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推法”溯源

2020-10-09 10:59朱岩
共产党员·上 2020年9期
关键词:广汉毛泽东

朱岩

收录于《毛泽东文集》第七卷的文章《记者头脑要冷静》,是毛泽东同新华社社长、《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谈话的要点,时间是1958年11月21日。谈话中,毛泽东根据其一贯强调的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的作风,对当时新闻界的一些情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毛泽东指出:“记者到下面去,不能人家说什么,你就反映什么,要有冷静的头脑,要作比较。”接着他就举了一个古人“善于比较”的例子:“唐朝有一个太守,他问官司,先去了解原告被告周围的人和周围的情况,然后再审原告被告。这叫作‘勾推法。这就是比较,同周围的环境比较。”

毛泽东谈的是新闻工作,指出记者进行调查研究也须采用与司法侦查类似的手段。然而,“勾推法”究竟源于何人何事,该文文末并未加以注释,笔者查阅多本古籍亦未找到答案,成为笔者心中多年未解的谜团。

“钩距”或为“勾推法”源头

近日翻阅《汉书·赵广汉传》,笔者惊讶地发现了这一词汇之端倪:文中说赵广汉此人“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对“钩距”一词,古人王先谦做的补注是:“钩若钩取物也,距与致同,钩距谓钩而致之。”意思是说:“钩”字形容的是像用钩子那样去取物,“距”字在这里与“致”字相同,“钩”“距”二字连用表示“将物件钩取到手”。

再综合其他古人对钩距法的解说,大体上可归纳为以下两种含义:其一是“钩得其情,使不得去也”;其二是“钩,致也;距,闭也。使对者无疑,若不问而自知,众莫觉所由,以闭其术,为距也”。前者可以看作是一种案件侦查方法,即“钩致其隐伏,使不得遁;距闭其行迹,使不可窥也”,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广布眼线,深挖案件线索,隐藏行迹,示之以虚,从而占据案件侦破主动地位。至于后者,實质上是一种建立在经验推理基础上的审讯方法或策略,可称为迂回包抄法,为从罪嫌人或证人处获得有关案件的关键细节,迂回设问,层层推进,最终锁定证言。

再来看看赵广汉本人的实例,该文中说赵“尤善为钩距,以得事情。钩距者,设欲知马贾(价),则先问狗,已,问羊,又问牛,然后及马,参伍其贾(价),以类相推,则知马之贵贱不失实矣”。翻译成现代汉语就是:赵广汉尤其善于运用“钩距”的方法寻找线索并得知真相。所谓“钩距”就是这么回事:假设想知道马的价格,就先问狗的价格,完了问羊的价格,又问牛的价格,然后到马的价格。比较查对它们的价格,由此推算马的价格,推算结果往往与实际相符。

笔者注意到,原文中有“以类相推”一词,而文中强调,“推”的前提是“钩”,“勾(钩)推”一词由此呼之欲出。较之“钩距”,“勾(钩)推”表明还须做一番比较、推理,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最终得出结论,无疑比“钩距”一词更精当。

赵广汉善用“勾推法”

据《汉书》记载,赵广汉年轻时当上了郡中小吏、州从事,因为他生性廉洁、处事通达敏捷而且谦虚待人,广被世人所称道。昌邑王刘征登上皇位后,行为荒淫,朝中重臣、大将军霍光跟群臣共同废掉刘征,推立宣帝继位。赵广汉因参与霍光此举,被恩赐为关内侯爵位,升任颍州太守。

当时颍州境内大姓原氏、褚氏两家族强横妄为,其门客为非作歹、作奸犯科。而颍州的豪强纷纷借助钱财与大姓人家联姻,官商勾结,欺压百姓,横行无忌,活似后世的“黑社会”,历任郡守望之生畏、束手无策。赵广汉得知,先是忧心忡忡,继而又苦思对策。

赵广汉的第一招是“设箱举报,收集线索”。他受民间用的储钱罐启发,“教吏为缿筩(音‘向统)”,就是让差役设计、制作多个举报箱,到处放置。这是个历史性的发明创举,沿用至今。对举报人留下的个人信息他为其保密,而对举报中披露的事实则通过暗察私访,一一证实。这个过程中采用的基本方法,正是互相比较,也就是“钩距(勾推)法”。

赵广汉的第二招是“分化瓦解,以毒攻毒”。他对大姓家族中的中间分子采取奖励、使用的政策,将举报内容有选择地透露给他们,并通过他们了解其家族中的内幕。然后他又故意向其泄露大家族之间一系列矛盾、对立的意见、信息,使得他们中间产生内讧,直至发展到公开攻讦的地步,不惜前来对簿公堂,然后赵广汉就以官方名义受理、判决。由此,大姓家族之间互相为敌的局面愈演愈烈,由沆瀣一气转为分崩离析,而其中的作恶犯罪分子陆续遭到逮捕、惩处。

经过赵广汉的巧妙治理,当地社会风气焕然一新,坏人坏事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辖区上下政令畅通、人心思治,官吏百姓赞不绝口,上年纪的人纷纷赞扬:“自打汉王朝建立至今,没有治理得这么好的时候!”赵广汉由此声名远扬,连北方的匈奴人都知道其大名、业绩。

遗憾的是,赵广汉本人并未得到善终,他的口碑居然引来了杀身之祸。汉宣帝地节三年(前67)七月,丞相司直萧望之上奏称,赵广汉折辱朝中大臣,用威力挟制奉公守法之人。坐稳了龙椅的汉宣帝当时也正想清除霍光的余势,于是借此机会下旨将赵广汉腰斩。虽然赵广汉蒙冤而死,但他清明廉洁、惩办豪强的功绩不灭,“百姓追恩,歌之至今”。

“勾推法”源远流长

事实上,赵广汉的钩距法只是开了个“源”,而“流”更在其后,“勾推法”在后世一直大有用武之地。在“勾推法”的传承中,精于此道的干臣、能吏代不乏人,主要是将其用于司法实践,特别是对疑难案件的审理上。囿于古代落后的科技水平,古人办案更多依赖搜集舆情或逻辑推理手段。史书上具体提到善用“钩距”的有这么些人:

唐朝中期曾任过京兆尹的李齐物,“为政发官吏阴事,以察为能”。他死后,唐肃宗褒奖他“擒奸掩钩距之术,恤狱正喉舌之官”。

晚于李齐物的另一京兆尹刘栖楚,“摧抑豪右,甚有钩距,人多比之于西汉赵广汉者”。

五代后晋时重臣安重荣,“目能钩距,凡有争讼,多廷辩之”。

北宋初年的郭进,“听讼善以钩距得事情”。

宋太宗时大臣李惟清,“有钩距,临事峻刻,所至称强干”。

宋代名相杜衍,“发幽摘伏,钩距缪数,奸不得隐,人服其神”。

元代浮梁令郭郁,“善为钩距,以廉民隐,自比赵广汉”。

明朝成化年间的地方官陈炜,“屡析于狱,善为钩距,以得其情”。

上述历代官员都和赵广汉一样,因其对钩距法的娴熟运用,赢得了百姓的口碑。

古籍《折狱龟鉴》收录有宋代官员包拯和钱龢运用钩距法顺利破案的故事,值得关注。有趣的是,两案皆与农家的耕牛有关——在宋代,私杀耕牛违法。这里仅举钱龢的例子。他在嘉兴县做知县时,有村民告状说自己的牛被人盗杀了。钱龢让他先回去,还嘱咐他千万别提自己告官的事。第二天,钱龢又接到举报,丢牛的村子里有些村民在吃牛肉。钱龢马上判定,这是此前来告状说自己丢牛的人自导自演的一场戏。此人被收审后,果然很快就招供了。原来,钱龢早就暗地里查明,这个声称丢牛的人曾向邻居馈赠牛肉,对与自己曾有过积怨的还加倍赠送。在《折狱龟鉴》一书的作者看来,钱龢的“钩慝之术”就是源自赵广汉的“钩距法”。在证据的搜集、固定技术至为简陋的古代,钱龢故布疑阵(“用谲”),诱使罪嫌人露出马脚甚至自投罗网,显示了他对犯罪心理学知识的娴熟运用,手法之高明令人拍案叫绝。

总之,从古时的“钩距”到毛泽东口中的“勾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需要我们不断发扬光大。许多事物只要仔细考证、认真对比推理,就会有新的发现。

猜你喜欢
广汉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1949,毛泽东点将
赵广汉的大数据
刘文西笔下的毛泽东
录毛泽东词一首(草书)
发明告密筒的西汉名臣
请酒
政绩毁于私欲
最后一片绿叶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