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改研究

2020-10-09 10:23陈首忠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20年18期

摘要:近些年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各行业发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也成为我们日常工作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国家经济发展促进了对计算机网络专业人才需求的增大,而高职院校作为计算机网络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如何在互联网+时代对其计算机网络专业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分析了目前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继而探讨了与之相应的教改措施。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20)18-0105-02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计算机网络技术改变了现代人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也为国家经济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助力。随着我们步入互联网+时代,传统教育模式下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已然无法符合目前的社会需求,怎样有效抓准各行业发展对于计算机网络人才专业知识与技能储备的要求,继而对教学活动加以科学改革,值得我们深思。

1“互联网+”时代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的发展需求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持续发展,使相关领域不断拓展,也逐渐融入到各行业的发展当中。在此大背景之下,社会对于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对人才职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方面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很多学生并不具备企业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我国超700所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普遍无法实现直接上岗,呈现出人才供给方面的怪圈,企业无法找到适合的专业技术人才,而学生却无法找到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基于此,大力优化高职教育,对计算机网络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过程进行优化,属于广大高职院校和企业需要共同面对的问题。IT行业的高速发展,导致对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改革需求的深化。因此,要充分明确就业情况和企业用人需求间所存在的矛盾,通过对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机制等多方面的改革与创新,优化职业能力培养体系,使学生所获专业知识与技能不断趋近于企业的用人需求。

2 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方法及内容陈旧

就我国各地高职院校所开设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整体教学情况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目前所应用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之间具有较大的差异,部分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只关注学校办学水平与师资力量的优化,欠缺与相关企业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很少主动开展市场调研活动。很多教师依然沿用传统教育方法和内容,呈现出一种闭门造车的窘境,学生经过专业学习所获得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内容较为陈旧,没能实现对计算机网络行业各项新型技术的有效掌握,在毕业投入工作岗位之后很难符合社会需求。现代高等教育重视校企结合模式的应用,倘若没能有效凸显企业在教育活动中的关键作用,便无法实现对专业教学的真正优化。

2.2 教学模式较为单一

纵观我国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实践,很多高职院校更为偏重于采取以教师为主体的理论式教学模式。然而,计算机网络教学属于一项具有系统性和高复杂度的知识系统,其中涉及到许多抽象性概念、算法以及网络协议,教学内容繁杂而抽象,并且具有非常强的理论性。如果简单采用传统教学模式,会使教学过程显得十分枯燥,很难有效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导致实际教学效果不佳,学生对于计算机网络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相对较弱,对于网络原理也没能形成熟练掌握,无法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2.3 实践教学比较薄弱

现代教育强调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而很多高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却主要采取“教师教——学生听——教师指导学生动手操作”的固定教学模式。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对教师行为的模仿获得被动体验,很难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导致学生普遍兴趣缺失,更无从谈及对学生竞争意识以及团队意识的培养。倘若无法对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加以有效革新,便很难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造成学生在毕业之后空有理论知识,而实践能力较差,要在工作岗位中经过较长时间的重新学习才能真正适应。

2.4 学生基础薄弱

与普通高中的学生相比,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知识储备较差、底子薄的情况,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在以往校园生活中形成自主学习习惯,而且学习目标也不够明确,加之年龄较小,身心发展还不够成熟,自我约束能力比较弱,这些都是影响计算机网络教育实际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很多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过程中显得较为吃力,继而造成其学习积极性较低,课堂学习氛围较差,部分学生上课期间宁愿睡觉、玩手机也不愿意学习。

3 互联网+时代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改的主要措施

3.1 人才培养定位

作为高职院校管理人员及专业教学人员,要对国内外IT行业与各大企业进行细致调研,继而针对计算机网络专业毕业生的整体职业素质进行评定,充分明确行业内对相关岗位的划分与实际要求,以此为基础定位人才能力素质的培养计划。要细致研讨高职院校所设定人才培养目标跟用人企业所制定人才专业素质标准之间所存在的差异,并找出其中的原因。此外,对国内外其他院校計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情况进行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构建起针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能力培养体系,同时充分明确其人才培养定位。

3.2 人才培养方案

依据专业能力培养体系及人才培养定位,针对既有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审视,继而实现对课程内容的统一规划与整合,使其更加符合现代社会对于计算机网络人才的应用需求,实现教育活动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良好对接。

3.3 专业课程改革

针对计算机网络专业各相关课程设置具体的能力培养目标,对网页设计和制作、Windows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安全等原有主体课程进行改革创新的基础之上,结合IT行业实际发展需求开设与Android、4G/5G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以及云计算等新型科技相关的课程,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更为丰富化。此外,教师要充分结合任务驱动、翻转课堂等新型教育方式对课堂教学方式进行创新,同时制定多层次、分段式教学组织模式,以展现出教学活动所应有的灵活性与多变性。

3.4 理论教学创新

要以“互联网+”发展环境为依托,开创具有个性化与协作化特征的理论教学模式,对现行理论教学各环节进行有效创新。传统理论教学模式之下,将教师管理作为主体,关注学生出勤率、实验报告撰写以及听课情况等。而在“互联网+教学”模式下,教师能够通过对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实现对教学活动的完善,设计更多具有良好实用性的教学实例。可以通过微课等教学工具与课程理论教学之间的相互融合,调节教学进度,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点进行有效串联。要尊重每个学生所呈现的差异,促进个性化发展,要让专业教学真正体现出“一切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原则,让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参与。当学生处于更加舒适的学习环境之中,能够对所學内容产生兴趣,才能主动学习专业知识,获得实践经验。以互联网为依托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能够实现对知识传播时空限制的突破,更能发挥出学生学习过程的主动性。

3.5 实践教学模式

要针对计算机网络教学配套的实验教学、实习以及实训活动开展系统性创新与改革,构建起“赛课结合”的全新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竞赛能够促进学生学习热情的提升,同时能起到对学生创新精神以及动手能力加以培养的优质效果。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在学生实践过程中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对其所遇到的问题进行适当点拨,而不应该完全取代,使学生经过自主探索获得更为系统化的实践技能,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融合。

3.6 教学考核机制

教学考核同样属于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既有考核机制的创新同样重要。教师可以针对目前IT行业相关的各类认证考试、软硬件竞赛活动加以研究和分析,继而设定将能力考核为主线的考核办法,设计更加适合专业发展的考核方案,与传统考试、学习过程跟踪以及职业技能鉴定进行有效集成,体现各种考核方式的优势,构建起真正符合高职教育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人才培养特征,将学习能力、职业能力以及综合素养作为基本导向的学生评价与考核体系。

3.7 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要做到对人才培养评估制度的进一步完善,积极构建起教学效果评价机制与体系,采取多种措施吸引相关企业参与到专业人才的质量评价活动当中,将就业率、企业满意度以及创业成效等多项指标融人对人才培养质量加以衡量的核心指标体系当中,逐渐形成一种以学校为主体、以政府教育部门为引导、用人企业全面参与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此外,要通过各项指标评价结果的分析与研究,对教学方案进行具有针对性的完善,实现学校教育和社会需求之间的无缝对接。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时代,对高职院校计算机网络专业开展教学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只有充分了解社会需求,促进校企联合,才能使学生获得更加符合企业要求的专业技能,在毕业之后尽快适应工作岗位,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良好专业素质的现代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岱月.“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教学方式的变革[J].现代信息科技,2019,3(1):129-130+132.

[2]杨华,张海英,徐立志.基于互联网+环境下校企合作计算机网络专业教改浅析[Jl.教育现代化,2018,5(16):86-87.

[3]周菲菲.“互联网+”模式在高职教改中的功能定位及应用分析[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4):74-76.

[4]邓镝,张艺萌.基于互联网+环境下的计算机网络专业教改分析[J].计算机产品与流通,2017(7):86.

【通联编辑:李雅琪】

作者简介:陈首忠(1980-),男,广东湛江人,本科,广州南洋理工职业学院,研究方向:计算机网络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