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晓泉
摘 要:德育教学是生活性、综合性、开放性的,德育素材需要整合校内外资源,教学活动应该建立大课堂理念。以《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为例,可以从“深入解读品德教材,映显文本理念”“自然结合当地特色,突显人文价值”“深度融合德育活动,尽显育人实效”“巧妙整合地方教材,彰显开放性质”四个方面,巧妙整合乡土传统文化各类资源与活动,增进学生对各地民族乡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热爱伟大祖国的深远情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品德文本;乡土文化资源;德育活动;地方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1009-010X(2020)19/22-0122-03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重视“三爱”教育: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加强师生对集体、家乡、祖国的认同感,建立学校、地方和国家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其中对爱家乡教育提出了具体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小学生要了解自己家乡的风景名胜、主要物产等有关知识,感受家乡的发展变化。” “中高段学生更是要了解本地区的民风、民俗和文化活动,体会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很多册都出现了关于家乡的内容,如二年级上册“我们生活的地方”中的第一课题“我爱家乡山和水”、第二课“家乡新变化”;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一课“我们当地的风俗”、第二课“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等等,了解家乡、热爱家乡的主题螺旋上升。但因为是部编版教材,很多课例讲的都是别的地方的事例,没有本地的事例资料,也不一定符合本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地方特点,所以在共情体验上有所欠缺。比如我校有85%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少数民族的学生也为数不少,如果只是照本宣科,已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较难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适合的才是最有效的。本文以教学四年级下册“我们当地的风俗”为例,再结合学生自己家乡特色,融合德育活动开展以及整合地方教材等方面,来谈谈德育教材中热爱家乡的主题教育,构建适合学生的品德课堂,努力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凸显德育中的人文价值。
一、深入解读品德教材,映显文本理念
相比家乡的物质形态而言,家乡的文化形态更为抽象,四年级学生对其感受和认知并不深刻。对此,部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我们当地的风俗”一课,有意选取了学生较为熟悉的、与他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德育教师首先要深入解读教材内容,理解文本理念。比如,教材中与学生成长息息相关的爱幼风俗:孩子出生时红鸡蛋“报喜”;满月剃胎发;“十二生肖”的来历,这些案例下面的图文和留白按时间线索呈现了与学生成长有关的风俗,文中主持人的提问旨在引导学生关注这些风俗所寄托的美好祝愿。再如教材中的“尊老敬老风俗介绍会”介绍了三种不同的尊老习俗:寿宴摆放寿桃;给老人祝寿;寿星吃“长寿面”,旨在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引导学生关注本地的尊老风俗。
教材选取的节日风俗介绍取材于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如端午节,教材列举了山东省长岛县的人们过端午节的习俗,关注中华民族共同节日的不同过法,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节日风俗,为学生介绍当地情况提供了范例。而教材列举了我国较为著名的几个节日风俗,也让学生对各地民俗这一特有文化产生了极大兴趣。黑龙江五大连池市的“饮水节”,广西壮族的“三月三”歌节以及内蒙古的“那达慕大会”等等,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注意情景交融,利用提前准备的图片视频等,带领学生直观地感受风格迥异的民俗活动,可以让学生大开眼界,增长见识,也为后面学生踊跃介绍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注入了动力。
二、自然结合当地特色,突显人文价值
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的传统节日习俗非常多,由于气候、饮食方面的差异,各地都有着别具特色的习俗,且南北方的差异很大。民间流传的“南米北面”“南糕北饼”“南甜北咸”等说法就反映了这种差异性。德育教师在教学乡土习俗时,应该以学生出生地和生活地的习俗为背景,创建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课堂。
自己的,才是最真实感人的。在教学“我们当地的风俗”之前一周,笔者就让学生提早调查自己家乡的特色民俗,内容涉及爱幼、敬老、春节以及其他特色节日民俗活动,让学生以照片视频、文字绘画等形式准备展示。恰好春节之前,学校布置了一项寒假作业,让学生回老家时关注自己家乡的节日,融入相关的民俗活动。在上本课之前,学生通过调取记忆、采访家长、查阅材料等方式,能够较好地呈现当地的特有民俗和节日气氛。这种学生生活化的真实体验,让学生有话可说,有感而发。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学生都特别期待这节课,迫不及待想展示自己家乡的特色。时机成熟,在“我们当地的风俗”教学时,学生兴奋地补充了敬老爱幼的各种当地风俗,如:安徽地区的“洗三朝”;山东鲁北地区的“送祝米”……过年的风俗因为是亲历过,更是说得津津有味:云南的孔雀宴,色彩斑斓的食材让人垂涎欲滴;闽南一带的乡村除了过年贴春联外,房门两侧还要搁置两株圈贴红纸的连根甘蔗,叫“门蔗”……很多习俗都是闻所未闻,学生都兴致勃勃,这就将生活德育融入了课堂。
《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生活德育论为指导,将德育置身于学生的生活场景中,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德育的起点,引导学生建构有道德的美好生活。教师以课本为纲要,巧妙整合乡土资源,能够构建起适合学生的品德课堂,提升品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深度融合德育活动,尽显育人实效
两个课时的民俗交流,还不足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体验了解中华民族多样的民俗特色,教学此课时可结合学校平时开展的相关德育活动,让学生记忆重现,比如我校校园文化墙就设置了民族墙,以“五湖四海汇一家,幸福快乐满心田”来凸显民族大融合的理念。
平时的德育活动也经常会围绕这个理念举办。以中华民族最隆重的春节为例,2019年春季开学第一周,我们开展了“寻味中国,民族融合”特色作业展,除了让学生展示具有家乡特色的摄影、随笔、手抄报等,我们还让学生带上当地的特色食品,让有代表性地区的学生身着当地的民族服饰,开展了一次别具一格的美食节。
“舌尖上的中国”展示区的学生穿着节日盛装,介绍着、吆喝着自己家乡的美食,以家乡为傲的情感油然而生。其他学生穿梭在琳琅满目的美食间,开心地品尝着、交流着。贵州的麻辣洋芋片、豆豆粑;云南的核桃、鲜花饼;湖南的猪血丸子;河南的油炸绿豆丸等等,当然也少不了金华本地的特产和美食,大家足不出校,却最直接地品尝了各地的美食,歡喜之情溢于言表。
2019年秋季开学第一天,我校又以“体验传统游戏,根植爱国因子”为主题,举办了中国味儿十足的新学期开学活动。抢凳子、挑小棍、投壶、丢手绢、滚铁坏、打陀螺、跳房子……并结合各地民俗,设计了二十个趣味盎然的传统游戏体验活动,让学生乐翻了天,整个校园犹如一个多民族大家庭,其乐融融。
这些和民俗有关的德育活动,都可以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巧妙整合乡土传统文化资源,以学生生活地的习俗为背景,设计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的体验活动,创建具有乡土文化气息的德育大课堂,可以为学生注入热爱家乡的因子,又能为学生开阔视野,奠定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巧妙整合地方教材,彰显开放性质
来自五湖四海的外地人,成为了“新金华人”,常年工作学习生活在本地,他们对本地的风土人情又知道多少?地方教材“锦绣金华”刚好补充了这些知识点,让外来学生了解金华各县市的特色风景、特产美食、民俗民风及名人轶事等,引发他们对生活着的这片“第二故乡”的热爱,这也是德育教学中乡土教材的延伸。
在执教“我们当地的风俗”一课时,德育教师可以结合四年级“锦绣金华”中的“十八蝴蝶舞蹁跹”和“民居民俗看俞源”,拓展学生对金华特色民俗展开了解,激发探究本地风土人情的兴趣。如民间舞蹈“十八蝴蝶”起源于永康传统节庆和方岩庙会活动,由18名少女身披蔑丝绸制作的蝴蝶道具扮演彩蝶,另外由6名少女扮演花神。伴着悠扬的江南乐曲,“彩蝶”随着“花神”翩翩起舞,通过“唤春”“惜春”“恋春”三个主题,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之情。“十八蝴蝶”凝聚了永康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它多次参加了国际艺术节,载着希望与祝福飞向了世界,让学生了解到民俗也可以是世界的。并让学生也来当一回设计师,设计一个新颖美丽的蝴蝶造型,学生兴致盎然,同时也对金华这片土地充满了热爱之情、自豪之感。
乡土资源整合入课堂,不仅充分帮助了教师结合学生与教学的实际,弥补了课堂教学素材的缺乏,还创造了贴近学生生活、适宜他们独立思考、交流讨论的课堂教学。同时,德育活动整合大课堂,可以充分挖掘校外社会资源,增强了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增进了学生对各地民族乡土文化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伟大祖国的深远情怀。
参考文献:
[1]姚成辑.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运用汇编乡土教材开展爱家乡教育的探索[J].师道·教研,2020,(2):76~77.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19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3]张素翘.巧妙整合乡土资源,提升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中国德育,20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