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泽钰 徐姗 甘露
摘 要:对于大学思政课来说,爱国主义教育也是课程开展的永恒主题和重要内容,对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当前大学思政课与爱国主义教育尚未实现有效融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仍然有待提升。本文探讨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政课融合创新的实践,为思政课的有效开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思政课;创新
在高等院校思政课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也是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形势下,我国思政课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依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需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同思政课之间的创新融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精神面貌的提升。
一、概念界定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属于是一种思想教育,其目的是使得被教育者拥有热爱祖国的热情,能够为之献身或作出重要贡献。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价值不容小觑。
(二)思政课定义
思政课是一项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于一体的课程。从内容来看,该科目包括以下内容的学习,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二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的学习;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学习;四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学习;五是形势与政策的学习。随着思政课的开展,一方面在任课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对我国近现代发展轨迹有着全面而正确的了解;另一方面在马克思主义与毛泽东思想的影响下,知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思想意识能够得到洗礼和启迪,为中国民族崛起贡献绵薄之力。
二、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的必要性
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在中国近代史中,无数仁人志士通过艰苦努力才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实际上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是密不可分的。增强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能够引导学生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另一方面,爱国主义融入思政课能够培养学生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承担自己为国家和民族应尽的义务和责任,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实现从“小我”向“大我”的转变,维护国家安危和民族利益,从而为国家发展做出更突出的贡献。
(一)赋予思政课更多实践性特点
通常来说,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均会注重其实践性的体现。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至思政课中,能够通过对实例的分析和梳理,一窥思政课的重要性与存在价值。众所周知,思政课内容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过于抽象的理论概念、基本原理及发展规律等不仅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又会影响思政课课堂效率与质量的提升。长此以往,如果此类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势必会导致有限教育资源的浪费,关键难以取得与预期相符的教学成果。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入,任课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实践进行感性材料的采集和整理,以此为契机,加深自我对思政课的了解,减少或避免所学与所知、所行不一等情形的发生。
(二)促进思政课教学效果提升
基于马克思主义可知,理论联系实际作为一项基本原则,又是思政课的基本要求之一。将爱国主义教育活动融入至思政课中,有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为理论联系实际提供更多可能。从教育目的来看,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政课趋于一致。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政课之间又有着相辅相成的效果。思政课习惯性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近现代史纲要等作为教授重点,在有些学生看来,以上理论并不“时髦”,有着“过时”之嫌,有些学生则认为无关紧要,或者说与自我关联有限。随着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开展,学生能够发现,我国之所以能够历经千辛万苦拥有今天的发展成果,依赖的精神支柱是什么。
(三)丰富思政课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发展
思政课的教育方式不拘一格,以达成教学目的为己任。一方面除却校内,还可以深入工厂、社区、农村等场所进行;另一方面除却任课教师、其他科目教师、学生意外,参与其中的人员包括各类社会人员。同时,受有限资源所限,我国思政课依旧以书本知识为主,实践教学方式有限,缺少必要的灵活性与多样性特点。随着爱国主义教育的融入,各种鲜活案例的增加,不仅能够唤醒学生的关注,而且能够赋予思政课更多的趣味性与可行性。以此次疫情防控为例进行说明,钟南山、李兰娟等院士的逆行之举;不仅丰富了思政课教学资源的增加,同时为教育方式的多元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四)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
意识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对于学生而言,不仅需要学习各种技能知识,同时还需要通过学习思政课,从思想意识层面增加認知,武装自己,面对腐朽、错误思想意识的侵袭,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能够做出正确的回应。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至思政课中,能够促使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至理性认知,透过事物表面,知悉其本质,完成自我认知体系的构筑。
三、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思政课的方案
(一)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课堂。要将爱国主义有效融入思政课堂中,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于教师来说,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参观考察法、讨论法等方式。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景点、历史遗迹等,让学生充分了解党和人民在艰苦的环境下为争取独立和自由所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牺牲,让学生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唤醒内心深处的爱国主义情怀。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采用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就近年来社会中的一些热点问题进行全方位的讨论。
(二)爱国主义题材与教学设计的融合
(1)融入教学设计的目标。爱国主义教育应当和思政课的教学设计进行密切融合。教师可以采用设计教学发的方式,有效实现思政课原有的教学目标。比如说,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从而通过各个小组内部的分工合作,实现学生的共同进步。教师可以让小组选择出自己感兴趣的主题。比如说,可以举办辩论赛,就“大学生是否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进行辩论,从而让学生在实际行动中来明白,爱国主义并非一个空洞的口号,而是需要每个公民用自身的实际行动来表达的,也是一种直接关系到国家、民族和人民利益的实际行为。通过这种设计方式,加强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合作,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目标的有效实现。
(2)纳入考试成绩的考核标准。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同思政课的有效融合,教师可以创新思政课的考核标准,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其中,从而全面考察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比如说,教师可以将课堂上爱国主义教育相关的辩论赛等活动计入学生的平时成绩之中,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在考核成绩中的占比。同时还可以结合学生对爱国主义优秀事迹学習的实际情况,鼓励学生针对现实中的一些问题,比如“出国留学后的不爱国行为”等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将学生的发言情况纳入到期末成绩的考核之中,激励学生主动思考爱国主义精神以及相应的行为表现,从而有效开拓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实际问题。
(三)爱国主义事迹与教学案例的融合
(1)教师指定明确的教学方案。教师应当充分理解爱国主义的时代性内涵,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政课创新教学进行有效融,制定出明确的教学方案。明确的教学方案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和思政课融合的重要基础。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当准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加强对学生的文化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一方面,应当让学生充分理解爱国主义的内涵和本质特征,要把握好爱国主义与民族精神的融合。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当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要注意到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从而让学生真正领悟爱国主义精神,将爱国主义思想真正落实到具体行动上。
(2)选择适合课堂的教学案例。随着信息技术的传播,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也日益多样化。因此,教师应当结合我国的国情,为学生选择合适的爱国主义教育案例。比如说,在授课过程中,可以适当穿插一些与我国国防现代化和具体国情密切相关的案例,还有一些外交上的事件等,让学生增加对我国国情具体了解的同时,树立对国家稳步发展的自信心,同时还能够形成对我国重大事件的理性判断。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优秀的榜样,比如钱学森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条件,为国家奋斗一生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加强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从而明白只有落实在实际行动上,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爱国者。
四、结语
爱国主义教育历久弥新,教师应当充分实现爱国主义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引导,使爱国主义内化于大学生之心,外化于大学生之行,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爱国主义教育作为一项教育实践活动,是从思想意识形态出发,通过理论讲解和分析,陶冶被教育者身心,使其对祖国有着愈加浓厚的情感,树立对祖国的信心,随着自我爱国意识的增强,促进爱国行为的产生。就目前来看,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心系国家未来发展前景;二是面对危机及公共事件能够站在宏观角度出发,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有序途径鞠躬尽瘁,做必要贡献;三是为推动社会有序发展,为中国梦的实现增砖添瓦。高等院校作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前沿阵地,一方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之一,另一方面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进行提供了更多可能,兼具爱国主义教育重要任务的实现。以此为背景,基于时代要求,有意识地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教学工作,不仅有助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培养,同时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可行路径。
参考文献:
[1]吴建彪.爱国主义精神在思政课教改中的贯穿与践行[J].吕梁教育学院学报,2014(3):52-54.
[2]臧豪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初探[J].学理论,2019(6):148-151.
[3]李春芳.思政课教育要兼顾整体[J].好家长,2019(4):182.
课题:本文为校级课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探讨”的成果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