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博士:进场与退场的智慧

2020-10-09 10:57张彩
父母必读 2020年10期
关键词:总导演二宝姥姥

张彩

都说人生如戏,要想演好一出隔代养育幸福剧,总导演就要提前分配好不同的角色,安排好每个人物进场和退场的时间点,同时设置一些规则,保证每个人都能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并且享受其中。

我家有2个男孩,年龄分别是2岁和8岁。在哥哥还没有出生前,奶奶就来帮忙了,一直到现在,奶奶已经成了我们家最重要的育儿帮手和支持力量,如果没有她,我和先生都觉得生活就没有办法正常运转。所以,我特别感激奶奶的到来。

生活中,我经常看到很多婆媳冲突、家庭问题都是从有了孩子之后才开始的,这与夫妻俩和原生家庭的卷入程度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一对刚组成家庭的新婚夫妻和各自的原生家庭都不会有深度卷入,但有了孩子之后,这种深度卷入就开始了,所以各种摩擦和矛盾也出现了。

1个原则:沟通在前,明确角色分工

在戏剧中,总导演要统筹协调不同的意见,并在关键时刻做出决定,所以谁是总导演是一部大剧开拍之前至关重要的大事。在隔代养育这部家庭剧中,总导演就是孩子主要的养育责任人,父母一方或双方要主动地扮演好总导演这个角色。所以,在奶奶来之前,我和先生就明确了我们作为主要责任人的身份,并且决定由先生出面,向奶奶传达我们的这个想法和决定。

进场、退场与出场,各司其位

老人进场:在轻松的状态下带孩子

演员轻松愉悦的状态是保证演出效果的关键,所以我的建议是首先要保证老人在轻松的状态下带孩子。这种轻松的状态本身对孩子来说也是很好的滋养。如果祖父母总是很焦虑,那当他们带孩子时就会容易分心,感到有压力,而且不良的精神状态可能还会引发情绪问题,从而导致不必要的冲突,对孩子的成长不利。

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给奶奶什么压力,希望奶奶按照自己的节奏带孙子,更多地享受到和孙子在一起快乐的时光。即使有时候奶奶的一些做法我们不认可,也不计较,当我们独立带孩子时,尽量去纠正就是了。

老人“退场”,需要爸爸积极“进场”

我们家一直遵循的规则是:老人主要在白天带孩子,晚上和周末休息。如果遇到我出差的特殊情况,孩子就跟爸爸睡。只有哥哥一个孩子的时候,这个原则我们坚持得很好,但是弟弟出生以后,有时候奶奶周末的休息时间就不能完全保障了,但我们至少会让奶奶在晚上能好好休息。

要保障好祖父母晚上和周末的休息,就需要爸爸的积极参与,在这一点上,我要特别感谢我先生。只有大宝一个人的时候,爸爸主要是在周末和假期带我们出去玩,让奶奶在家里踏踏实实地休息;等二宝出生以后,爸爸参与得就更多了,他每天必须准时回家,承担起照看一个孩子的任务,比如我在家陪大宝写作业,那爸爸就要带二宝出去玩一会儿,或者我陪二宝时,他就要帮大宝洗澡、读绘本、讲故事等。

即使爸爸是这样积极、高度地参与到带孩子中,我也经常感到“鸡飞狗跳”。不过,父母也需要放轻松,对自己宽容一些,毕竟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至少我们家还有奶奶这个坚强的后盾呢,想到这儿,我觉得自己还是挺幸福的!

二宝纷争,妈妈该出场了!

“觉得二宝年龄小需要大宝让着”这个问题,在我们家奶奶这里也同样上演了,甚至哥哥有时都会“抨击”奶奶:“你就惯着他吧!”我知道这时候该我上场了。面对这种情况,我不会直接跟奶奶讲道理,而是去“声援”哥哥,“教育”弟弟。比如奶奶说玩具应该分享给弟弟,我就会告诉哥哥:“你可以不给,如果你想玩,就先拿着玩,等你玩好了,觉得愿意跟弟弟分享的时候,再分享给弟弟。”同时我也会告诉弟弟:“这个新玩具是哥哥的,他也刚拿到,大家要轮流玩,不能每次都让你先玩,你要问问哥哥能否给你玩。”

在奶奶看来,好像我更偏袒哥哥,其实懂心理学知识的我知道,这时候应该给哥哥更多的关注。因为在弟弟出生后,哥哥的生活发生的变化更大,家人对他的关注度也减少了很多,所以哥哥的心理落差会很大。如果我把哥哥的心态调整好了,他觉得自己受到关注了,就会反过来主动照顾弟弟了。在我的坚持下,我家哥哥就特别知道照顾弟弟,大部分情况下弟弟想要的玩具,他都会主动分享,如果是弟弟跟别人发生冲突了,他也会特别护着他。

4个方法保证“演出”顺利

除了每个角色要顺利地完成各自的表演,还要保证不同的角色同台演出时,大家能协调一致,对此我想给出以下4个方法:

用好管理的思维

管理学中有一个词叫知人善用,具体到家庭中,就是要了解老人的特点,强化长处,忽视短处。我们家奶奶有一个优点—爱热闹,所以她经常带孩子出去玩,孩子不仅能释放多余的精力,还能接触到很多小朋友和陌生人,锻炼社交能力。同时,奶奶也会跟其他孩子的爷爷奶奶打交道,这有助于缓解她的孤独感。所以,我特别赞成奶奶带孩子出门。

另外一个管理思维是:明确目标,增加确定性。很多时候我们说孩子没有养好,其实是因为没有明确孩子要养成什么样,比如说这半年孩子的成长目标是什么,跟爷爷奶奶心目中的目标是不是一致的,我们有没有做过沟通,怎么细化到日常生活当中去,任务由谁来完成,爸爸妈妈做什么,爷爷奶奶做什么;实现这个成长目标有哪些问题,解决的办法是什么……如果我们能提前把这些问题考虑到,并做好规划,那我们每一天的生活就会增加了很多确定性,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老人也有掌控感,孩子也會因此建立稳定感和秩序感。

处理原则性问题,对事不对人

遇到原则性的问题,我会当面指出,但尽力做到对事不对人,比如在我看来撒谎就是原则性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通常我是不妥协的,都会当面指出问题所在。其实即使是这样,奶奶在开始也是没有办法理解的,只要是说某件事情,她就会觉得是针对她的,是在批评她。但相处的时间久了,奶奶也就慢慢理解了,因为她知道这就是我处理问题的方式,这件事说完之后,我对她的一切态度如旧,而且只要不再出现这样的情况,我再也不会提起这件事了。

用外围方式解决问题

除了原则性的问题,我认为与其改变奶奶的想法,不如我们想办法通过其他更智慧的方式减少问题发生的概率。比如奶奶带孩子时会看手机,面对这个问题,我们担心的不是给孩子做了不好的示范,而是担心孩子的安全问题,因为奶奶有时候一接到电话,就会忘记当下所做的事情。我理解奶奶也有社交的需求,需要通过和亲朋好友的沟通释放一些压力,所以不会对奶奶提出不要看手机的要求,我会请爸爸私下适时地提醒她注意安全问题,同时在奶奶休息的晚上或周末,由爸爸主动打电话给奶奶常联系的那些亲朋好友们,让他们找奶奶聊天,主动为奶奶制造倾诉的机会。

明确双方诉求,实现有效沟通

很多隔代养育家庭还面临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老人总是想把孩子带回老家。我家没有这样的情况,但我可以分享一个身边的例子:孩子现在1岁多,平常都是姥姥帮忙带。姥姥很久没有回老家了,就提出想单独带着外孙回家半个月。但是妈妈觉得孩子还小,由姥姥带走她不放心,而且孩子就应该和妈妈在一起,所以她不同意姥姥带孩子回去。

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要看到双方各自的诉求,而不是简单地讨论是否可行,否则就很容易引发冲突和矛盾。比如妈妈这边的担心是,孩子可能会出现的健康问题,比如孩子还在吃母乳,跟姥姥回老家后如何解决吃奶的问题,睡觉时孩子是否会哭闹等;其次是心理上的分离焦虑问题,一方面来自于孩子,一方面来自于妈妈。但姥姥也有自己回家的理由:她想回家看看,但女儿要上班,又不能单独把外孙留在这儿。当明确了双方的诉求以后,就容易找到解决办法了,比如可以先请奶奶来帮忙看几天孩子,让姥姥回老家看看,放松一下;或者是放小长假时妈妈陪姥姥一起回老家,等等。

另外还需要考虑的是,即使当下双方通过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姥姥带孩子回家不可行,大家也不妨一起来规划、设计,如何帮助姥姥实现这个愿望。虽然当下不能满足老人的需求,但只要我们表现出关注老人、重视老人的想法,他们就会更加欣慰,也更容易变得通融。

猜你喜欢
总导演二宝姥姥
聪聪的信
发光的河蚌
大宝二宝做衣服
逸飞激光:当产业链上的“总导演”
试论对“高效课堂”的认识
史上最年轻:70后吕逸涛“掌勺”央视猴年春晚
绣花高手姥姥
爱情魔术