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中
摘 要:当前阶段,精准扶贫是党组织所面临的一项艰巨而急迫的政治任务,职业教育又背负着为社会各界培养技术型优秀人才的光荣使命。由此看来,职业教育在落实精准扶贫工作的过程当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是现阶段最科学的扶贫方式之一。本文首先简要阐述了精准扶贫职业教育改革的内涵和特点,其次从三方面分析了精准扶贫中职业教育改革的优点,接着分析精准扶贫职业教育改革的现实之需,最后讨论了针对精准扶贫的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考。
关键词:精准扶贫;职业教育改革;就业导向;资源匮乏
职业教育是改变贫困地区现状的关键,是改变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途径,也是教育扶贫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人口受教育程度基本偏低,要想从源头上解决贫困问题,就必须要精准扶贫,着重考虑怎样提升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所以,通过对贫困人口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为进一步实现精准扶贫提供切实帮助。
一、精准扶贫职业教育改革的内涵和特点
(一)精准扶贫职业教育改革的内涵
精准扶贫的职业教育代表贫困家庭中具备劳动能力的成员能能够通过职业教育学习到相应技能,进而实现体面劳动、顺利就业、稳定就业。“一人教育、一人就业、一家脱贫”是保证贫困家庭摆脱贫困、避免代际传递的关键方式。比如:某市在实现精准扶贫的职业教育时采取合理有效的程序与规范,准确识别贫困家庭对职业教育的需求,开展职业教育扶贫服务,提升贫困人口的综合素养与文化素质,直至彻底脱贫。
(二)精准扶贫职业教育改革的特点
全面阐述教育扶贫政策和理论,像系统贫困理论、贫困文化理论、资源要素理论和人力素质贫困理论等。这些理论相较于其他类型的职业教育具有多种优势;并且受教育成本与扶贫政策的影响,职业教育在承担扶贫任务时更加方便,对待扶贫对象也具有针对性、更具体。
二、精准扶贫中职业教育改革的优点
(一)有助于解决贫困地区就业困难
不论是哪种教育形式都包括扶贫功能。相较于普通的教育形式,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从实际的扶贫效果来看精准扶贫,它着重突出“产出”与“投入”两方面所具有的最优效能,也就是可以用比较少的教育投入,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扶贫效果。职业教育在此方面的优点包括:
第一,站在招生对象的角度来说,贫困地区的学生能够被职业教育所吸引。一方面,贫困地区受到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但教育资源比较匮乏,而且教育水平与发达地区相比更加落后,直接导致贫困地区的学生升学率不高,更有许多学生不能通过普通教育的途径继续读书,但是职业教育能够给原本无法继续读高中和大学的学生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另一方面,接受义务教育后的教育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费用,这对本就不富裕的贫困家庭来说无疑是增加了更大的经济负担。而在国家制定出中职院校免费上学等政策后,帮助入读中职院校的学生解决了一部分经济困难,提高了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的吸引力。
第二,站在教学特点的角度来说,职业教育有助于在未来培养学生技能方面实现精准脱贫。针对一些相信“学习改变命运”的贫困学生来说,职业院校就是他们最理想的选择。假如说普通教育特别是普通高等中学教育注重的是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那么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则是培养技能人才,重视知识的创新和实践,是一种和工作岗位密切相关的教育类型,大力支持职业教育扶贫可以促进学生的自身发展,能够从源头上帮助学生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更是贫困学生摆脱经济困难的重要途经。从就业方面来看,毕业于职业院校的学生具有独特优势。经过系统的学习,大多数职业院校的学生都能够拿到“双证书”,学会一技之长。“技多不压身”让职业院校毕业的学生能夠在众多毕业生中脱颖而出,具有显著优势。根据近几年的市场情况来看,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时屡屡碰壁,反而是职业院校的学生颇受欢迎。如今社会普遍缺乏高技能人才,给职业院校的学生创造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中国目前已经进入经济新常态,正处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乡村振兴”等其他国家战略,急需高技能人才[1]。但是根据当前的数据统计来看,缺乏高技能人才正是我国实施人才战略的弊端。最近几年,和大学生“最难就业季”相对应的就是“技工荒”。职业教育是和社会产业联系最密切的教育类型,能够直接培养高技能人才,使其在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上真正实现和产业经济发展的“零对接”,拓宽了职业院校学生的发展空间。
第三,职业教育的招生对象不仅限于贫困地区的学生,还面向社会人员,它在终身教育体系当中占据主导地位,更适合现阶段精准扶贫工作的需要。针对众多还未脱贫的家庭人员来说,假设能够在职业院校中多学习到一技之长,就能为家庭脱贫致富增加一份希望。
(二)有助于开拓精准扶贫工作路径
一方面,教育作为强国富民的基本,不但有利于人们发展个性、提升劳动生产率,而且可以向被教育者传达可以增加收益与知识技能的创收,帮助人们摆脱贫困。根据目前国际与社会的发展形势,科技发展与日俱进,国际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自从金融危机爆发后,各个国家都把战略发展的重心放在了科技与创新方面。当前时代,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基础与先导作用逐渐显现,成为中国潜在的战略性资源与关键竞争力量。
另一方面,针对贫困地区而言,用职业教育对贫困地区进行精准扶贫与智力扶贫是开展职业教育的重要实践做法,可以让接受教育的人员取得摆脱贫困的技能和知识,有利于改变当前代代传递贫困的现状。当我国提出要打“脱贫致富攻坚战”后,不仅给职业教育提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还给发展注入了新鲜动力。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职业教育是与之最为贴切的一项服务,为精准脱贫做出了巨大贡献,并且还是帮助贫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有效路径与手段。
(三)有助于满足贫困人群需求
通常情况下,贫困地区不但经济基础薄弱、交通闭塞、发展滞后,而且学校的教育设备与条件都和发达地区有较大差距。不管是整体的教育发展水平,还是子女的受教育程度,贫困地区都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甚远,甚至有50%以上贫困家庭子女的受教育程度仅处于小学及小学以下,外出务工的学生通常家庭经济十分困难,可能初中没毕业就需要外出打工维持家庭生计,不过因为受教育程度低、缺乏基本劳动技能,通常很难找到适合他们的工作,从而陷入到“低收入、低资本、低就业”的恶性循环当中[2]。所以,要注重发展职业教育,为家庭困难的学生免除学杂费,并给予相应的交通补助与生活补助,让他们既可以安心的在职业院校学得知识和技能,接受高等技能教育,还能由此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增长个人生存技能,给贫困家庭带来信心与希望。
三、精准扶贫职业教育改革的现实之需
伴随新时代的到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逐渐转换为人们日益增加的美好生活需求以及不充分、不平衡发展之中的矛盾,不过我国当前的基本国情尚未变化仍然处于且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后,人们逐渐增长的需求逐渐从物质文化转变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不过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多方面多领域中暂时还无法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进而出现了由供求不平衡造成的矛盾冲突,外部条件主要体现为人们在某些方面不幸福、不认同、不满意等状况,部分地区与人们还面临着极度贫困,面临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与发生新贫困的问题。
始终坚持破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现阶段精准扶贫要求职业教育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与经济社会改革发展出现的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问题,同时按照绝对和相对贫困、贫困标准变化的体系,综合“第二个一百年”阶段安排,在时空上表现出前瞻性。
一方面,要综合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在国家战略布局的基础上,使职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得到加强,让职业教育机会与资源分配不均衡的问题得到真正解决。大体按照做大职业培训、做好职业启蒙、做优做强职业教育的方向继续发展。这样才可以保证职业教育在面向贫困人口时能够更加系统化,推动社会需求和职业教育发展的对接关系;保证精准扶贫的职业教育可以有的放矢。
另一方面,注重解决不平衡的现实问题,精准扶贫的职业教育改革要综合个体之间的差异与区域差异,根据职业教育的现实需求,科学合理的配置资源,用扶贫扶弱促进以强代弱。
四、针对精准扶贫的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考
(一)要从思想上抓住精准扶贫
习总书记反复强调:“要上下一起努力,真正办好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中国在教育扶贫方面的第一线。要想提高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实效性,必须要从“精准”上入手,根据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实现靶向治疗、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积极职业教育在贫困地区办学的问题。
思想是实际工作的前导,它决定了工作的出路。所以职业教育院校中主要负责扶贫工作的领导要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加强“精准”理念,严抓“精准”的意义。首先,要学习“精准扶贫”理论方面的知识,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教学扶贫意识;建立健全教育扶贫问责机制,加强领导精准扶贫的力度,持续推动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工作进度;落实职业教育扶贫的监督工作,确保职业教育扶贫工作的有效性和精准性。其次,确立职业教育院校“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的真抓实干精神,对职业教育扶贫工作只追求实干、务实求真、不追求表面;对贫困学生在岗位、资金、项目和技术等其他方面实施帮扶政策,更要关注学生精神层面的发展,鼓励学生努力学习,帮助家庭脱贫致富[4]。
(二)要从制度上抓住精准扶贫
尽管我国相关政府部门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资助体系”,能够充分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问题。但是因为城乡差距大,无法完全体现出职业教育资助体系的实际作用,减少了覆盖范围,使解决贫困家庭子女上学问题受到限制,迟迟得不到真正解决。所以,相关政府部门必须要增加扶持贫困学生教育政策的力度,根据当前贫困学生家庭的现实情况,不断完善和补充教育政策,建立完整的职业教育资助体系。比如:为贫困家庭建立学生档案,免收该学生的职业教育费用,同时在就业岗位上要予以倾斜;除此之外,还能够调查区域内的贫困家庭,根据当地的经济收入帮助贫困家庭申请贫困补助,减轻贫困家庭学生上学压力和经济问题;职业院校内的公益性岗位要优先选择贫困学生。
积极引进招生改革制度,加大职业院校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招收力度,尽可能让每一个贫困家庭学生都能有学习的机会,从而实现“精准招生”。打通中高职院校连接的上升通道,提高职业院校招生与注册入学的比例,对贫困地区的学生要单独划线、录取;转型升级着重发展本科试点招收农村考生的专项计划,重点向贫困县予以倾斜。创造优越的学习条件,鼓励贫困地区的学生走出大山接受发达地区的职业教育,鼓励贫困地区的初中毕业生到发达地区就读于示范性中职院校,让贫困县每个贫困家庭的适龄少年都可以学会一项专业技能,每位劳动者都能接受规范的职业培训。
(三)要从生源上抓住精准扶贫
目前在职业教育的外部环境下,并非职业教育院校选择学生,而是学生是否选择职业教育院校,挑选职业教育院校的专业与学校。应试教育固化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思维,在他们的意识里认为“上职业院校的学生,不是学习成绩不好,就是班级里表现不好的学生”、“上职业院校就低人一等”,这在极大程度上严重挫伤考生报考职业院校的积极性。并且职业院校之间还会争夺生源,甚至跨区域争抢生源,既造成生源的分流,还会让社会、家长、学生眼中职业院校的形象和地位再下一个台阶,这些现象使精准扶贫实现职业教育受到制约。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在将职业教育向积极方面引导时要严格监督和管理职业教育招生之间的恶性竞争,规范招生程序,保证当地职业教育院校的生源,让更多适龄人员能够接受职业教育,避免增加其接受职业教育的波折,流失于社会,重蹈“贫困难断根”的覆辙[5]。实现精准扶贫的职业教育功能,与国家政策、各级政府部门、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密切相关,另外在具体实施精准扶贫的教育改革工作时,要依据当地精准扶贫工作实际和职业教育的实际发展状况同步,做出更加全面和深入的实践与探索。
总而言之,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和贫困地区教育水平始终是我国开展精准扶贫工作的难题,提出“职业教育脱贫”的观念,成为提高贫困家庭人员职业技能和文化素养最有效、最直接的方式。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具有独特作用、不可或缺,是“造血式”扶贫的关键主体,是脱贫攻坚的有生力量。目前,我国的脱贫攻坚进入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一定要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路路,李祥.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实效与路径开拓[J].当代职业教育,2020(02):23-30.
[2]张小丽,杨锟.乡村振兴战略下职业教育融入精准扶贫探索[J].中国成人教育,2019(24):93-96.
[3]李鵬,石伟平.中国职业教育类型化改革的政策理想与行动路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内容分析与实施展望[J].高校教育管理,2020,14(01):106-114.
[4]吴宝伟,陆素梅.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教学改革典型案例研究——“以扬州技师学院中外合作课程开发为例”[J].职业,2019(34):34-35.
[5]杨小敏.精准扶贫:职业教育改革新思考[J].教育研究,2019,40(03):12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