一文化旅游品牌、借助品牌的力量推动整个阆中的旅游产业的发展。盘活历史文化资源,加深旅游文化厚度。在2 3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阆中这座古城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为贯彻落实总书记让“文化活起来、让文化遗产说话”的理念,阆中需以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以文化为土壤,盘活文化旅游产业,为盘活“春节老人”和春节文化等具有阆中特色的文化资源名片,政府投入了人力财力,举办了落下闳春节文化博览会,同时还举办了迎春花灯节、新春曲艺节的灯系列活动,特别是正月初一祭拜落下闳的活动,让历史活起来,让落下闳走进更多游客的视线。为了加深文化厚度,实施了落下闳博物馆建设和“观星楼”改造提升工程、推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举办天文学国际学术论坛。对于阆中来说,古城是文化的载体,对此,我们要基于保护古城原貌的基础上,对历史文化点位进行修复,通过这样的举措,充实旅游的文化看点,让游客寄情于景的同时,深入了解文化定位背后的文化内涵、历史脉络,与文物进行交流互动。

总而言之,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阆中这座古城历经沧桑,遗存华章。为推动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在新时期下我们要深入挖掘这座古城的文化土壤,在保护优秀文化的同时,开发好旅游文化,在延伸了阆中旅游产业链条的同时,推动的文化血脉的传承。

作者单位:阆中市文物管理局

猜你喜欢
阆中风水古城
古城西南两座桥
兴城古城:明朝最后的关外孤城
阆中古城里觅得春节源头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平遥古城旅游纪念品设计
风水吉兆
拜春节之源到阆中过年
风水
西部古城街名的文化语言学考察
一只风水罐的知天达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