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若枫
京杭大运河无愧于“世界最长运河”这一称号,其包容性和开放性远超出人们的想象。历史上,她是战争工具,是经济脉络,是一方水土的来源和沿岸居民的依靠、希冀,而在新世纪,这颗镶嵌在中国版图上的“珠带”的作用被进一步扩大,人们尊重她的生态,挖掘她的潜力,而大运河也不负众望,依靠着中国强大的旅游文化和基建能力在现代社会中熠熠生辉。文章简单描述了运河的来源和沿岸古文化、古建筑,并以苏州河段为例介绍了运河在现代的发展方向。
起初,统治者修建运河仅仅是为了开疆拓土、扩大版图,以水系这一运输方式作为战争工具,运送军队和物资,提高军事转移的效率。直到疆域稳定,统治者才逐渐意识到,运河内在的体系化价值,绝不约束于“运输”,它以宽阔的胸怀吸引无数百姓来此扎根。数百年来,运河沿岸密密麻麻地分布着以水为生命根源的部落和村庄,渐渐地,高台楼阁、来往商队、粮饷镖车竟成为这一方土地无法割舍的人文景观。与此同时,江南独特的艺术文化也在悄然萌发——杂技、刺绣、琼花等,百年沉淀、脂粉气和历史云烟杂糅,交相辉映,交织成如今这幅瑰丽画卷。从春秋战国再到元明清时代,京杭大运河不断扩大、延伸,以四方织网的形态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流淌,直至近现代中国社会遭受重创之际,大运河如同历史长卷上的斑驳,陪同这千年的盛大一同陨落。
作为世界上长度第一的人工开凿河道,京杭大运河流经区域多达18个,其中有北京、天津、沧州等,且其作为一个枢纽,完美地沟通了五大水系的往来互通。当前,京杭大运河共分为7段,即通惠河、南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其中鲁运河又有鲁南运河和鲁北运河之分。历史更迭,京杭大运河涌现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艺术作品,李商隐、曹雪芹带着《红楼梦》和“岂宜重问后庭花?”一步一步印刻进天下百姓的情怀记忆中。
除了文學作品,京杭大运河沿海一带还拥有许多“标识建筑”。标识,即标志,例如上海的东方明珠、西安的大雁塔,让全国各地人民一提到它就心神向往之,让孩童一从书籍中浏览到就可以立即辨认出地域,且脱口而出一系列拥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符号。而京杭大运河的标识符号因沿线地区跨度较大,因此我们可以把塔、桥、镇、渡口,甚至是街道都划分到这一对“符号”的认知中。伫立在运河北京通州河段的燃灯塔,自南北朝修建完成到如今,不仅是漕运商队的信号灯塔,更是宗教虔诚信仰的归属地。因其精美的双束腰塔型和独特的宗教内涵,引得北京大学以它为原型复刻了“博雅塔”。如今,燃灯佛舍利塔已被设为北京市的文物建筑,并加以保护。而从运河沿岸延伸到老百姓生活中的,还有古镇老街,就如宿迁的窑湾古镇一般,在历史长河中,它曾是商队漕船靠岸的码头,而到了现代,这连接着京杭大运河和骆马湖的小镇的历史底蕴被不断挖掘,开发出民俗博物馆、吴家大院等景点,且当年因其繁华吸引而来的商会,在如今也被设立为风俗景观点,无声地为游客们呈现着当年经济繁荣的盛大场面。如今,我们已然无法准确地复原一些沿河文物建筑,但历史的神秘就只能依靠文物建筑进行揭秘吗?太多烟火气息从这运河四周发散,《金瓶梅》那富有韵味的“珠钗掉落”,唐僧师徒四人在汝忠笔下熠熠生辉时,可曾在散发油墨香气的纸笔书中,透过漫无边际的“长河落日圆”,羡慕这一方潺潺流水的“江南春风又拂面”。我们可以在楼阁交错中嗅到江南水乡里的脂粉气,也可以寻踪追迹,越过长江两岸寻找瓜州古渡。古人留下的“取尽膏脂是此河”“三千宫女下龙舟”,都已然是过往。他们铺纸,缱绻了一方水土,似平整了白纸,流于后世更多佳人美谈。
从梦寐中惊醒,是现代高新科技的大展拳脚之际,以苏州河段的规划为例,现代社会希望将京杭大运河的历史韵味尽可能留下,并赋予其更多人类结晶,希望将京杭大运河文化带打造成具有自身独特个性的水岸,且提升其不同以往的宜居水平。对内,项目构建者的出发点是吸引更多文化旅客,提升河段旅游文化经济的内循环;对外,京杭大运河苏州河段的修建,无异于在新时代的开放上尽可能向国际化的视野窗口发展,以对接国际文化作为自身任务,完善更多高新、高效的国际化功能设施,引各方友人入胜,再现当年盛世景象。从细节出发,苏州河段的规划和修建可以小见大,勘破运河沿岸各河段的大致发展方向,遵从我国现阶段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宗旨。首先,河段沿岸会扩大绿植面积,打造超出想象的规模化生态长廊,尽可能地保护运河水域内的生态格局,使此前被破坏的生态能被加速修复。其次,项目规划还重拾了运河的枢纽交通功能,添入现代化运输设备和完善的交通管理系统,将沿河两岸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后,大运河两岸拥有为数众多的古建筑,错列分布着无数的小镇街道,项目规划也以这点为建设基础,在文化旅游时代中,完整地保存两岸的传统文化设施和文物建筑,并参照国际化,贯彻“人”这一宗旨,修建填补更多现代化主题设施,在划分沿岸区块的基础上合理设置文化节点,便于管理的同时也更能丰富运河两岸的文化活动,传导“慢生活”这一理念到民众中去,烘托整个运河河段的生活氛围,传递悠闲、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
依托于民族文化,运河的规划和重启也带动了许多品牌的稳步发展,如此前耗费了13个月的运河亮灯工程,在杭州河段精彩上演,艺术大师罗杰带领飞利浦在运河上空织造了一条蓝绿色的缎带,当夜幕降临,水雾和灯光交相辉映,与运河浓厚的历史韵味不谋而合,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这正是现代灯光科技与古老文化的完美碰撞。
人类总流连于水域,依靠河岸的丰富资源繁衍后代,建立家园、精进科技。可为什么我国拥有如此一条繁茂的经济“腰带”,在历史上却没有成为一个海运大国呢?可能是因为运河独特的悠闲生活,让两岸居民不曾拥有“侵略性”,而运河运输枢纽的强大功能,也让居民不必受到海运的危险,就可拥有富足生活。
如今,无论是京杭大运河还是我国现代社会,都应尊重文化的传承。地域文化作为一个国家风土人情以及历史发展历程的重要反映,在现阶段的社会发展以及经济建设中,需要人们正视京杭运河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人文底蕴,使其成为人类历史上一课璀璨的明珠,将现代社会和古老文明完美融合,打造更为宜居、舒适、国际化的文化格局。
作者单位:本刊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