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旭霞
〔关键词〕亲子沟通;述情障碍;爱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27-0077-02
妈妈们的聚会,话题总绕不开家里的熊孩子。在一次妈妈们的聚餐中,一位朋友说起最近发生在她和儿子之间的一件事,引起了在场多位妈妈的共鸣。这件事让我倍感诧异,同时又心生忧虑。
事情是这样的:
一天,这位妈妈驱车带五年级的儿子去上兴趣班,儿子独自坐在车后座上。妈妈在开车过程中,感觉从车窗灌进来的风太大了,就顺手把所有车窗的按钮都按了一下。直到她听见车窗外传来儿子的尖叫声,她才意识到出事了。一回头,发现儿子的头被车窗玻璃卡在外面,吓得她赶紧把车窗降下来。她忙把车靠边停下,心还在怦怦跳,在确认儿子没什么大碍后,她莫名地感到心中有一团怒火蹿上来,忍不住向儿子“喷火”:“你怎么回事,这么大的人了还这么贪玩,不知道把头伸出去有多危险吗?平时我都怎么教你的……”这位妈妈越说越生气,一转身,看见儿子正含着眼泪低着头,坐在座位上一声不吭,妈妈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了,最后只能以教育儿子下次注意安全之类的话语结束,让这件事就这么过去了。
听得出来,这位妈妈在叙述的过程中,语气依然带着愤怒与责怪,满满的都是对顽皮儿子的控诉。旁边的几位妈妈也感同身受,纷纷数落起自家孩子因顽皮、不懂事而闯祸的经历。此时,我的脑海中突然蹦出一个词语——述情障碍。
述情障碍,在心理学上多指不能适当地表达情绪、缺少幻想[1]。具有述情障碍的人并不是没有感觉,当某事或某人触发了他们的感觉,他们会对这种体验感到困惑或压迫,但是无法用语言准确地表达自身的感觉。
眼前这些愤怒的妈妈,她们并不存在典型的述情障碍,但从其表现看,大都缺乏恰当描述和表达自己及他人情绪的能力。在孩子因为顽皮而差点受伤这件事情中,妈妈们除了生气愤怒,难道就没有其他情绪感受了吗?为什么她们只表达了愤怒这一种感受?这样的表达又能起到什么作用?
想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既要学会感受、辨别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用准确的语言加以描述,还要学会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并用恰当的方式加以表达或调节。于是,我和那位妈妈进行了以下一番对话。
我:“当你听到儿子的惨叫声,看到儿子的头被车窗卡住的那一刻,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妈妈:“害怕,我吓死了。万一出点儿什么事可怎么办?”
我:“是哦,当时你的第一反应是害怕。当你想到可能会出事,你内心的感受是什么?”
妈妈:“除了害怕,还有担心。我担心他伤到自己,那可是脖子,会要命的!”
我:“所以你非常担心儿子的安危,怕他真出事。你现在再回想一下,还有什么其他感受吗?”
妈妈:“其实我很自责,我平常都会先关窗户再开车的,或者提醒儿子我要关窗了,但是那天我什么也没说就关了窗户,才导致这样的事情发生。现在想想儿子当时委屈的样子,我有点儿后悔,不应该骂他,他当时肯定也吓坏了。”
说完,这位妈妈哽咽了。
看着她脸上关心又心疼的神情,我感受到母爱又回归了。待她平复情绪后,我适时地问道:“你有这么多的情绪体验,都是因为爱,当你要用愤怒这一种消极情绪包裹着其他情绪抛向孩子的时候,你觉得孩子会有什么感受?”
妈妈说:“委屈,害怕,自责,觉得妈妈不爱他……”
这位妈妈开始抽泣。
我顺势引导:“假如回到现场,你想对孩子说什么?”
妈妈说:“我想告诉他,我太担心他的安危了,所以才会那么着急那么生气,我也很自责,没有看好他,希望他原谅妈妈,妈妈是很爱他的。也幸好他喊得大声,我才听得到,下次有危险还是要这样大声求救……”
是啊,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因为调皮或不懂事而闯下大大小小的祸。多数家长都会不假思索地生气,用愤怒包裹着其他一些连自己都没有理清楚的情绪宣泄出来。因为愤怒是人的生存情绪,是最本能的表达[2]。当局面失去控制、不在自己预想的范围之内,人会感到“不安”或“恐慌”,对于“不安”或“恐慌”的防卫反应或警告反应就以“发怒”的形式体现出来。这样做,也能把自己从事件中撇清,暗示自己都是孩子的错,不是我的错,从而降低内心的自责水平,让自己好受一点儿。然而,这样的愤怒表达,不仅无法传递家长对孩子的关心和爱,还会让孩子感到委屈、自责、害怕,对家长产生疏离感,甚至会影响到孩子未来人生中处理困难的方法、应对挫折的能力及面对问题的情绪状态。有些孩子自我价值感低、胆子小,不愿尝试新挑战;有些孩子会说谎,掩盖自己的错误,这些都与家长处理孩子犯错的方式有重要关系。
那么,当孩子闯祸时,家长应该如何处理呢?
首先,确认安全。
安全问题永远是第一位的。在询问孩子的过程中,注意语气要平和,内容要细致,避免孩子因为害怕被责怪而隐瞒某些伤痛。如果孩子确实受伤了,及时就医处理比说什么都重要。
其次,共情孩子。
如果孩子是不小心闯了祸,多半他自己也是非常害怕、担忧的,这个时候家长的责怪只会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孩子不会理智地理解家长是出于爱才骂他。最好的方式,是用“共情”理解孩子的感受,包容孩子的情绪,让孩子内心先安稳下来。例如,案例中这位妈妈可以对孩子说:“刚刚被吓到了吧?现在还害怕吗?”然后,表达自己的担心:“妈妈也吓坏了,还好你没事,我也很抱歉,没有提醒你我要关窗户了。”
最后,商榷办法。
如果时机合适,请陪伴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收拾残局”,引导孩子学会处理此类问题的方法。例如,妈妈可以说:“下次我在关窗前,一定要跟你确认一下。那你自己觉得,怎样让自己在乘车过程中更安全呢?”由孩子自己想出的解決办法,是走心的,执行起来力度也更大。
犯错是孩子的天性,作为家长都会尽可能保护孩子远离危险,但是,我们避免不了孩子会意外犯错。这时候,请先处理事,而不是处理人,更不要对孩子的品性进行随意评判。
学会共情孩子的情绪,学会表达自己的感受,才能建立“心的联结”[3]。
允许孩子犯错,引导孩子看到发生错误后的后果和更好的处理方式,给予他自我反省和总结的机会,这才是一个意外错误发生之后,能让孩子有所收获的正面结果。
参考文献
[1]宫火良.解读述情障碍——情绪信息加工的视角[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亚瑟·乔拉米卡利,凯瑟琳·柯茜.共情的力量[M].王春光 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9.
[3]邹璐.亲子沟通密码:培养高情商的孩子就这么简单[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9.
(作者单位:浙江省兰溪市第一中学,金华,321100)
编辑/于 洪 终校/刘永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